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能解】相關人物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老嫗能解】涵義
嫗:老年婦女。相傳唐朝詩人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老嫗能解】出處
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老嫗能解】辨析
【老嫗能解】讀音:lǎo yù néng jiě
【老嫗能解】近義詞:婦孺皆知、通俗易懂
【老嫗能解】反義詞:艱深晦澀
【老嫗能解】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
【老嫗能解】造句
1、他寫的詩不故作深奧,貼近生活,真正是老嫗能解。
2、歌仔戲所以能流行,正是因為它通俗淺白,老嫗能解。
3、白居易的詩以老嫗能解惟其特色,和主張用字的韓愈有很大的差別。
4、讓優美的表演藝術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賞,老嫗能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5、這位作家的文章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因此深受讀者歡迎。
6、這本書讀起來淺白幽默,真可說是老嫗能解。
7、流行文化要求的是"通俗",做到老嫗能解,所以才能吸引許多支持者。
8、白居易的詩因為寫得老嫗能解,所以有着廣大的讀者。
【老嫗能解】成語典故: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說,自己的詩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詩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詩人中,他詩作的數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
白居易字樂天,青年時代家境貧寒,對社會主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八歲那年中進士,又經過一次考試,當了一名小官。後來官當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權貴,被貶到江州當司馬,最後,他官至刑部尚書。白居易認為詩必須便於世人理解和記憶。所以,他總是使自己的作品風格和語言深入淺出,平易通俗,讓人們樂於接受。據說,他的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老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一個她親眼看到的一件事:一天她上街,聽見有人在淒悽慘慘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見一個衣着樸素的婦女抱着兩個孩子;身旁一輛馬車上,有位將軍模佯的人緊鎖着濃眉。那將軍對家丁低聲說了幾句話後,家丁便從婦女懷裏強行奪走了孩子。那兩個孩子哭喊着媽媽,婦女肝腸寸斷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隨着一聲鞭響,馬車帶着哭喊媽媽的兩個孩子遠去,那婦女邊追邊喊,最後哭倒在車輪揚起的塵埃裏。老保姆和幾個路上的人,趕緊上前攙扶起婦女。經過詢問才知道,馬車裏是她當大將軍的丈夫,新近因破敵有功,得到朝廷賞賜的二百萬錢,於是在洛陽新娶了一個妙齡歌女,而拋棄了自己的結髮妻子;剛才是奪走了她的兩個孩子。
白居易根據這一活生生的事實,寫成著名的詩篇【母別子】。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這類詩,如果街市上的人聽不明白它的意思,那麼寫了也沒有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說罷,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邊聽一邊點頭,竟然全聽懂了,白居易這才定稿。
【老嫗能解】成語接龍:
老嫗能解→解囊相助→助桀為虐→虐老獸心→心如木石→石沉大海→海中撈月→月朗風清→清都絳闕→闕一不可→可乘之隙→隙大牆壞→壞法亂紀→紀綱人論→論黃數黑→黑白混淆→淆亂視聽→聽其自流→流連忘反→反裘負薪→薪桂米珠→珠沉滄海→海水難量→量鑿正枘→枘鑿方圓→圓顱方趾→趾踵相錯→錯落高下→下逐客令→令人髮指→指揮若定→定於一尊→尊俎折衝→衝冠怒發→發縱指示→示貶於褒→褒衣危冠→冠上履下→下坂走丸→丸泥封關→關懷備至→至誠高節→節衣素食→食毛踐土→土牛木馬→馬翻人仰→仰而賦詩→詩酒風流→流水朝宗→宗廟社稷→稷蜂社鼠→鼠牙雀角→角巾東路→路絕人稀→稀世之寶→寶刀不老→老有所終→終焉之志→志大才疏→疏而不漏→漏泄春光→光彩奪目→目動言肆→肆虐橫行→行同狗彘→彘肩斗酒→酒後失言→言不二價→價等連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枯見底→底死謾生→生吞活剝→剝皮抽筋→筋疲力敝→敝衣糲食→食不兼肉→肉顫心驚→驚世震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