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4|回覆: 0

[人物簡介] 王粲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30 16: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字仲宣,著有七哀詩、登樓賦等作品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於北還途中病逝,終年四十一歲。

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並稱“曹王”。著【英雄記】,【[wiki]三國志·王粲傳"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王粲傳」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王粲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王粲出身於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漢順帝時任太尉;祖父王暢,在漢靈帝時任司空,是當時的名士,都位列三公。王粲的父親王謙,曾任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漢獻帝被董卓控制,西遷至長安,王粲也隨同前往。當時的著名學者、左中郎將蔡邕一見到王粲,就覺得他是個奇才。當時蔡邕的才學天下聞名,受到滿朝官員的敬重,蔡邕府第前經常是車馬填巷,他家的客廳也常賓客滿坐。一天,蔡邕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便急忙出迎,連鞋子穿倒了也顧不上。王粲一進門,因為他年紀小,身材又矮,滿屋的人都感到很吃驚。蔡邕說:“這位是司空王公(王暢)的孫子王粲,他確實是奇才,讓我自愧不如。我家裡收藏的書籍文章,應該全部送給他。”

懷才不遇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王粲十七歲的時候,受司徒徵辟,又被召為黃門侍郎。王粲因為長安局勢混亂,沒有赴任。不久,他到荊州去投靠自己的同鄉、荊州牧劉表。劉表見他狀貌不揚,身體孱弱,又不拘小節,所以不太看重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長沙太守張羨聽從桓階建議,舉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兵背叛劉表,劉表發兵討伐。為了宣傳這次出征,就由王粲執筆寫了一篇【三輔論】,以示師出有名。其中寫道:“長沙不軌,敢作亂違,我牧睹其然,乃赫爾發憤,且上征下戰,去暴舉順。”申明用兵乃是為了“去暴舉順”。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在官渡之戰後兩年,袁紹病死,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兄弟鬩牆。劉表為了勸和,讓王粲起草了【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書中勸解袁氏兄弟毋作鬩牆之斗,應當聯合禦侮,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甚有文彩,張溥在【王侍中集題辭】評價兩文“詞章縱橫”。

歸附曹操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後,王粲力勸劉表的兒子劉琮歸附曹操。荊州平定後,曹操任命他為丞相掾,賜王粲爵關內侯。一次,曹操在漢水邊設宴款待百官,王粲給曹操敬酒說:“當今袁紹崛起河北,倚仗兵多將廣,志在奪取天下,但雖愛惜賢才卻不能重用,因此那些奇士終歸離他而去。劉錶盤踞荊楚,從容不迫,坐觀時變,自以為可以仿效周文王。那些避難到荊州來的賢士,都是海內的俊傑,可劉表卻不善於任用他們,結果當國家危難之際卻無人輔佐他。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時候,下車伊始就忙着整頓冀州的軍隊,收錄當地的豪傑各盡其用,因此能稱雄天下。等到平定了江、漢,又徵召這一帶的賢才各居其位,使天下歸心,望風歸附,文武並用,英雄盡力,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開國國君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後來,王粲又被調任軍謀祭酒。

魏王侍中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魏王國建立以後,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一同被任命為侍中,王粲因博學多識,總能做到對答如流。當時舊禮儀制度廢弛殆盡,需要重新制定,王粲與衛覬等負責除舊布新,制定新的典章。據【決疑要注】記載:漢末喪亂時,玉佩斷絕消失。而王粲認得舊佩,才重新作之。西晉時的玉佩,都是受法於王粲。

在曹操幕府,王粲不但受到賞識和重用,而且他同曹丕、曹植的關係也相當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曹丕、曹植非常尊重王粲,他們之間經常有詩賦往還。

據【典略】記載;王粲才高,擅應機辯論。當時,鍾繇、王朗等儘管都在魏王國任卿相之職,但一到朝廷奏議,都停筆措手不及。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隨曹操南征孫權。

驢鳴悼亡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正月二十四日(2月17日),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時年四十一歲。當時的曹丕還是世子,親率眾文士為其送葬。為了寄託對王粲的眷戀之情,曹丕對王粲的生前好友們說:“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讓我們學一次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一片驢叫之聲。這就是著名的驢鳴送葬。葬禮之後,曹植又作【王仲宣誄】,可見二人其交情確實非同尋常。

