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3|回覆: 0

[醫藥臨床] 【名醫名方】養血祛風止癢湯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6-11-20 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醫師,湖北省知名中醫,師從全國著名傷寒學家李培生教授,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湖北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中醫藥大學經方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從事中醫教學、科研、臨床近50年,主持和參與省級以上科研項目5項;主編或參編教材和專著25部;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學術上主張着力【傷寒論】方的現代臨床拓展應用。在臨床上,注意理論聯繫實踐,強調四診合參,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經驗,喜用經方並結合時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症,尤其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腦血管系統等疾病頗有見地與心得,臨證多取得滿意療效。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赤芍15克,制首烏30克,白蒺藜30克,僵蠶10克,蟬衣6克。

功效:養血和血,祛風止癢。

主治:各種急慢性蕁麻疹、皮炎、濕疹等疾病,症見皮膚瘙癢或伴風團,或伴皮疹,或皮膚乾燥皴裂,或脫皮脫屑,或色素沉着。

用法:每劑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10~20分鐘,每劑煎煮2次,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

方解:對於皮膚瘙癢,中醫多從風論,其風不出內外兩端,或外感風邪,稽留肌表,或血分失和,風由內生,或內外風相裹。臨證遵『癢自風來,止癢必先疏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其內外風則自消散,瘙癢可退,肌膚自和。本方由當歸飲子加減化裁而成,方中荊芥、防風辛溫發散,疏風達表,祛全身上下之風,【本草正義】謂『防風通治一切風邪』,乃風藥中之潤劑,更是祛風之要藥。生地、當歸、川芎、赤芍變四物湯養血調經之意而為養血潤燥、和血祛風之用,其中地黃用生地,芍藥用赤芍,以增涼血之效又兼制全方之辛溫,川芎行氣、活血、祛風集一藥而為三用。制首烏、白蒺藜為成肇仁用以活血祛風之經驗藥對,臨證使用多有效驗,制首烏養血潤燥,白蒺藜活血祛風,二藥相輔相成,其功卓著。僵蠶、蟬衣質輕走表,朱良春謂其『兩藥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可拔邪外出』,其功能散風祛邪,主風疹瘙癢,二藥合用更助荊防祛風散邪之力,內外風皆可去之。全方選藥用藥精當,配伍環環相扣,共奏養血和血,祛風止癢之功。

加減運用:若皮癢膚紅,遇熱加重而屬血熱者,可酌加丹皮、紫草、旱蓮草以涼血;若血分邪熱深重者,可酌加黃芩、黃連、黃柏、水牛角以瀉火解毒;若皮疹瘙癢,撓抓滲液而屬濕熱者,可酌加苦參、薏米、白鮮皮、徐長卿、地膚子以清熱利濕;若病久而成頑疾,入血夾瘀或伴色素沉着者,輕者可酌加桃仁、紅花、丹參、雞血藤以散瘀,重者則酌加烏梢蛇、全蠍、蜈蚣、地龍以通絡;若病情纏綿反覆,時輕時重而屬表虛者,可酌加黃芪、桂枝扶正以達邪;若無汗或汗出不暢而屬表閉者,可酌加麻黃、桂枝、杏仁宣肺以開閉;若病以頭面或上半身為主者,可酌加白芷、羌活、藁本、蔓荊子引藥以上行;若病以下半身為主者,可酌加牛膝、木瓜引藥以下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