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京城連日的高溫天氣,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不便。不少人選擇躲在空調房裡,喝著冰鎮的飲料,以此度過漫漫夏日。在愜意地享受夏日冰爽的同時,人們或許會問:炎炎夏日,古人沒有空調如何度過?事實上,在清代宮廷,皇帝們有著一套極爲奢侈的避暑良方:將象牙劈成絲編織成柔軟的象牙涼蓆,以供皇帝睡眠用;將冬天存儲的天然冰,從冰窖里拿出做宮廷冰鎮小吃;甚至還有特供的避暑藥品,不僅自己使用,還賞給大臣。
清代宮廷如何避暑?象牙劈絲編涼蓆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故宮裡收藏的清宮曾用過的象牙涼蓆。 象牙劈成絲做成涼蓆 如果回到清代的宮廷,人們恐怕很難想像在夏天,皇帝穿著短袖批閱奏摺、皇后戴著太陽鏡訓示六宮的場景,但在沒有現代化的電器以及避暑設備的時代,宮廷里是怎麼避暑的呢?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涼蓆,這是自古以來,在民間經常使用的避暑工具,皇帝也不例外,只不過皇帝的涼蓆,製作材料絕非民間使用的竹子那樣簡單,其中最爲著名的避暑奢侈品就是象牙涼蓆。 用象牙編織成的涼蓆,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夏天鋪墊時比草蓆、竹蓆更爲涼爽,因此它歷來都是極爲珍貴的貢品。記錄西漢時期雜史的【西京雜記】中有漢武帝以象牙簟賜李夫人的記載;【魏書韓務傳】曾提到韓務除郅州刺史,獻七寶床象牙席。 象牙的質地是非常堅硬,可是爲了給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帶來一些清涼,一些工匠竟然能把象牙劈成只有2毫米寬的篾條,編成蓆子,這也算是鬼斧神工、別具匠心了。 象牙席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呢?【格致鏡原】(清朝康熙年間陳元龍編纂,彙輯古籍中有關博物和工藝的記載)提到:安南鄧上舍說,其祖初入朝貢象牙簟,象牙簟者,凡象牙齒之中悉是逐條縱攢於內,用法煮軟,牙條逐條抽出之柔軟如線,以織爲席。由此可見,象牙席的製作工序非常複雜,其中最難、最繁瑣的工序在於將象牙劈成厚薄寬窄均勻的薄片,再將象牙片磨製出潔白的光澤,再劈成絲,然後編織成席。由於象牙料是有紋理的,只有順著象牙紋理的走向,把象牙劈成篾絲狀才不易折斷。 這種加工方法非常費料,而餘下的一些材料也不會浪費,一般會雕鏤成象牙宮扇,用來賞賜後宮的妃嬪。因爲工藝太過複雜,人們對此也有怨言,【格致鏡原】曾載,車永爲廣州刺史,其子役使多工作象牙簟者,土人患之。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由於製作方法繁瑣,在雍正年間,皇宮也一共只有5張象牙席。而製作這些奢靡的蓆子自然是耗費錢財,甚至皇帝都覺得心疼,所以雍正皇帝曾下令:著傳諭廣東督撫,若廣東工匠爲此,則禁其勿得再制。禁廣東象牙席,禁民間購用。 如今,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張長216厘米,寬139厘米的象牙席,薄如竹篾,做工精細,堪稱古代工藝的代表作。
清代宮廷如何避暑?象牙劈絲編涼蓆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清末民初,北京護城河上的切冰人。 冬天窖冰 夏日吃冰鎮甜品 如此奢侈的避暑方式畢竟不能持久,也不可能讓皇宮中的達官貴人們都享用到。因此,從歷代的宮廷筆記中,關於避暑方式,記載最多的還是吃冷食,清代宮廷更是如此,而吃冷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窖冰的問題。 窖冰是古代的傳統之一,亦稱藏冰。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代高承編纂的【事物紀原】記載:【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三國志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爲凌室,故號冰井。 到了清代,冰窖的形式更爲多樣,它分爲三種:皇家冰窖、府邸冰窖、民辦冰窖。據【大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規定: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爲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窖冰的習俗一直到民國時,仍然存在。 不少史料也記載了清代宮廷夏日用冰的細節。作家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書中,宮女對慈禧太后夏日在頤和園消暑有這樣的敘述: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裡頭的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 慈禧太后侄孫輩、曾於1900年隨從護衛慈禧爲躲避八國聯軍逃到西安的葉赫那拉岳超,在1962年的回憶文章【庚子辛丑隨鑾紀實】中提到:辛丑在陝度夏,慈禧要吃冰鎮酸梅湯,關中天氣溫熱,向無存冰,御膳房計無所出。