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6|回复: 0

[成语典故] 争先恐后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2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争先恐后》相关人物

王子期、赵襄王

《争先恐后》涵义

争先恐后的意思是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

《争先恐后》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争先恐后》辨析

《争先恐后》读音:zhēng xiān kǒng hòu

《争先恐后》近义词:你追我赶、虎跃龙腾、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争胜好强

《争先恐后》反义词:畏缩不前、 缓不济急、蜗行牛步、姗姗来迟、慢条斯理

《争先恐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

《争先恐后》造句

1、金黄的秋天是彩色的,其它的花都谢了,可只有菊花争先恐后的开放着,她们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黄的似金,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美丽,诱人。

2、梨花一朵紧挨着一朵爬满了整个枝头,好像是争先恐后展开艳丽的花朵让我欣赏似的。

3、迎春花争先恐后地开放了,远远望去,像一只只蝴蝶在枝条上看风景。近看又似春春姑娘的彩色头发。

4、四周的树木都争先恐后地长出了新枝绿叶。

5、在你的宿舍里开始做生意。雅虎谷歌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你弄出来的网站。谷歌本身就可以归于大学宿舍里诞生的买卖。

6、桂花慢慢地吐了吐舌头伸了伸腰,不一会儿争先恐后的开了。

7、无数朵烟花争先恐后的飞上了天,像百花争艳的绽开出自己漂亮的花瓣。无数朵烟花用自己的花瓣把黑洞洞的夜空点染成五光十色的花园。

8、雨争先恐后地下了起来,像掉了链的珠子,又似开了闸的水龙头,又密,又急,“哗啦啦,滴答答……”不停地演奏着乐章的前奏。

9、近来贪利争功的人多了,那些今天为了捞取一官半职而争先恐后的名利之徒,必是明天战场上首先激逃的贪生怕死之辈。

10、中饭时间到了,各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地奔向食堂。他们的速度可谓是“一阵风”,但在平时可见不到这种旋风的速度。那时的场景可谓是万马奔腾。如果你也加入了,不时还会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感。

《争先恐后》成语典故:

春秋时代,赵襄子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久,与王子期比赛。他同王子期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责备王子期,说:“你教我驾车,为什么不将真本领教给我呢?”王子期说:“驾车的技术,我已经都教给你了,只是你运用上有毛病。驾车最重要的是,协调好你的马和车,才能跑得快、跑得远。”,“你在比赛中,只要落后,你就使劲鞭打马,拼命想超过我;一旦超过,又时时回头看我,怕我赶上你(争先恐后)。其实,在比赛中,有时会在前,有时会落后,都是很自然的;可是,不论领先还是落后,你的心思都在我身上,你又怎么可能去协调好车和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

《争先恐后文言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一鸣惊人白话文》: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现在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争先恐后》成语接龙:

争先恐后→后发制人→人急计生→生龙活现→现钟不打→打成一片→片言只字→字斟句酌→酌古参今→今愁古恨→恨相知晚→晚节不保→保国安民→民怨沸腾→腾焰飞芒→芒寒色正→正容亢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量意营→营蝇斐锦→锦天绣地→地利人和→和光同尘→尘羹涂饭→饭牛屠狗→狗仗人势→势若脱兔→兔起鹘落→落月屋梁→梁上君子→子子孙孙→孙庞斗智→智勇兼全→全军覆灭→灭此朝食→食不暇饱→饱经霜雪→雪北香南→南来北往→往古来今→今来古往→往蹇来连→连明达夜→夜以继昼→昼日昼夜→夜雨对床→床上安床→床上叠床→床上施床→床下安床→床下牛斗→斗色争妍→妍蚩好恶→恶言詈辞→辞金蹈海→海不扬波→波谲云诡→诡计多端→端人正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折𫗧覆→覆前戒后→后患无穷→穷年屡月→月落星沉→沉疴宿疾→疾声厉色→色如死灰→灰头土面→面无人色→色厉胆薄→薄寒中人→人来人往→往返徒劳→劳民动众→众望所归→归根结底→底死谩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