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相关人物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本楚国椒邑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伯嚭,春秋晚期人,原为晋国公族,姬姓。史载伯嚭的先祖公孙伯纠为晋国郤氏的旁支,后“三郤”权倾朝野。
《同病相怜》涵义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同病相怜》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同病相怜》辨析
《同病相怜》读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同病相怜》近义词:惺惺相惜
《同病相怜》反义词:同床异梦
《同病相怜歇后语》:牛郎织女哭梁祝
《同病相怜》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同病相怜》造句
1、老王和老张同病相怜,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2、你我都是学生,作业负担又重,真是同病相怜的人。
3、他有魅力,有风度,而且我们两个人同病相怜,都有积习成癖的口吃病。
4、你们不要光是同病相怜,更要互相鼓励,才能早日走出困境。
5、他们两个都被失业所苦,彼此同病相怜,经常互吐苦水。
6、两人以后见面时就象朋友一样,象两个同病相怜的受苦人,象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打击之下两个无辜而胸襟开阔的的受害者。
7、他们真是一对同病相怜的苦难街友,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却都失业饱受饥寒之苦。
8、他们两个同时名落孙山,只好同病相怜,彼此安慰将来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9、他们从小一起在育幼院长大,因此彼此总是同病相怜,互相扶持。
10、或许是因为同病相怜的关系,我们两个人很投合。
《同病相怜》成语典故:
春秋末年,楚平王是出了名的昏君。他听信费无忌的谗言,要把太子建治罪。太子建听说楚平王要处死他,赶忙带着家眷逃走了。于是楚平王迁怒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当时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在外地。楚平王要赶尽杀绝,又哄骗伍奢叫回他的两个儿子,伍奢不知是计,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回来。伍尚得到信,就真的回到楚国都城,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杀害了,而伍员没有回去,从楚国逃走了。
伍员就是伍子胥,他后来逃到了吴国,得到了吴国公子光的信任,并帮助公子光夺取了王位。公子光即位以后,就是吴王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让他掌管军国大事。
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有一个亲戚,名叫伯嚭,他是郤宛从小抚养大的,对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郤宛被杀以后,伯嚭也逃了出来,他听说伍子背在吴国受到歌用,便去投奔伍子胥。
伯嚭到了吴国,找到伍子胥。伍子胥听说他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里,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
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的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
吴王阖闾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还封他做了太宰。
《同病相怜》成语接龙:
同病相怜→怜贫敬老→老马恋栈→栈山航海→海中捞月→月地云阶→阶前万里→里谈巷议→议论风生→生荣没哀→哀声叹气→气逾霄汉→汉官威仪→仪表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乡故知→知心可腹→腹心之疾→疾病相扶→扶危济急→急不可待→待时守分→分茅胙土→土龙刍狗→狗彘不食→食言而肥→肥头大耳→耳目喉舌→舌挢不下→下马冯妇→妇人之仁→仁同一视→视丹如绿→绿林豪士→士死知己→己饥己溺→溺心灭质→质而不野→野人奏曝→曝书见竹→竹篱茅舍→舍短取长→长虺成蛇→蛇影杯弓→弓折刀尽→尽多尽少→少见多怪→怪事咄咄→咄咄逼人→人生如寄→寄颜无所→所向无敌→敌国外患→患难与共→共贯同条→条分节解→解黏去缚→缚鸡弄丸→丸泥封关→关门闭户→户枢不蝼→蝼蚁贪生→生离死别→别无二致→致远任重→重规迭矩→矩步方行→行不苟合→合两为一→一言半语→语四言三→三等九格→格物穷理→理正词直→直言贾祸→祸近池鱼→鱼游釜底→底死谩生→生民涂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