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牟鍾鑒先生
一、不同情狀和不同年歲應各有側重
儒道互補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生階段上各有側重。譬如一些人在朝用儒家做賢相清官,不僅懂得儒家四書五經,在治國理政中能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不局限在導之以政、齊之以刑。古代仁人志士在朝的時候得有點儒家的精神,有強烈的擔當意識,在國家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那麼當他不做官了,便多一點道家情懷,在野為民,做一個清靜自在的民間文人。如果他還是為官的心態,就很痛苦了。
我有一個朋友,他的父親是一位部長。這位部長沒有業餘愛好,他每天早上一起來就等車來接他去開會,坐主席台,在辦公室批文件,或下去視察;退休以後,他不知道怎麼過這日子,坐在那兒,還是等車接他。他的孩子說:爸,你退休了,不會有車了。 人要有業餘愛好,要趕快地轉換調整,然後適應你退休的生活。你可以畫點畫、寫點字,多一點道家的自我意識和山水情趣,安排好老年退休的生活。
人在青壯年時期應以儒為主,用儒家情志盡社會責任,同時也需要一點道家精神來調節心理,因為你會遇到挫折,遇到困難,所以要儒道互補,而以儒為主,道為輔。人在中心舞台上多一點儒家的心態,在邊緣地帶多一點道家的心態,這樣比較好。最早提出退休哲學的是誰? 是老子。老子講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就是你該做的社會工作做完了,你趕快從崗位上退下來吧,你別老覺得事情離不開你、地球離了你不行,看不上青年人,老不放心,還要去指點,這讓大家很討厭的。現在就業多困難,老的不退就騰不出崗位。職稱評審,老的不退就騰不出名額來,年輕人上不去,真的是這樣。所以我覺得不同年齡段要過不同的生活。
二、退休後的道家式生活
一個人從退休到特別衰老這一段,如果基本健康,便是人生一個黃金段,因為沒有生活和工作的壓力,最自由自在,可以在養生保健的同時做一點自己最有興趣的事情,又不讓它累着,沒有人來督促結項,大部分時間自己支配,過一種道家式的生活。
我退休後的生活方式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不要硬學、不要都學,只作參考。一共四條:
第一,去體制化,做社會人。我現在在體制以外了,體制以內的事來找我,對不起,我不能做了,年輕人做去,做社會人。
第二,去項目化,做自由人。【文匯報】上有一篇文章叫【知識分子項目化生存】,說現在什麼狀態呢? 不拿項目,你就幾乎在崗位上無法生存,你評不了職稱,得不了獎,你什麼都沒有,你必須不斷地拿項目,越多越好。至於說你這個項目做得怎麼樣,少有人關心,反正大都可以結項過關。在崗的人十分關心拿到國家項目沒有,拿到教育部項目沒有,拿到部委項目沒有,拿到學校項目沒有,還有拿了有多少錢的項目,得了什麼獎,你的論文在核心刊物上發表多少,被引用多少次,現在都是硬件的東西,整天地疲於奔命,這叫項目化生存。從老子的觀點看,人被異化了,成為項目的附屬品,沒有了自我。按照今天的職稱標準老子連個助理研究員都評不上,他才有五千言。我們學校曾經有規定,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必須在五千字以上,老子剛剛夠發表一篇文章的資格,孔子的【論語】才一萬多字,還不是自己寫的,也不合格。最近我看到有一位著名的數學家,他在西方一個大學裡面,九年沒出成果,但學校相信他,最後出了一本書,世界聞名了,解決了重大數學問題。所以你不能年年評成果,搞短平快,這樣難有好成果。科研工作尤其文科研究,好成果需要時間。就好比說,萬米賽跑,每一百米都得衝刺,可能嗎? 所以這個項目化生存,我現在可以解脫了,去項目化,做自由人。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第三,去集體化,做個體人。什麼意思啊? 因為文科研究大多是個體勞動,不是個體勞動難有創造性,精神創新是個性化的勞動。當然也應有集體項目,像編字典、編大型叢書,那沒辦法。但是真正能夠傳世的作品都是個人的,沒有個性的東西,它就不會有創造性。而集體的項目還得互相協調,觀點協調。 但我現在不需要了,所以我去集體化,做個體人。
第四,去中心化,做邊緣人。大家都希望在中心舞台上生活,成了風氣。現在一個小機構動不動掛個牌子,叫什麼環球中心、什麼廣場,都想當中心。中心好不好? 也好,但責任大,比較累,而且要有水平有精力並形成巨大吸引力和輻射力,不是想進就能進的。邊緣好不好? 也不見得不好,因為這個社會有很多中心圈,在這些圈之間是邊緣地帶,很自由啊,所以我很早就說做邊緣人不見得就不好,看你怎麼想。
