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4|回复: 0

[国学灌水]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8-1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入三伏天,京城连日的高温天气,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不少人选择躲在空调房里,喝着冰镇的饮料,以此度过漫漫夏日。在惬意地享受夏日冰爽的同时,人们或许会问:炎炎夏日,古人没有空调如何度过?事实上,在清代宫廷,皇帝们有着一套极为奢侈的避暑良方:将象牙劈成丝编织成柔软的象牙凉席,以供皇帝睡眠用;将冬天存储的天然冰,从冰窖里拿出做宫廷冰镇小吃;甚至还有特供的避暑药品,不仅自己使用,还赏给大臣。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故宫里收藏的清宫曾用过的象牙凉席。

象牙劈成丝做成凉席

如果回到清代的宫廷,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在夏天,皇帝穿着短袖批阅奏折、皇后戴着太阳镜训示六宫的场景,但在没有现代化的电器以及避暑设备的时代,宫廷里是怎么避暑的呢?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凉席,这是自古以来,在民间经常使用的避暑工具,皇帝也不例外,只不过皇帝的凉席,制作材料绝非民间使用的竹子那样简单,其中最为著名的避暑奢侈品就是象牙凉席。

用象牙编织成的凉席,纹理细密均匀,席面平整光滑,柔软舒适,收卷自如,夏天铺垫时比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因此它历来都是极为珍贵的贡品。记录西汉时期杂史的《西京杂记》中有汉武帝以象牙簟赐李夫人的记载;《魏书韩务传》曾提到韩务除郅州刺史,献七宝床象牙席。

象牙的质地是非常坚硬,可是为了给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带来一些清凉,一些工匠竟然能把象牙劈成只有2毫米宽的篾条,编成席子,这也算是鬼斧神工、别具匠心了。

象牙席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格致镜原》(清朝康熙年间陈元龙编纂,汇辑古籍中有关博物和工艺的记载)提到:安南邓上舍说,其祖初入朝贡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齿之中悉是逐条纵攒于内,用法煮软,牙条逐条抽出之柔软如线,以织为席。由此可见,象牙席的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其中最难、最繁琐的工序在于将象牙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再将象牙片磨制出洁白的光泽,再劈成丝,然后编织成席。由于象牙料是有纹理的,只有顺着象牙纹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丝状才不易折断。

这种加工方法非常费料,而余下的一些材料也不会浪费,一般会雕镂成象牙宫扇,用来赏赐后宫的妃嫔。因为工艺太过复杂,人们对此也有怨言,《格致镜原》曾载,车永为广州刺史,其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由于制作方法繁琐,在雍正年间,皇宫也一共只有5张象牙席。而制作这些奢靡的席子自然是耗费钱财,甚至皇帝都觉得心疼,所以雍正皇帝曾下令:著传谕广东督抚,若广东工匠为此,则禁其勿得再制。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

如今,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张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的象牙席,薄如竹篾,做工精细,堪称古代工艺的代表作。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清末民初,北京护城河上的切冰人。

冬天窖冰 夏日吃冰镇甜品

如此奢侈的避暑方式毕竟不能持久,也不可能让皇宫中的达官贵人们都享用到。因此,从历代的宫廷笔记中,关于避暑方式,记载最多的还是吃冷食,清代宫廷更是如此,而吃冷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窖冰的问题。

窖冰是古代的传统之一,亦称藏冰。古代有专门管理此事的官吏,并建有窖冰的冰井。宋代高承编纂的《事物纪原》记载:《周礼》有冰人,掌斩冰,淇凌。《三国志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为凌室,故号冰井。

到了清代,冰窖的形式更为多样,它分为三种: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办冰窖。据《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规定:凡伐冰取诸御河岁以冬至后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净坚厚者,以方尺有五寸为块。凡纳冰,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设暑汤之用。窖冰的习俗一直到民国时,仍然存在。

不少史料也记载了清代宫廷夏日用冰的细节。作家金易先生所著《宫女谈往录》书中,宫女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把青胡桃砸开,把里头的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冰镇了吃。

慈禧太后侄孙辈、曾于1900年随从护卫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的叶赫那拉岳超,在1962年的回忆文章《庚子辛丑随銮纪实》中提到: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有当地人建议,谓距长安城西南百余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阴凉,内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运冰,供御膳房用。

避暑药品赏赐大臣

除了满足口腹之欲,皇帝们不可能一直待在炎热的紫禁城中度过漫漫夏日。由于清朝的皇帝都是从关外而来,所以对于北京城夏季的炎热很不适应,从顺治皇帝开始,每年清宫的帝后们都会离宫避暑。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避暑地之一,不过,他们去的最多的不是承德避暑山庄,而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在北京修建的私家园林。

雍正皇帝一年中有大部分的时间会在圆明园里居住,用他自己的说法是避喧听政。而慈禧太后则会在夏天到颐和园避暑,登山万寿山,面对着水面广阔的昆明湖,清风徐来,暑气顿消。末代太后隆裕还在大清最后三年计划修建一座全部由玻璃盖成的水晶宫,准备做避暑之用,最后迫于辛亥革命的爆发不得不停止修建,变成了一座烂尾楼。

除了这些外在的避暑设备,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宫中的帝后还会常备一些解暑的药。当然皇上和妃嫔们是不会用如今常见的藿香正气水之类的民间药品,而是让造办处量身定做了一些避暑药品,例如蟾酥锭、太乙紫金锭、盐水锭以及平安丸等,用来服用或是佩戴在身上,以解暑气。

这些避暑药品多是以蟾酥、麝香、冰片等名贵上乘药品不惜成本制作的,并且在皇帝使用的同时也会赏赐给一些内眷和各地藩臣,用来昭示皇恩浩荡。

由此可见,夏季到来,在科学技术并不是很发达的清代,为了享受奢侈的避暑之道,清宫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钱财。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清代宫廷如何避暑?象牙劈丝编凉席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故宫博物院里的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

补白

清朝的特色冰箱

在没有冰箱、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几千年里,古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度过漫漫长夏。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利用青铜器发明了原始冰箱:青铜冰鉴。

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就有青铜冰鉴的身影,它是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楚辞招魂》中就曾有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的记载,意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

到了清朝,冰鉴逐渐演变成更加便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它们一般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

这种冰箱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冰桶的盖板通常为两块,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

由于木冰箱的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如今在故宫博物院里有木冰箱的藏品。

在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对清代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尤为珍贵。它们制作精细,庄重典雅。两个冰箱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上下均呈正方形。

掐丝珐琅冰箱的箱体为木胎、铅里,表面均采用掐丝珐琅工艺。盖面和箱体四周为缠枝宝相花纹,底面为冰梅纹饰,色彩艳丽,工艺十分精湛。

盖的边缘采用鎏金工艺,并饰以大清乾隆御制款。箱底一角留有一个圆形小孔,盖面则有2个铜钱状通气孔。箱体两侧共有4个坚固的双龙戏珠提环,造型别致美观,便于搬运抬放。此外,每件冰箱还配有红木箱座,与安放其上的冰箱浑然一体。

这对冰箱,原是宫廷之物。后被溥仪盗运出宫运往天津寓所,终因体重器大,就地拍卖了。后被爱心人士捐献给故宫,流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宝终于回到了故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