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2|回覆: 0

[醫藥臨床] 清宮藥引的臨床應用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藥引是中醫方劑『君臣佐使』配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在方劑中引藥歸經、直達病所及能增效減毒的藥物,受到歷代醫家的充分重視。我國歷代醫藥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對藥引的應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所著的醫藥著作中,多有論述,且代代皆有發展和完善。陳可冀院士等在整理清代宮廷醫案的基礎上,特意組織編寫【清宮藥引精華】一書,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筆者基於此書,系統整理、論述了清代宮廷醫藥檔案中中藥藥引的作用和應用特點,及其對現代中醫臨床遣方用藥的啟示,以饗讀者。

【清宮醫案藥引的作用】

清宮醫案中藥引的作用,通常有引經和直達病所、增強療效兼佐助、顧護脾胃兼矯味等幾個方面。

    引經和直達病所引藥歸經和直達病所,是清宮藥引最基本的作用。清宮醫案中藥引的作用大部分屬於此類。如道光朝醫案記載,全貴妃因妊娠熱盛,火爍肺金,以致身熱咽干,有時咳嗽。御醫張永清、陳昌齡擬清金代茶飲清泄肺熱,引用蘆根三把。全貴妃所患為火爍肺金之證,方中蘆根入肺經,長於清泄肺熱,生津潤燥而止咳,用作藥引,不僅引經報使,而且切中病機。再如,慈禧之肩臂手指酸沉強痛、筋脈強痛、屈伸不利等,總與肝經有關,為陰血不足、經絡不暢所致。用桑枝為引,緣其入肝經,肝主筋。桑枝專祛風濕拘攣,通經絡,利關節,尤善走上肢。故慈禧此時病證以桑枝為藥引,十分適宜。

增強療效兼佐助清宮醫案藥引的作用還表現在增強原方療效,或對原方主治起佐助作用。如更衣散由硃砂、蘆薈兩藥組成,主治腸道熱結傷津、心煩便秘之症。清宮醫案載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十七日,二阿哥福晉脈息沉弦。原系裡熱不清,復受暑熱,以致抽搐搦閉,神識不清,自汗腹痛,服清暑定風湯,諸症微減、惟里滯不行。御醫議用滋陰潤燥湯調理,引用更衣散一錢,燈心一束。里熱未清,復受暑熱,外熱助內熱之勢,以致內熱熾燔,蒙蔽清竅,神昏抽搐。里滯未清,恐陽明燥結,故御醫用滋陰潤燥、通腑瀉熱法治之,以冀腑通熱解。更衣散瀉熱通腑,清心安神。以此為引,既可助瀉熱通腑,還可和燈心一起清解心經邪火,以治熱擾心竅的神昏不清。

顧護脾胃兼矯味 中藥中有些藥物對脾胃有影響,易刺激胃腸道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或出現胃腸道反應,加藥引以保護脾胃,同時矯味,亦為清宮醫案藥引作用的一個方面。陳倉米又名陳廩米、老米,系秈、粳稻之囤積倉廩陳久者,甘淡而性平,氣味俱薄,功能調中益氣、開胃消食、澀腸止利。做藥引常用量為1.5~15 克。如道光朝和嬪,腰腿酸疼,腹脹墜痛,微見白痢,脈息弦滑。此屬濕滯過盛,御醫議用調中導滯湯加減,同時引用陳倉米三錢,顧護胃氣,健脾化濕,開胃消食,助全方止痢。飴糖味甘性溫無毒,歸胃、脾、肺三經,功能緩中補虛、生津潤燥,兼有矯味之效,做藥引用量每次三茶匙。清宮醫療檔案中,其用途主要在於緩中止痛。如嘉慶華妃,系暑濕寒凝之症。服藥以來,少腹牽引兩脅疼痛及嘔惡肢冷諸症漸減。惟氣軟肢酸,脈息弦滑,此系濕飲未淨。御醫議用益氣建中湯調理,引用飴糖三茶匙,助諸藥補氣調中,緩急止痛兼矯味。

【清宮醫案藥引的特點】

清代宮廷醫案藥引應用,精彩紛呈,突破了以往『一方一引』的框架,具有一方多引、分科藥引等特點。

異方同引,功效各異 清代宮廷醫案中藥引應用豐富多彩,同一味藥引經常出現在不同醫案方劑中,但功效各異。如一捻金,又名小兒一捻金,首見於明代龔信【古今醫鑒】,清代御纂之【醫宗金鑒】補入了劑量,曾在大內廣泛使用,並常用做藥引。一捻金組成為: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參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下。清宮醫療檔案中,一捻金做藥引的用量是0.7~5 克,其用途有以下四個方面:一為逐痰通腑。如道光四阿哥,原系夾驚外感之症。用藥調治,驚氣外感已解。喉內有滯熱生痰,以致痰鳴氣促,唇乾。御醫議先服抱龍丸一粒,薄荷湯化服。仍用清熱化滯湯加減,引用一捻金二分,助諸藥逐痰清熱,通腑寬腸;二為理氣止痛。如道光四福晉,原系寒暑鬱結,腹脅作痛之症。昨服清暑化飲湯,暑氣漸清。惟飲滯過盛,脅肋尚覺脹痛,脈息弦滑。御醫議用調中化飲湯調理,引用一捻金一錢五分沖服,助諸藥行氣調肝,消食止痛;三為消積導滯。如慈禧皇太后,氣道欠暢,胃有宿滯,時作嘈雜,左關沉弦稍數,右關沉滑有力。御醫擬調氣化滯之法調理,引用一捻金一錢二分後煎,助諸藥清肝經濕熱,導胃間積滯;四為扶正祛邪。如同治皇帝載淳,原系因病致弱,氣不化飲之症。忽感氣道梗阻,有似厥閉之象,脈息弦軟而虛,病勢危重。御醫議用助氣化飲湯調理,引用一捻金六分沖服,助諸藥開閉豁痰,祛邪匡正。