有當地人建議,謂距長安城西南百餘里之太白山,山中有一岩洞,深邃陰涼,內有千年不化之冰。因命地方官每日派人赴太白山運冰,供御膳房用。 避暑藥品賞賜大臣 除了滿足口腹之慾,皇帝們不可能一直待在炎熱的紫禁城中度過漫漫夏日。由於清朝的皇帝都是從關外而來,所以對於北京城夏季的炎熱很不適應,從順治皇帝開始,每年清宮的帝后們都會離宮避暑。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避暑地之一,不過,他們去的最多的不是承德避暑山莊,而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在北京修建的私家園林。 雍正皇帝一年中有大部分的時間會在圓明園裡居住,用他自己的說法是避喧聽政。而慈禧太后則會在夏天到頤和園避暑,登山萬壽山,面對著水面廣闊的昆明湖,清風徐來,暑氣頓消。末代太后隆裕還在大清最後三年計劃修建一座全部由玻璃蓋成的水晶宮,準備做避暑之用,最後迫於辛亥革命的爆發不得不停止修建,變成了一座爛尾樓。 除了這些外在的避暑設備,在天氣最炎熱的時候,宮中的帝后還會常備一些解暑的藥。當然皇上和妃嬪們是不會用如今常見的藿香正氣水之類的民間藥品,而是讓造辦處量身定做了一些避暑藥品,例如蟾酥錠、太乙紫金錠、鹽水錠以及平安丸等,用來服用或是佩戴在身上,以解暑氣。 這些避暑藥品多是以蟾酥、麝香、冰片等名貴上乘藥品不惜成本製作的,並且在皇帝使用的同時也會賞賜給一些內眷和各地藩臣,用來昭示皇恩浩蕩。 由此可見,夏季到來,在科學技術並不是很發達的清代,爲了享受奢侈的避暑之道,清宮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錢財。
清代宮廷如何避暑?象牙劈絲編涼蓆 冬季天然冰做甜品
故宮博物院裡的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冰箱 補白 清朝的特色冰箱 在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扇的幾千年裡,古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度過漫漫長夏。在戰國時代,人們就利用青銅器發明了原始冰箱:青銅冰鑒。 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就有青銅冰鑒的身影,它是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冰鑒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楚辭招魂】中就曾有挫糟凍飲,酎清涼些的記載,意思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 到了清朝,冰鑒逐漸演變成更加便捷的木質冰箱,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它們一般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狀,上面以厚木板爲蓋,箱的兩側設置便於搬運的銅環。 這種冰箱與現代冰箱有異曲同工之妙。箱內一般採用導熱性較弱的鉛或錫爲里,這樣既能起到較好的隔熱效果,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蝕木質箱體。冰桶的蓋板通常爲兩塊,一塊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塊是活板。使用時可將活板取下,先在箱內放入冰塊,然後便可以將瓜果、飲料等食物鎮於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隨時排放冰水,保持箱內清潔;箱蓋則雕有鏤空的通氣孔,用於散氣通風,在保鮮食物的同時,亦可藉助裡面排出的冷氣降低室內溫度,進而起到空調的作用。 由於木冰箱的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如今在故宮博物院裡有木冰箱的藏品。 在故宮博物院裡,有一對清代乾隆年間的掐絲琺瑯冰箱尤爲珍貴。它們製作精細,莊重典雅。兩個冰箱大小、形狀完全相同,上下均呈正方形。 掐絲琺瑯冰箱的箱體爲木胎、鉛里,表面均採用掐絲琺瑯工藝。蓋面和箱體四周爲纏枝寶相花紋,底面爲冰梅紋飾,色彩艷麗,工藝十分精湛。 蓋的邊緣採用鎏金工藝,並飾以大清乾隆御製款。箱底一角留有一個圓形小孔,蓋面則有2個銅錢狀通氣孔。箱體兩側共有4個堅固的雙龍戲珠提環,造型別致美觀,便於搬運抬放。此外,每件冰箱還配有紅木箱座,與安放其上的冰箱渾然一體。 這對冰箱,原是宮廷之物。後被溥儀盜運出宮運往天津寓所,終因體重器大,就地拍賣了。後被愛心人士捐獻給故宮,流失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寶終於回到了故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