一直以来,七损八益被认为是中医房中术的内容,是中医性保健理论,其实不然,七损八益是洛书这一文化之源在《内经》理论中具体运用的体现,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自从唐初杨上善依据该段“阳胜”“阴胜”病机的临床表现解释“七损八益”之后,历代医家对此有近十种不同的看法。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天下至道谈》文献中分别有“七损”和“八益”的性保健内容公之于众至今,人们便以此作为标准解释,即使现行的《内经讲义》或者《内经选读》,甚至研究生使用《内经》教材莫不遵循于此。但是在学习或讲授时总觉得运用“性保健”内容解释“七损八益”存在着既不能指导耄耋老人的养生、更不能用以指导青少年养生的严重缺陷。显然,此前对此的种种解释皆未及根本。
“七损八益”是“洛书”这一文化之源在《内经》理论中的具体运用的体现。
“洛书”之数的布阵,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古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太阳历。这个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
结合“洛书”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应用,就能清晰地表达“七损八益”是指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七”表达的是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八”表达的是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七”“八” 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如若结合《素问•脉要精微论》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的论述,可知“七损八益”表达的是自然界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盛衰变化规律。而“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是指掌握了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就能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得以调理,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这也正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之四时顺势养生之意相合。
可见,只要溯本求源,结合《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洛书”之数布阵所表达的时空节律以及阴阳之理,就很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