異病同引,炮製各異 歷代藥引的重要特徵之一是藥物易得、取材方便。清代宮廷醫療檔案中,生薑是取材最廣泛的藥引之一。清宮藥引運用的靈活性表現為病情不同,藥引入方炮製方法亦不同。其中應用最多為生薑,其次為煨姜、姜皮。生薑,味辛性溫,走而不守,宮廷檔案取其做藥引,用量1~3 片,入肺胃以散寒降逆。如乾隆惇妃曾患外受風涼,症見頭痛身酸,噁心畏寒,御醫投疏解正氣湯加減,取生薑二片為引,入肺胃以散寒降逆。生薑皮,性味歸經皆同生薑。清宮醫案藥引用之,取其以皮走脾之意,重心在於治療脾虛浮腫、泄瀉等。如康熙四十九年六月,理藩院右侍郎薦良,患脾肺虛寒喘脹之症,以致氣喘自汗,胸脅脹滿,難以仰臥,面目四肢浮腫,大便不實,六脈絕至不現。御醫投加減實脾飲溫陽健脾、行氣利水,引用姜皮三片,引藥入脾,散寒行水,以平喘脹。煨姜,系將生薑用紙六七層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用。本品無乾薑之燥,無生薑之散,最為平妥。如康熙正黃旗大臣頗爾盆患痔漏透破後,流膿碗許,漸至元氣大虛,大便溏瀉,噁心口渴,不思飲食,病勢重大。御醫投加味扶元益胃湯補氣健脾,引用煨姜,以和中止嘔,顧護胃氣。

科屬不同,藥引各異 清宮醫案中運用藥引的靈活性還表現於各科藥引各具特色,其中婦科多用老酒、童便或益母草;兒科多用燈心草、竹葉;痘疹多用芫荽。如道光祥妃,惡露停滯,兼受暑熱之症。用藥調治,諸症俱好。惟惡露未淨,脈息弦滑。御醫議用九味生化湯祛瘀生新,引用老酒一匙,以助宣和血脈,開鬱結,逐惡露。童便味咸性涼,歸心肺肝腎四經,功能滋陰降火、止血消瘀,做藥引用量二茶匙至一杯。清宮醫療檔案中,童便多用於婦科止血消瘀。如道光靜妃,原系妊娠四個月,濕熱傷榮,半產之症。服芎歸湯,惡露暢行,肚腹疼痛稍止。惟有時頭暈噁心,氣怯身軟,脈息滑緩。此由血虛,濕熱上沖所致。御醫議用芎歸養榮湯清熱養血,引用童便一小盅兌服,以助諸藥祛瘀生新而止血。胡荽又名芫荽或香菜,本品辛溫香竄,入脾、胃、肺、大腸諸經,功能發汗透疹、消食下氣,做藥引用量1~2 棵。清宮醫療檔案中,用於疏風透疹。如乾隆循嬪,原系肝胃不和,外受風涼之證。服藥表涼已解,惟榮分濕熱未淨,以致頭面周身出紅點子,作癢,脈息浮緩。御醫議用疏清飲清熱祛風調理,引用芫荽一棵、生薑二片,以芫荽領諸藥外達皮膚,疏風發汗,透疹止癢。

針對病證,一方多引 『一方多引』,是清宮醫案中藥引應用的一大特點,多至五味藥引或六味藥引同用,或以中成藥為引,辟藥引之先河。

兩味藥引 清代宮廷醫案中兩味藥引同用相當多見。這種兩味藥引,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對藥』(又稱『藥對』)的特點:兩藥之間協調配合,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但其兩味藥引又不完全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對藥,它們畢竟在方中起 『引經報使』作用,是輔助於全方的綜合功效。如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光緒皇帝鼻管欠利,涕嚏,頭暈發悶,喉覺味咸,食物少味,寤寐少安,牽引諸恙,耳竅鳴響,腰胯酸痛,足跟疼復作,咳嗽無痰。御醫陳秉鈞診其脈左部細弦,右寸關兩部弦而浮,仍帶滑象。證屬外受新涼,內郁痰濕。擬和表調中,肅降之法調理,引用枇杷葉三張、紅棗三枚。此兩味藥引,均入脾、胃二經,相伍為藥引,既能補中和胃,益氣養血,又可清肝化痰,下氣而止燥咳,在本方中亦有標本兼顧之作用。