人物地位

文學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梁朝大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才略】中讚譽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同時,由於王粲的特殊經歷和貢獻,也使他成了中國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王粲賦今存20多篇,篇帙短小,大多為騷體。最為人傳誦的是作於客居荊州時期的【登樓賦】。它摒棄了漢賦鋪張揚厲的傳統寫法,以簡潔明快的語句,憂愍世道,懷念故鄉,熱烈冀望太平盛世的到來;對自己的坎坷遭遇,也發出了強烈的感慨。賦中寫景與抒情緊密結合,是其一大藝術特色。在抒情小賦的發展過程中,這篇作品具有重要地位。王粲散文以他為劉表擬的【為劉荊州諫袁譚書】和【為劉荊州與袁尚書】比較成功。

王粲於建安十三年歸順曹操,在此之前的作品或紀漢末戰亂,或寫其流落荊州時的羈旅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感慨,如【七哀詩】;歸順曹操後,主要是隨曹操出征的感受,這些詩再現了漢末戰亂的田園荒蕪和滿目瘡痍,也歌頌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追隨曹操為過效力的意願。

同他的仕途遭遇相一致,王粲的文學活動,大體上也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劃分的界線就是建安十三年的歸附曹操。前期他主要在荊州過着流寓生活,親歷過戰亂災禍,又長期得不到施展抱負的機會,憂國憂民之情與懷才不遇之憤糾結在一道,使他的文學作品籠罩着一層悲悽憤悱的情調。

後期他在曹操幕中,一方面受到北方廣大地區已經實現統一的形勢的鼓舞,一方面也因擔任重要官職而激發起建功立業的信心,所以他的創作基調又轉變為激奮昂揚。如分別寫於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的【從軍詩】五首,便對曹軍的征伐作了熱烈歌頌,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從軍征戰、建功立業的激昂情緒。

據【三國志】記載,王粲有詩、賦、論、議近六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1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記】10卷,皆佚。明代張溥輯有【王侍中集】1卷。嚴可均【全後漢文】卷90—91輯錄有其辭賦奏疏。中華書局出版有俞紹初校點的【王粲集】。現世存詩23首。

藏書

王粲的藏書主要得自於蔡邕所贈,相傳他登門拜謁蔡邕,蔡邕“倒履迎之”,並言“吾家書籍文章,盡當予之”。蔡邕故後,即履行了他的諾言,將其藏書數車六千餘卷贈與王粲。年老時,其藏書已達萬卷。

歷史評價

蔡邕:“此王公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

曹丕:“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干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張衡)、蔡(蔡邕)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曹植:“①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泉涌。發言可詠,下筆成篇。何道不洽,何藝不閒。”“②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大魏,足下高視於上京。”

典略】:“粲才既高,辯論應機。鍾繇、王朗等雖各為魏卿相,至於朝廷奏議,皆閣筆不能措手。”

陳壽【三國志】:“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惟粲等六人最見名目。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幹之粹也。”

謝靈運:“①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自傷情多。”“②幽厲昔崩亂,桓靈今板蕩。伊洛既燎煙,函崤沒無像。整裝辭秦川,秣馬赴楚壤。沮漳自可美,客心非外獎。常嘆詩人言,式微何由往。上宰奉皇靈,侯伯咸宗長。雲騎亂漢南,紀郢皆掃蕩。排霧屬盛明,披雲對清朗。慶泰欲重疊,公子特先賞。不謂息肩願,一旦值明兩。並載游鄴京,方舟泛河廣。綢繆清燕娛,寂寥梁棟響。既作長夜飲,豈顧乘日養!”

劉勰:“傅嘏、王粲,校練名理。”“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

沈約:“若夫平子艷發,文以情變,絕唱高蹤,久無嗣響。至於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自漢至魏,四百餘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班固長於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為體,並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鍾嶸:“其源出於李陵。發愀愴之詞,文秀而質羸。在曹、劉間,別構一體。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餘。”

蕭綱:“但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了不相似。”

房玄齡:“逮乎當塗基命,文宗蔚起,三祖葉其高韻,七子分其麗則,【翰林】總其菁華,【典論】詳其藻絢,彬蔚之美,競爽當年。獨彼陳王,思風遒舉,備乎典奧,懸諸日月。”

駱賓王:“河朔詞人,王、劉為稱首;洛陽才子,潘、左為先覺。若乃子建之牢籠群彥,士衡之籍甚當時,並文苑之羽儀,詩人之龜鏡。”

