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09|回覆: 0

[思維啟發]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8-25 1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詩經秦風無衣】中的經典詩句,原本是表現秦軍戰士出征前高昂的士氣。其中的同袍一詞本指戰友,如今被漢服愛好者們借用,成爲了他們彼此間的稱呼,以表達在漢服復興中大家志同道合,互相勉勵。

最近幾年,民間有不少傳統文化愛好者一直在爲漢服的復興而努力。漢服愛好者們在北京所組織的最近一次活動是七夕節乞巧,地點是在陶然亭公園。是日,雨後的陶然亭公園瀰漫著青草的芳香,一群身穿漢服的年輕人來到公園,見面後彼此會親切地問候上一句:同袍,您好!

這些年輕人都是北京漢服協會的成員,每逢傳統節日,他們都會身著漢服,相約在一起參加活動,在感受漢文化給彼此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向路人宣傳漢服以及傳統文化知識。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國人認識漢服,希望漢服作爲傳統文化能得到傳承。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1、穿著漢服出門遭遇各種尷尬

如果是在十年前,誰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不僅需要對漢文化傳承的那份執著,更需要勇氣。因爲他不僅要面對路人們質疑的聲音,而且還要接受眾人驚異的目光。這就如同上戰場一樣,也正因如此,同袍一詞對於漢服愛好者們來說才顯得更加有意義。

在聚會中,大家也經常交流自己曾遭遇到的尷尬。一位女同袍剛開始穿著漢服出門,經常被誤認爲是唱戲的,甚至有人以爲是韓服,直接來一句思密達;有人穿著漢服去坐地鐵,第一感受就是回頭率超高,好多人都在看,甚至還有人偷拍;有的不敢獨自穿著漢服出門,怕被人笑話,要在網上找住的近的同袍同行;有人穿著漢服去樓下買飲料,小店的老闆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問道:你這衣服,是韓國的?聽到是漢服後,老闆又接著問:中國有這種衣服嗎?

通過漢服愛好者們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已經有相當多的國人認識了漢服,至少漢服一詞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已經不再那麼陌生。但是,仍有不少人對漢服概念的具體所指是模糊的,很多同袍走在大街上,仍遇到不少尷尬。比如你穿的漢服就是指漢代的服飾吧?漢服跟唱戲和演戲穿的衣服差不多啊!面對路人的各種質疑,同袍們總要淡定自若地向他們普及漢服知識。

作爲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漢族當然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漢服還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不少國家如日本、朝鮮的民族服飾均具有或借鑑了漢服的特徵。漢服是以華夏禮儀文化爲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高超工藝和美學。

2、發揚傳統文化不能忘了衣冠

導致今人對漢服充滿陌生感的原因,就是眾所周知剃髮易服。1644年,清軍入關,頒布了剃髮令和易服令,禁止漢族人穿著漢式傳統服飾,強迫漢人依從滿洲習俗剃髮易服,改爲滿人的髮型,改穿滿人服飾馬褂、長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結束,但是,經過一個朝代在制度上的抹殺,漢服已經遠離了大眾的生活。

國人對漢服的陌生,導致大家不識漢服,何爲冠,何爲冕,何謂笄,何爲右衽,何爲高冠博帶,都基本不知曉了,許多國人誤以爲馬褂和旗袍是漢服。在民國時期,一些小範圍的漢服復興漸露鋒芒:章太炎愛穿一件前胸繡一漢字的交領衣,是爲近代漢服第一人;夏震武束髮深衣,錢玄同著玄端辦公,張大千寬袍大袖遊歷歐洲

到了21世紀,隨著復興傳統文化之風漸熱,漢服愛好者的數量與日劇增。每到傳統節假日,各地漢服愛好者總會身著漢服,以傳統禮儀度過節日。

華夏復興,衣冠先行是同袍們最早提出的關於漢服和文化復興的口號,如今他們又提出了新的理念華夏復興,衣禮偕行。【左傳定公十年】疏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其中,章服便是指漢衣冠制,即漢服。從某種意義上講,漢服與漢禮是華夏文化最爲重要的兩個特徵,正所謂華夏一也,衣冠與禮儀是一體的,是一而不是二。因此,漢服不只是因爲好看才穿,更因爲它可以通過禮儀對個人行爲進行約束,以此來規範人的道德。

