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相关人物
屈瑕(?-前699年)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曾担任楚国最高官职“莫敖”,故史称“楚莫敖”。
《趾高气扬》涵义
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趾高气扬》出处
《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趾高气扬》辨析
《趾高气扬》读音:zhǐ gāo qì yáng
《趾高气扬》近义词:不可一世、得意洋洋、洋洋得意、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自鸣得意、高视阔步、耀武扬威
《趾高气扬》反义词:不亢不卑、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低首下心、卑躬屈膝、垂头丧气、奴颜婢膝、妄自菲薄、灰心丧气、谦虚谨慎
《趾高气扬歇后语》:大雁飞东南;孔夫子上树
《趾高气扬》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趾高气扬》造句
1、他自从升为总管后,便趾高气扬,对往日的同事不屑一顾。
2、有些人稍稍涉猎一些学识的境域便趾高气扬,不可一世,飞扬跋扈。
3、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只有才疏学浅的人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4、考试成绩优秀不必趾高气扬,考试成绩较差也不必垂头丧气。
5、老林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其实不过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罢了!
6、她趾高气扬,也许在她敢于放肆的时候,会很放肆的。
7、即使学习进步很大,也不该趾高气扬,而应再接再厉。
8、他像孔雀一样趾高气扬,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爱戴。
9、这个女人,现在用不着我了,就当真趾高气扬起来。
10、看新一代犀利哥,多么深邃的眼神,多么趾高气扬的面部表情!
《趾高气扬》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无术的人,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自满。有一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从此骄傲自得,从不把其它的朝臣放在眼中。
第二年,屈瑕又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一个叫做斗伯比的将军前往送行。当斗伯比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走路的样子,脚步一昂一翘的,便知道他的心并没有真正的用在作战上,而是去吓唬敌人的,这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斗伯比说完,沉思了一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立刻派兵去接应。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斗伯比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楚王听了,立即派大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但是,战事已经发生,屈瑕因为轻敌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面夹攻,而一败涂地,只好自杀谢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