我這四句話:去體制化,做社會人;去項目化,做自由人;去集體化,做個體人;去中心化,做邊緣人。這適合我啊,並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這裡面道家的成分居多。以上是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的人群對儒道互補應該有所側重,要靈活運用。
三、儒道互補代表人物的啟示
下面說說儒道互補的代表人物。
儒道互補的典型代表人物古往今來很多。漢代的司馬遷崇信黃老,就是儒道互補。魏晉玄學家何晏、王弼、郭象講名教與自然關係,把二者統一起來,就是儒道互補。張載有幾句話: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什麼意思呢? 就是條件好的時候,我要做我應該做的,因為我遇到順境,應把事業做好,豐富我的人生;環境惡劣,對我是心性的磨練,逆境使我成熟。我活着的時候做我本分應該做的事。沒,吾寧也,死了以後我就安息了。生死順其自然,他是儒道互補的。還有邵雍、周敦頤,兼綜儒道,開出宋代道學。南宋朱熹是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無疑是大儒,可是他時時流露出道家情懷,故追求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四書章句集注論語注】)。至於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一派學者,更是兼綜孔老,並會通佛教了。
牟鍾鑒談儒道互補不同年齡要過不同的生活
當代有馮友蘭先生,他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受批判最多的一個哲學家,批馮的文章不計其數啊,但是馮先生泰然處之,只要有機會,還要講、還要寫,差一點劃成右派,還不擱筆,繼續闡舊邦以輔新命,這是儒家式的歷史使命感。他培養了一大批學生,學生又培養出一大批學生,現在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隊伍里有相當多的人都是馮門弟子,這就是儒家的精神。但是馮先生又不是那種好像必須挺在風口浪尖上的人,我認為他不是,而是避其鋒芒。當條件好的時候,就達則兼濟天下;條件不好,窮則獨善其身,我不能發揮更大作用,但是我可以管住我自己,過一種道家式的生活。馮友蘭,我覺得是儒道互補的。
還有費孝通先生,是最早打成右派的五大名教授之一,早年從英國學習回來,一心報效國家,結果沒想到被打成右派,這樣的生活怎麼過啊? 在費孝通後來的文章里,可以看到道家的東西在支撐他,故能夠在逆境中磨練自己。改革開放以後,平反了,他又開始調研和寫作了,由道家式生活復轉為儒家式生活。費老的貢獻可以說巨大,在民族學上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深刻解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五十六個民族的辯證統一關係。他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提出處理民族關係、文明關係的十六字真言,開頭已提過。在費先生身上體現着儒道交替為用。當代中國社會參與全球化進程,面臨着三大文化的相互交織,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是核心)為根基,以西方和其他外國文化為營養,在綜合創新中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用以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在人生處事態度上,中國人還是離不開儒道互補。我們已經拋棄了文革以斗為本的極左思維,也嘗到了市場經濟帶來的以物為本的負面痛楚,而明確了以人為本的正確方向。在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中推動以德治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倡導回歸自然,這說明儒家和道家的智慧沒有過時,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兩者互補而用之,有益於社會的進步,也有助於成就健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