於頔:“詩自風雅道息,二百餘年而騷人作。其旨愁思,其文婉麗,亡楚之變風歟?至西漢李陵、蘇武,始全為五言詩體,源於風,流於騷,故多憂傷離遠之情。梁昭明所撰【文選】,錄古詩十九道,亡其名氏。觀其辭,蓋東漢之世,亦蘇李之流也。自建安中王仲宣、曹子建鼓其風,晉世陸士衡、潘安仁揚其波。王曹以氣勝,潘陸以文尚。氣勝者魏祖興武功,於二京已覆;文尚者晉武圖帝業,於五胡肇亂。”

獨孤及:“且文之為體也,必當詞與旨相經,文與聲相會。詞義不暢,則情旨不宣;文理不清,則聲節不亮。詩人因聲以緝韻,沿旨以制詞,理亂之所由,風雅之所在。固不可以孤音絕唱,寫流遁於胸懷;棄征捐商,混妍蚩於耳目,自當晞聖藻於天文,聽仙章於廣樂,屈、宋為涯島,班、馬為堤防,粲、植為陸落,潘、陸為郊境,搴琅玕於江、鮑之樹,採花蕊於顏、謝之園,何、劉准其衡軸,任、沈程其粉黛,然後為得也。若乃才不半古,而論已過之,妄動刀尺,輕移律呂,脫略先輩,迷詿後昆,此明時所當變也。”

白居易:“身是鄧伯道,世無王仲宣。只應分付女,留與外孫傳。”

羅大經:“仲宣不依曹、黃、二袁,而依劉表,意亦可見。故仲宣之忠於漢,陶淵明之忠於晉,羅昭諫之忠於唐,皆詩人文士之識大義有氣節者。”

陳繹曾:“王粲真實有餘,澄濾不足。”

陸時雍:“子桓、王粲,時激風雅餘波,子桓逸而近風,王粲莊而近雅。”

陳祚明:“王仲宣詩跌宕不足而真摯有餘,傷亂之情,小雅變風之餘也。與子桓兄弟氣體本殊,無緣相比。”

方東樹:“建安七子,除陳思,其餘略同,而仲宣為偉,局面闊大。公幹氣緊,不如仲宣。”“蒼涼悲慨,才力豪健,陳思而下,一人而已。”

軼事典故

過目不忘

王典故粲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說他生性善於計算。作算術,很簡捷地就能得出正確答案。並且擅長寫文章,總是一揮而就,從來不用修改,時人常常以為他是預先寫好的,但他們儘管反覆精心構思,寫出的文章也沒法超過王粲。【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記載的兩件小事,證明了王粲確實是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見路邊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兒朗讀起來。友人問他:“你能背誦嗎?”王粲回答:“能。”友人當即叫他轉過身去背誦碑文,結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有人不小心碰亂了棋子,他說能幫着人家按原來的局勢把棋子重新擺好。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塊手帕蓋在棋盤上,讓他換個棋盤重擺,結果,連一道的誤差也沒有。王粲就是這樣博識強記。

晝侍可矣

王粲記憶力強,見聞廣博,所以曹操出外遊覽觀賞,王粲多次同車隨行,至於受到的尊敬卻不如和洽、杜襲。杜襲曾經單獨被曹操召見,一直到半夜。王粲生性急躁好勝,從座位上站起來說:“不知曹公對杜襲說了些什麼?”和洽笑着回答說:“天下的事難道能全都知道嗎?您白天侍奉曹公就可以了,為這鬱鬱不樂,您想一個人都兼顧起來嗎?”

眉毛脫落

王粲二十多歲時,曾遇“醫聖”張機,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服五石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聽了很不高興,自認文雅、高貴,身體又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吃藥。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他:“吃藥沒有?”王粲騙他說:“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嚴肅而又深情地對王粲說:“你並沒有吃藥,你的神色跟往時一般。你為什麼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樣輕呢?”王粲始終不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果然慢慢地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死了。

親屬成員

曾祖

王龔,字伯宗,官至太尉。

祖父

王暢,字叔茂,官至司空。

父親

王謙,官至大將軍何進的長史。

兒子

王粲有二子,受魏諷謀反案牽連,都被曹丕誅殺。

從孫

王宏,字正宗,在西晉官至大司農、司隸校尉、尚書,卒贈太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