其實,隨著時代發展,已沒有多少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民族服飾了,許多少數民族也正面臨著傳統服飾穿與不穿、到底該怎麼穿的難題。但無論時代怎樣變革,一個民族總需要有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某種程度上,它代表著一個民族在現代社會中的身份認知。君不見,古英文的失落使得英國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莎翁的幽默橋段,如果漢服離大家越來越遠,後人在誦起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時,豈不是只能從影視劇中去茫然地尋找那些畫面了?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北京的漢服愛好者們參加七夕節活動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和服、漢服、韓服

3、漢服復興可借鑑日韓經驗

談及衣冠,必涉及禮儀。穿著漢服,若不知禮儀,那麼所謂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也不過給不知者擺出來的架子罷了。

雖然現在能夠認出漢服的人不少,但是要想讓大部分國人都能夠接受漢服,甚至是穿著漢服出門,目前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兒。漢服要走入百姓的生活,就要考慮它應該在什麼樣的時間、場合來穿,除了傳統節日舉辦活動,漢服難道真的沒了用武之地嗎?在這一點上,其實可以借鑑日本、韓國的一些經驗,讓漢服的復興逐漸由夢想走進我們的現實。

和服與韓服,不僅是日本和韓國的傳統服飾,更是兩國人民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禮服。除了慶祝傳統節日,日本人或者韓國人會在出席成人儀式、婚禮、葬禮、祭祀、畢業典禮,以及宴會、文藝演出等場合穿著和服或韓服,除此之外,日本人還會在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等表演或展示中穿著和服。

每逢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一,身穿傳統服飾準備舉行成人禮的韓國青年,會在大人的指引下完成冠禮和笄禮,並向長輩們鄭重行禮,以提高男孩女孩成人後的責任感和自信心。同樣,在日本,女生會穿著傳統的和服,男生們會穿著西裝或者和服來度過屬於自己的成人節,或者按照傳統儀式舉行冠禮等。此外,日本人一生當中至少會穿一次和服,而這一次就是在自己的成人儀式上。

其實,冠禮和笄禮來源於中國漢族的成人禮,古時男子一般是二十歲行成人禮,稱爲冠禮,年滿二十歲的男子稱爲及冠;女子一般十五歲行成人禮,稱爲笄禮,年滿十五歲的女子稱爲及笄。成人禮是漢人一生當中非常重要的儀式之一,不僅象徵著一個人步入成熟,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念,對師長前輩的尊敬,更表明今後要承擔起對國家、婚姻、家庭的責任。但是,隨著三百多年前漢服與漢禮的衰亡,漢族的成人禮被歷史所封存,但卻在今天的韓國和日本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隨著漢服及漢文化在民間的不斷普及,漢族的成人禮在國內不少地方逐漸受到重視,而漢服也成了成人禮上最爲正式和隆重的服裝。

另外,近些年隨著漢服的回歸,婚禮等場合也逐漸出現了漢服的身影。婚禮是人生當中最爲重要的時刻,或許每位漢家女子都幻想過自己結婚的那一天會穿什麼衣服。可今天中國的婚禮已基本西化,除了西服就是白色婚紗,頂多會穿下旗袍。除了西式禮服,真的沒有一件有民族特色的衣服適合在結婚時穿嗎?

如今,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和服與韓服都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以日本爲例,穿什麼樣的婚服結婚,是根據婚禮的儀式和場合而定,並不會隨意亂穿。如果是在神社或寺院中舉行傳統婚禮,新人則穿著和服,即新郎穿著黑/白底的紋付羽織袴,新娘穿著白污垢(皇室成員一般著十二單衣);如果是在教堂中舉行西式婚禮,則新郎穿西裝,新娘穿白色婚紗,並根據基督教流派,會有牧師或神父來主持婚禮,但通常婚禮結束後,婚宴中新人還會再次換上和服。而今天韓國的傳統婚禮中保留了不少華夏禮儀,典雅莊重,而即便是舉行西式婚禮的韓國人,在儀式結束後通常還會換上韓服,拜見家裡的長輩,以表示自己不忘民族傳統。

