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2|回复: 0

[思维启发] 弘扬国学 孔家人该做什么

[复制链接]
文强 发表于 2016-7-2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诗礼家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成立大会综述

20160720_017

20160720_017

诗礼堂 孔昭君

近日,来自全国25个省100余位孔子后裔代表,与40余位专家共聚孔子故里——曲阜,共同举行“中华诗礼家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成立大会”,共同研讨中华诗礼家风的传世价值与时代意义,共同探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诗礼传家之道,共同思考作为孔子后裔,在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次会议由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筹委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根植于古代的农业文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使得儒家文化打上了安土重迁的烙印,世代相继与稳定的聚居形式,加上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造就了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秩序稳定与文化世代延续的特点。

“国之本在家”,“齐家”才能“治国”。中国社科院李存山研究员阐释了家之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他说:“我们从‘氏族—家族—家庭’的系列演变中可以追寻到中国文化一直重视‘家’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基础。儒家以孝悌为仁之本始,常被现代一些学者误解为局限之血缘情感的特殊性。实际上,从道德发生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之情为道德本始,有其充分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中,家庭既是个人修身的第一所学校,又是个人走向社会、能在社会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起点。家庭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功能,所以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和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弘扬。”

为什么时代变化了,生活格局变了,我们还要注重家庭与家风建设?家风的基础是根源于农业文明的儒学,既然生产与生活方式变化,那是不是儒家思想及其伦理都过时了?对于这些困扰当代很多人的问题,李存山先生的上述观点无疑提供了重要启示。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我们曾试图摆脱孔夫子的教诲,但因此走了很多弯路,后来才发现,孔子、儒学及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弘扬的宝贵财富。世异时移,做人的道理,齐家的道理,治国的道理都没有变。原因就在于这些道理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基础,根植于深厚的家国同构的结构,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共同体,所以才会历久弥新,才会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诗礼者,六艺之重镇;家风者,修齐之始系。”北师大晁福林教授在给会议贺信中的这句话,道出诗礼与家风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北大王中江教授指出:“要维系家国共同体,人们必须遵守共同的责任伦理。儒家的责任伦理有很多层面,但是朴实的做人的道理是最基本的伦理要求。这种要求以五常的规范落实到家庭之中。儒家式的家庭伦理教育首先重视的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能力教育,而是人格教育与伦理教育。因此,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无疑对孩子的未来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江苏师大陈延斌教授阐释了传统家训对于优秀家风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部分,主要是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关修身处世、治家教子等的教诲训示,也是引领子弟践行家庭道德、促进家庭和谐稳定的重要路径,是形成良好家风的基本条件。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用、传统习惯、道德面貌。淳朴、正派的家风对于子弟、家人良好道德品行尤其是家庭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寄予着儒家思想的家风发挥着引领社会风俗与道德舆论的作用,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儒家思想也通过家风逐渐深入民间。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且一直延续着古老的文明传统,其根源之一就是稳定的家风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张立文教授指出,中国政府的一元性与家族的多元性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需要通过政府包容家族来实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皇权(王权)触及不到的地区,乡绅之治与家族治理发挥着社会基层治理的作用与功能。这些乡绅是有官职或者中了科举后退居在乡的人,一般受过儒家文化教育,有相当程度的造诣,属于知识精英阶层。他们是国家权力最底层的主体,是乡绅之治实际的管理者、实践者和督导者、建议者。他们因为与本地同宗同族有相近的血缘关系,凭借威望和权势,取得了乡村社会的信任。他们是传承儒学的承担者,在农村地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乡绅之治与当地的家规、家训相结合,无孔不入,成为儒学大众化的有效形式。家人族人以仁爱尚和合的精神,唤醒了乡人、族人的向心力和亲和力,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制度化儒学的乡绅治理方式。从这点来看,乡绅文化和家族文化,在乡绅之治的情况下是融为一体的。家族文化也是乡绅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家族文化的国家社会观,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家族文化的核心灵魂。

张立文先生强调,传统孔氏家族与张氏家族等世家大族的家训体现了一个家族的精神、神韵和道德情操、行为原则,以及待人接物的风格,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乡绅之治和家族家训都体现了儒学思想,而且这种儒学思想确确实实贯彻到农村的每个人心上,使得儒学的思想深入人心,融入人的血液,成为人类生活当中行为规范的一种不可缺的信念。从这一点来看,儒学为什么能够经历各种批判而不衰,这与乡村永远体现了儒学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道德风格是分不开的。