三味藥引 一般臨床很少用三味中藥作藥引,但在清代宮廷醫方中卻並不少見,如焦三仙即相當常用。一般三味藥之間配伍協調,多突出重點,使『引經報使』的方向明確,以加強全方的功效;還有一種情況,由於病情複雜,涉及臟腑較多,用三味或更多味藥引,有利於全面照顧,多方調治。如宣統十四年六月初八日,端康皇貴妃頭暈肢倦,口渴引飲。御醫趙文魁診其脈左寸關弦而近數,右寸關浮滑。證屬內蓄飲熱,外薄暑邪,以清暑調中化飲之法調理,引用滑石、燈心草、竹葉水煎藥。此三味藥引,清熱解暑,利水祛濕,為清暑化飲方之重要部分,亦為治療暑熱蓄飲之證不可或缺的藥物。

四味藥引 四味藥藥引,清宮醫案中亦非鮮見。作為藥引的四味藥之間,多屬配伍協調,歸經或功效作用各有側重。由於藥引的藥味較多,除了有其側重點之外,多還程度不等地兼顧病情的其他方面。清宮中醫方的四味藥引,大部分側重於消食或補益,其他方面相對較少。如光緒某年七月初六日,珍貴人 (即珍妃)原患舌強不語症經治漸清而未能如常,頭暈微疼,穀食不香,身肢酸痛,兩肋脹滿,脈象左寸關沉弦稍數,右寸關滑數。御醫王繼曾、馮盛化認為屬浮火未退,氣滯痰飲化而未淨,擬理脾舒肺化痰湯佐清熱之法調理,引用甘菊花二錢、焦三仙各二錢。此四味藥引,以焦三仙入脾、胃經,和胃消食,而治其『穀食不香』;菊花入肝經,善清頭目,而針對『頭暈微疼』。可見多味藥引有引歸多經,多方照顧之意。

五味及以上藥引 用五味、六味藥作為藥引,在清代宮廷醫案中也可見到數則。這幾則均見於光緒皇帝臨終之年的醫案,光緒病入膏肓,五臟虛損,本虛標實,證情十分複雜,而多味藥引可能照顧到病損的各個臟腑及病情的多個方面。如清宮醫案記載光緒皇帝曾數日之間夢泄兩次,耳內蒙響堵悶,食物運遲,大便不勻,口渴心煩。左脈三部細澀,右脈三部俱見微浮帶數。御醫診後以固腎兼平肝,養心,益氣和陰為法調理,引用淡菜三枚,湘蓮肉七粒,燈心五寸,炒麥、谷芽各二錢,另煎潞黨參三錢(沖服)。此六味藥引,多味甘、性平,入脾經者最多,兼有入肺、腎、心、肝、胃、小腸等經,有健脾、益腎、養心、開胃、補肺、益氣等功效,可以說照顧到光緒複雜病情的各髒各經、方方面面,可見御醫之選用藥引,亦頗費斟酌。

除此之外,清宮醫案中還大量使用中成藥作為藥引,如六一散、益元散、太乙紫金錠、玉骨散、當歸龍薈丸、平安丸、失笑散等等,涉及功效之廣泛實屬罕見。

【對現代臨床遣方用藥的啟示】

中藥藥引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臨床中起到重要作用。清宮醫案中藥引應用之巧妙,效驗卓著;其應用的藥材,囊括草木、果實、穀食、菜蔬、蟲介及金屬等類;其應用的方式,有單味、復味及多味等;更有應用中成藥乃至各類貴重藥為藥引者,可謂方圓曲直,爐火純青。

現代中醫臨床對於中藥藥引的應用有逐漸輕視的趨勢,應引起注意。藥引的正確應用對引藥入經、直達病所,提高療效、照顧兼證,扶助正氣、調和藥性,降低毒性,矯正藥味、便於服用等,皆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藥引的合理使用還可以擴大中成藥的應用範圍。由於中成藥處方固定不變,在相當程度上難以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如果中醫臨床辨證應用時靈活變化藥引,即可達到隨症加減的目的。如清熱開竅之著名成藥安宮牛黃丸,雖療效卓著,但臨床應用僅限於神昏譫語屬熱邪內陷心包、痰熱閉阻者,對於病情複雜、正氣虛弱之人,多不相宜。此時,若以人參為引,煎湯取汁化服,既能補氣以扶正,又可借用人參益氣養心之效增加辛香開竅藥的作用,對啟復神明,扶正祛邪,很有價值。對於脈實之人,可用金銀花、薄荷為引煎湯化服,能增強清熱透解之效;對兼有大便秘結不下者,可用大黃為引煎湯化服,既可通瀉大便,又可增強清熱開竅之功。

今後,應加強對中藥藥引的理論與臨床研究,總結中藥藥引臨床應用的經驗,特別是現代中醫臨床中成藥與藥引的靈活配伍應用,將其發揚光大。相信隨着中藥藥引應用經驗的逐漸積累和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複方配伍中藥引的應用,會在中醫臨床辨證遣方用藥治療的整體面上顯示出更奪目的光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