隨著漢服的回歸,華夏婚禮得以重生。周制婚禮是華夏婚禮的原型,其以【周禮】爲禮儀藍本,以後的漢族婚禮在周制婚禮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直至明末清初,漢族婚禮與成人禮等隨著漢服的消亡也一起消失了。漢族婚禮,古樸典雅,在周制婚禮中,不舉樂,不慶賀,古人重的是夫婦之義與結髮之恩,並不認爲結婚是一件可以喧鬧嘈雜的事情,因此,著漢服舉行婚禮,更符合漢人的禮儀和習俗。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新人選擇穿著漢服結婚,通過沃盥、解纓、結髮、同牢合卺等漢族傳統禮儀,在祥和與莊重中,完成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儀式。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族女子傳統笄禮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服回歸爲何多遇尷尬?出門就像上『戰場』(圖)

漢族男子傳統冠禮

4、唐裝和漢服相差甚遠 小心傳統節日穿錯衣

每逢春節或者傳統節日,很多中國人喜歡穿上傳統的唐裝,可是,您知道嗎?絕大多數中國人所理解的唐裝,其實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唐裝。

目前,較爲流行的唐裝是由清朝時期中國人所著的滿服馬褂經過演化而來的,其實稱其爲清裝更爲合適。此唐裝說法的由來是源於國外的唐人街,外國人習慣稱中國人爲唐人,稱華人街爲唐人街,自然就把中式風格的服裝叫做唐裝了。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唐裝,顧名思義,指的是唐朝人所穿服飾,或者指唐朝形制的漢服。因此,唐裝是漢服的一種,比如漢服中的圓領袍、齊胸襦裙等。

可笑的是,有不少人並不清楚唐裝並非漢服,反而在一些傳統節日身著唐裝,比如在祭祀活動中穿唐裝。這正說明,了解自己民族的服飾是多麼的重要。

不同的民族有各具風格的祭祀文化,而漢族在傳統上更是將祭祀視爲大事,是最爲神聖和莊重的儀式,也是禮的核心內容。正如【左傳成公十三年】中所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日本及韓國的傳統文化受到漢文化的深刻影響,同樣,祭祀文化在日本、韓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和服與韓服是日本及韓國祭祀活動中最爲隆重的禮服。

近些年,隨著漢服的復興,漢族祭祀活動也逐漸展現在中國人眼前:花朝節祭拜花神、上巳節祓禊、清明節祭祖、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拜月細心的漢服愛好者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經典,將一個個祭禮復原,爲漢服賦予了新的生命。同時,祭祀也成爲漢服在生活中應用和實踐的重要場合。

除了祭祀、成人禮及婚禮外,漢服可以作爲漢族的一種禮服出現在很多場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場合可以,不直接相關的場合也可以。比如,可以在茶道、書法、民樂等傳統藝術表演中穿漢服,也可以在個人或好友生日Party、畢業典禮、學術講演、頒獎儀式,以及很多盛會上穿漢服,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出門逛個商場、買個菜都可以穿漢服。在日本和韓國,和服與韓服也並沒有規定其應該出現的具體場合。如果你在日本的京都或者奈良,會看到很多身穿和服的女子,她們無論是乘坐公交或地鐵,還是去神社寺院禮拜,或者是逛商場買東西,穿和服對於她們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漢服也同樣可以出現在上述任一場合中。

補白

漢服衣領常鬧笑話

漢服的穿著可是有不少講究呢!在一些古裝影視劇當中,常常會出現一些漢服穿錯的情況,總是被那些細心的同袍一眼識破,真可謂是火眼金睛!而很多古裝風格的影樓裝也會出現不少與漢服形制相悖的現象,而這其中,最爲明顯的就是漢服的衣領穿著錯誤。

交領右衽(rn)是漢服的典型特徵之一,也是世界諸多古老民族服裝形制的典型特徵之一。交領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而漢服的右祍是指左前衣襟右掩壓住右前衣襟,即左前衣襟在外,右前衣襟在內,看上去如同小寫的英文字母y。而中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服裝的衣襟是向左掩的,稱爲左衽。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由此可見,古時華夏文化中,披髮左衽常常被視爲外族或蠻夷,而右祍視爲華夏衣冠之正統(雖然在中國歷史上一些特殊的歷史階段,服飾也曾出現過左衽現象,但主要出現在民間,而漢服中的正規禮服都是右祍)。

除此之外,漢服當中的左衽一般是逝者所著服飾的特點。按照中國的傳統理念,左爲陽,右爲陰,右衽是左側衣襟在外面,即顯陽性;左衽是右側衣襟在外面,即顯陰性,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何死人穿左衽的漢服了,就連今天的日本也一直視左衽爲和服的禁忌。所以,漢服可別穿錯喲,不然可就要鬧大笑話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