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过,意味着秋天悄然来临。 秋天向来是历代文人歌咏感慨最多的季节,多情伤感,悲绪戚戚,或者义薄云天、豪情万丈,以前者偏多。苏轼就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虽未言秋字,但心境苍凉,感觉身处秋的季节里。 在不计其数的古代经典墨迹中,有些与秋相关的法帖传世,让今人得以一饱眼福,读出不一样的秋的况味。
那些关于秋天的书法名帖 张旭为何这般与众不同
东汉 张芝《秋凉帖》 《秋凉帖》刻帖,亦称《八月帖》。章草。笔迹高古,冠绝古今。用笔古朴含蓄,圆润健劲,结体随行气的趋势而变,自然流畅,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是张芝代表作。 张芝(?-192),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减省章草点画、波磔,成为今草,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释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为秋凉平善广闲。弥迈想思无违前。比得书不逐西行。望远悬想。何日不勤。捐弃漂没。不当行李。又去春送举丧到美阳。须待伴比。故遂简绝。有缘复相闻。餐食自爱。张芝幸甚幸甚。 东汉张芝《秋凉帖》为章草,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却又顾盼生姿,呈现出高古意态。开篇点明八月九日,其实和现在公历所标注的立秋时间不一样。过去用的是阴历。按照现在的时间推算,大致接近白露,当是深秋时节。开篇四字秋凉平善点明主题,平善就是平安、安康之意。合起来就是说,深秋到了,要平安、安康啊。对朋友一声不经意的问候,很是感人。
那些关于秋天的书法名帖 张旭为何这般与众不同
西晋 王衍《麦秋帖》 《麦秋帖》刻帖,和很多琅琊王氏书家类似,王衍行书书风妍丽,用笔流利,结体险峻,虽为刻帖,风格奇逸,前人评价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经意,而酣然痛快见于笔下其自得于规矩之外。 王衍(256-311),字夷甫,出身琅琊望族,喜谈老庄,倡导玄学,著名清谈家,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释文:王衍。大将军十六日复。至项。麦秋得小迟之远近以为佳。知足不来,度不能已吾,亦无如之何?时事故□□耶。
那些关于秋天的书法名帖 张旭为何这般与众不同
东晋 王羲之《麦秋帖》 《麦秋帖》刻帖,王羲之精通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以不断变化书势和表现不同手法,使其愈加绚丽、丰富多彩,避免千篇一律。虽为刻帖,仍风姿绰约。 王羲之(303-379),字逸少,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释文:大都夏冬自可足,麦秋辄有违,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薮在此羸小差。知诸贤佳,数见范生,亦得玄近书为慰。又得孔郗王书,亦云不能数,何尔须江生,可耳断绝也。尚未见傅女,足下言极是。有怀甚佳。 王衍和王羲之都有《麦秋帖》传世。两人有很多巧合。首先,帖的名称相同。关键在麦秋二字,意思是大麦成熟的季节。夏可以分成孟夏、仲夏、季夏三个阶段,如果按公历算,孟夏大概在五月,仲夏在六月,季夏在七月。大麦成熟一般在六月份左右,不过,各地稍有不同,像青藏高原裸大麦区则要到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才能成熟。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古人引申称仲夏前后为麦秋。看来,夏和秋在表述上是可以转换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名词存在极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其次,王衍和王羲之分属西晋和东晋,其实来自同一个家族山东琅琊王氏,曾经显赫一时。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在这场变乱中,很多王室子弟丢了性命,更多的名士文人成了随葬品。不过王氏中很多人的官职不降反升。最重要的是,在变乱中,新的一批王氏子弟在长者的庇荫下和斗争的锻炼下成长起来。这其中就有王衍的弟弟王澄和王览的孙子王敦、王导等。最终王澄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敦被任命为青州刺史。王衍当时很是得意: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 后人对王衍的狡兔三窟非常看不上。此间,王衍还对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和叔父王导做了安置。再次,王衍是前辈,王羲之居后,两人书风还有些近似,见证了时代的烙印。
那些关于秋天的书法名帖 张旭为何这般与众不同
唐 张旭《残秋帖》 《残秋帖》刻帖,草书。《绛帖》乃宋太宗淳化年间,尚书郎潘师旦于绛州摹刻,为宋朝四大名帖之一,因刻于绛州,故名。另三种分别为《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汝帖》。现存于山西,见《绛帖》第十卷。 张旭喜饮酒,往往大醉后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张颠。用笔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连笔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最终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思想情感。可以说,张旭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身个性,无愧于身处的时代,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展现出强烈的盛唐气象。 张旭(658-744),字伯高,号季明。官至金吾长史,曾任常熟尉。善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称为三绝;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焦遂,并列饮中八仙;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书法与怀素齐名。 释文:残秋入洛谒明君,身事成来愧黍□。若说此生勤苦甚,心闲之走是何人?此迥重入洛阳城,又蒙皇恩阳一名。又(仍)白□师□清住,如斯谁将来情。 从东汉张芝到西晋王衍,再到东晋王羲之,可以看出书风尤其是草书的发展变化,到了唐代张旭,狂草出现了。从《残秋帖》可以看出天马行空、先声夺人的力量。标题中的一个残字,点明了主题。残秋从字面上来说,指秋天将尽的时节,临近冬天了。唐权德舆《舟行夜泊》诗中曾写道:萧萧落叶送残秋,寂寂寒波急暝流。几乎也能感受到民国秋瑾所写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句子同样的况味。古今同理,面对离别和感伤,总是难免会有一些心绪起伏。但《残秋帖》整个书风并没有给人以肃穆萧杀之感,毕竟是大唐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