家礼是制度化的家风,在古代发挥着维系伦理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家礼中,《朱子家礼》特别值得关注。《朱子家礼》是南宋时期朱熹为儒学民间化所做出的制度化努力。近年来,在孔子出生地——尼山脚下,一批儒家学者以身作则,躬行于乡里,把儒学精神撒播于大众,中国社科院赵法生研究员作为其中的代表,在本次会议上以《朱子家礼》为例子,重点阐释了礼仪制度化之于家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在孔子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数千年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家教传统,包括家谱、家训、家规、家礼等等。经历过战争的破坏,到了宋代,很多大家族传承多年的家教家礼纷纷中断,甚至士大夫结婚都没有婚礼。这些现实问题促使朱熹整理中国的家礼。同时,朱熹希望通过重建家礼,恢复儒学对家庭的影响,来与佛道相竞争。

家礼要培训人的抱本返始之心,尊宗敬祖之意,就是先立祠堂。朱熹特别把祠堂提到了家礼的首位,并把祠堂制度推广到民间。从祖先牌位的安放,到祭祀礼仪与祭祀活动的举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婚冠丧祭的人生礼仪,都是在祠堂这个平台上进行展演。朱子的家礼改变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把礼引到了民间,引到了每个普通农民家庭,这样就使得老百姓的生活礼仪化了,一行一动,大事、小事全都有礼仪可循,真正把孔子的理想落实到家庭层面。祠堂对中国人信仰的建构意义重大。我们祖宗的信仰是敬天法祖。敬天通过法祖来实现,因为有了祠堂,有了祭祀,中国人才真正地把那个信仰落实到礼仪。经过朱熹的改造,祠堂的影响远远超过家庙。宗祠制度和家规家法、乡村之治结合起来,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人们走进曲阜孔庙的承圣门,可以看到庭院中两株枝繁叶茂的宋代银杏古树,古树掩映之下的建筑就是著名的诗礼堂。在孔庙建诗礼堂,就是向人们昭示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祖训与家风。据《论语》记载,当年孔子对儿子孔鲤教诲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便是孔氏家族诗礼传家的最早出处。曲阜师大马士远教授指出,“诗书传家远”的古训在孔氏家族内部得以很好地实践,从先秦时期的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襄,到汉代的孔安国、孔延年、孔霸、孔光、孔长彦、孔季彦,到唐代的孔颖达,再到清代的孔广森,等等。孔氏家族一直秉承诗礼传家的古训,养成了温文尔雅的诗礼家风。

中国社科院孙少华副研究员梳理了孔氏家学与孔氏家风之间的关系。孔氏家风的形成与演变使孔氏子孙的许多思想与观念,形成了在家族内部递代传承的传统。从思想意义上看来,孔氏家学具有“孔氏家风”的一切基本特征,具有特定的学术规范;从物质形式上来说,它又继承了“孔氏家法”的宗法制约作用,具有特殊的强制规定性与基础形式,这就是孔氏家族的“庙学”。

与会学者认为,孔氏家学与孔门家风的传承是儒家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从孔子后裔的家风传承,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根脉系于家族之中的深厚关系。李存山先生指出,中国文化重视宗族、家庭、家教和家风传承,但是在历史上众多的宗族、家庭中为什么只有孔氏宗族倍享荣耀,虽经历代王朝的兴亡迭运,孔子的“至圣”地位不移,“衍圣公”也世代承袭,孔氏宗亲也一直谱牒延续、传衍至今,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中心的地位,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孔子不过是一介“布衣”,却成为“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都要尊礼的“至圣”,这是对孔子伟大文化贡献的充分肯定。孔氏宗亲作为中华第一姓氏而谱牒延续、传衍至今。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一种现象,它实际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华夏儿女民族认同的一个标志。

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重点阐释了诗礼家风的内涵。“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所说的不仅是“诗”与“礼”,还有“书”与“乐”。诗代指诗、书;礼代指礼、乐。诗、书、礼、乐正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内容。那时候培养人才的秩序是“先之以诗书”,“导之以孝悌”。中华文化精神是“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有了爱、有了敬,就有了仁爱和敬畏,做人的根本问题便解决了。“诗礼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礼乐传统,这个传统铺染了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底色。孔氏家族以诗礼传家,诗礼家风是孔子世家的家风,特色鲜明,影响久远。诗礼家风影响了很多人与很多家族。因此,诗礼家风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家风,成为中华民族众多家族与家庭的家训、家风的主旋律。

