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现代足球的起源 足球起源于中国,在古代被称为蹴鞠或蹋鞠,其中的鞠即为球,一般以皮子缝制,有空心球与实心球之分。《史记苏秦列传》中称齐国的都城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这证实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蹴鞠。到汉代,蹴鞠成为一项非常普及的运动,最初流行于民间,在汉代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上还保留着民间蹴鞠的画面。后来由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喜爱蹴鞠,又将此类运动引进到宫廷中。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元钱选《临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上海博物馆藏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元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 与前代不同的是,汉代的蹴鞠已趋于专业化,更出现了中国最早关于蹴鞠的书籍,即《蹴鞠》二十五篇。此时的蹴鞠规则也初具规模,例如东汉李尤在《鞠城铭》中曾描绘了当时的比赛情景:球场四周围着方墙,两方各有6人对阵,裁判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参赛队员需服从裁判的判定。而这种规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方墙与圆球对比,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参赛人数与月份一致,意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此外,汉代的蹴鞠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作为运动项目,蹴鞠还成为了军事训练的手段,不仅能够锻炼士兵的体魄,也能模拟作战时的进攻防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带有娱乐与表演性质,在当时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常能见到女子蹴鞠的优美姿态。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明杜堇《宫中图》中的女子蹴鞠场面 上海博物馆藏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杜堇《宫中图》中侍女用网兜提着鞠 到了唐代,蹴鞠在规模、规范、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鞠不再是汉代时的毛丸,而是用动物的尿胞制成内胆,再由8片皮革缝成球皮;球门也近似于现代的样式,由两根柱子构成,中间挂网。宋代的蹴鞠则更进一步,讲究花样玩法,不仅出现了专业的组织圆社,还形成了十踢法,即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臁。而比赛所用的球的种类多达40余个,重量与现代的足球十分接近。此外,当时的帝王与大臣亦偏爱蹴鞠,例如高俅曾因球技突出而受到了宋徽宗的提拔。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中的蹴踘场面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明宣宗行乐图》蹴鞠局部 从明代起,蹴鞠开始走向衰落,并由竞技性转向娱乐性。在《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有朱瞻基在御园亭中观看众人蹴鞠的场景。在清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弱民政策,蹴鞠由陆地比赛改为了冰上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蹴鞠的发展。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清黄慎《蹴鞠图》天津历史博物馆藏 角抵:中国式的摔跤 角抵,满语称为布库,是由原始先民的角力搏斗演化而来,最早见于《史记李斯列传》,意为两两抵触,起初是作为具有技艺的表演形式。春秋时期,角抵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至魏晋南北朝角抵出现了另外一个名称,即相扑。在隋唐时期,角抵深受皇帝的喜爱,例如唐穆宗每三日必看角抵杂戏,晚唐时为了方便表演还专门设立了角抵朋。 宋代的角抵十分盛行,出现了角抵社、相扑社等组织,其运动形式分为两类:一是正式决定胜负的比赛,即露台争交,例如《梦粱录》中曾有相关记载:若论护国寺南高峰露台争交,顺择诸道州郡臂力高强,天下无敌手,方可夺其赏。二是日常生活中的表演性角抵,这在当时的百戏表演中较为常见。此外,宋代有一个叫调露子的人写了一部《角力记》,详细记录了角抵的沿革与技巧,成为中国第一部关于摔跤的书籍。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清郎世宁《塞宴四事图》
这些奥运项目古人也爱玩 唐玄宗总“晒”女子骑马队
《塞宴四事图》中的角抵场景 到清代,满族式的布库与中原式的角抵相结合,也将这项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当时的清廷设有专门管理角抵的机构,名叫善扑营,以角抵为职的人则称为布库手,其任务是研究和练习摔跤。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他们会在养心殿御前举行摔跤比赛。在清代画家郎世宁创作的《塞宴四事图》中就描绘了角抵的场面,画中参与比赛的四人在什榜的伴奏下两两对抗,人物面部与动作呈现出的紧张气氛,与周围轻松活跃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