本次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孔子后裔论及历史上孔子后裔从曲阜外迁的历程,及其在各地秉承诗礼家风,积极参与所在地兴教办学的情况。江西的孔祥金阐释了孔子44代嫡长孙文宣公孔宜治理江西星子县的史迹。江西星子县因位于鄱阳湖南北水运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直到孔宜上书朝廷,国家才设立星子县。孔宜虽为地方小官,但一心为公,造福一方,体现了深厚的儒学修养。甘肃的孔繁禄、孔祥荣在《孔氏后裔迁徙及藏族演变过程初探》一文中提到,宋末元初,一支孔子后裔迁居到甘肃地区,逐渐融入藏族。这些孔子后裔坚持“圣裔行西北,《论语》话四方”,诗礼传家、勤耕苦读,为传播儒家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融合作出自己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参加春节团拜会时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今年的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中,有数十篇论文引用并高度评价了习总书记对家风建设的论述。学者们认为,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家庭建设,是构建家国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者们指出,家风建设首先是家长率先垂范。《中庸》篇:“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夫妇,不仅是说夫妇是人类繁衍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夫妇和谐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儒家对于夫妇的结合与离异特别看重,原因就在于一旦夫妇一方,只从自己的感情或利益出发,没有包容、谦让与责任,婚姻关系就不稳定,社会道德、风俗与秩序也会出问题。所以,家风建设的前提是夫妇要修身立德,父母做表率。此之所谓修身之要务。

牟钟鉴先生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说:“道德风气的改善要依赖一大批有德君子的推动,有德君子群体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时发力,才能成功。其中,家庭教育起着人生奠基的作用。把大量家庭造就成一个个小型的道德学校,使父母肩负起儿童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这是历史上儒家道德教化最成功的经验。”

家风建设不只是传承传统家风,还要根据时代变化,建设新家风,推出新家训。上海师大钱杭教授指出,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向“后宗族”形态转型,传统宗族形态的基本特征世系(宗)与聚居(族)的统一,逐渐发展为世系与聚居的分离。对世系的认定与认同,逐渐成为与聚居及其功能相脱离的一种文化活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就如何实现传统家风的现代转换展开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弘扬诗礼家风应该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要重新树立对相延已久的文化传统的敬畏,对道德力量的敬畏。有学者建议,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一些村庄进行试点,建立公共祠堂,把各家的祖先神位放在一起。以此增强人们对慎终追远内涵的认知,对文化传统的敬畏感,给乡村礼仪的恢复提供平台。曲阜师大骆承烈教授充分肯定了历史上“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等家风,同时指出,新的家风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的家风应该既有传统美德,又有现代意识与创新精神。江苏省洪泽县家风建设办公室陈玉林、曲阜市委党校孔庆国等论文,结合党政干部家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党政干部家风建设的新做法。

研讨会期间,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发布了由孔德平起草的5款40字的新编孔氏家规:“立爱务本、敦亲睦族,博文约礼、修身立人,忠信爱国、诚实敬业,尚德崇俭、戒奢勿惰,遵道弘道、道法中庸。”

会议期间,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举行了成立大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孔德墉当选为会长。作为隶属于中华孔子学会的二级社团,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将成为团结与带领广大孔子后裔传承诗礼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孔氏家族遵奉孔子为始祖(一世祖)。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20岁时生子孔鲤(字伯鱼)。自此,孔氏家族子孙蕃庶,诗礼传家,儒脉昌明。到1995年,孔子83代孙孔念莹出生,历经2546年。随着历代迁徙与民族融合,孔子后裔也由原来的汉族逐渐发展扩张为回族、苗族、藏族、彝族、水族、白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14个民族。目前,孔子后裔总人数已逾300万,除中国大陆外,广泛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韩国、东南亚、欧美各国。历史上多民族、多地区、多国别的孔子后裔为儒学传播、民族融合、协和万邦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新的时代,广大孔子后裔谨记祖训家规,与时俱进,率先垂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以世系的形式凝聚起来没有聚居在一起的孔子后裔,重新唤起家族认同、文化认同,是一项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的大事业。孔子后裔在孔德墉先生带领下,历经13年,完成《孔子世家谱》历史上的第五次续修,实现了家谱续修的常态化。《孔子世家谱》作为谱系最完整、代际最明晰的家谱代表,自明朝弘治时期,其续修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关注。2009年完成的这部80册2000余万字收录200万全球孔子后裔的家谱,其最初启动工作,直接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谷牧先生的亲切关怀与指导。

新成立的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将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的研究与交流;推进传统礼仪活动开展,不断促进儒学精神深入民间,营造诗礼传家的社会风气;组织海峡两岸、海内外孔子后裔及中华儿女的祭孔大典及文化交流活动,增强海内外的家族情感、民族情感与中华文化认同;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孔子、儒学方面的传统文化活动与社团发展。

“历代孔圣后裔秉承中华民族精神导师伟大孔子的教诲,仁徳济生,诗礼传家,忠厚继世,不断跨越各个朝代,成为两千多年绵延不绝的最大的中华文化世家,在传承与发扬儒家为主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起了向心和表率的作用。”牟钟鉴先生这一席话道出了学者的共同心声。与会学者殷切希望新成立的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在孔德墉会长的带领下,继续秉承孔子教诲,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带领广大族人修身立德,进一步推动诗礼家风的传承与弘扬。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