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8|回覆: 0

[思維啟發] 參與申請非遺學者·『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2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參與申請非遺學者·『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參與申請非遺學者·『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會議現場,大屏幕上顯示的為中國代表團及申報信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非盟會議中心召開。

11月30日17點35分,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歷史上,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傳統社會發揮的具體作用有哪些?這一農業社會的認知體系,在現代社會有何功能?如何讓習慣都市生活的年輕人了解二十四節氣?記者第一時間專訪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他曾為此次申報工作提供部分學術支持。

參與申請非遺學者·『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參與申請非遺學者·『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有何用?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圖片來自網絡

記者:您在二十四節氣申報非遺的過程中主要參與的工作是什麼?

劉曉峰:我是研究節日和古代時間制度的,受邀參與了申請文案的部分制定審閱工作。申請世界級非遺的整個過程是一系列事務性的工作,非常複雜,我只是參與了其中涉及學術的一部分。

記者: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傳統社會發揮的作用有哪些?

劉曉峰:這涉及二十四節氣是什麼。中國古代的曆法是陰陽合曆,曆法中一個很重要的標誌物是月亮的變化,根據月亮的變化來劃分一年12個月,古時稱月為太陰。

那麼陰陽曆中的陽是什麼呢?陽主要就在二十四節氣中體現出來。二十四節氣分別以夏至、冬至作為陽氣最盛、陰氣最盛的點,以春分、秋分作為陰陽最平衡的點,這樣就把一年分成了四部分。每個部分各有6個節氣,一共就有24個節氣。因此,這是以太陽的變化為基礎,形成的一套時間認知體系。這套時間體系對農業生產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它是對一年氣候變化規律的總結,可以用來預測一年中任何時間陰陽、冷暖的總體變化,這對農業生產來說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識。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諺語農諺非常多,原因就在於此。

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最基礎的知識,是每個中國農民開始學習種地最先會記在腦中的知識,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耕文化的本質,就是遵循季節的變化來從事生產活動、獲得生產資源的,比如春種秋收。因此能夠預測氣候冷暖變化,就能夠保證最好地利用時間的變化。

記者:二十四節氣作為農業社會的時間認知體系,在現代社會有何功能?

劉曉峰:有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56.1%,城鎮常住人口達到了7.7億。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中國人已經在城鎮生活。

但是,人們是否就會對城市生活感到非常滿足呢?比如你出門走的是柏油馬路,住的是火柴盒般的房間是否會對大自然有一種嚮往呢?我相信大家多少都有這種體會,如果有一天到了更貼近自然的環境中,可以切身感受天地、日月星辰、草木花果的變化都和你的生命緊密相連的時光如果你能過上這樣一天,你會覺得那簡直是城市生活中的節日。

二十四節氣標示出的一年的氣候變化,雖然對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不再是生產方面的指導性知識,但它仍然是中國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係的續演,其中的傳承意義深遠。它既喚起我們的回憶,並且時刻提醒我們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節奏在循環變化。我們人工創造的都市文明,始終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人類還是得學習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們人工改造的東西,這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思路。只要我們還想去親近自然,二十四節氣 就是值得我們保護到未來的遺產,它作為一種文化,是中國人思考和自然之關係的結晶,無論對今天還是未來的中國人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記者:氣候變暖等環境變化是否會使得二十四節氣發生改變,需要調整?

劉曉峰: 我們今天所說的二十四節氣,基本是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建立起來的一套時間認知體系。這套體系,即使在古代,也具有相對性。比如在雲南昆明,當地四季如春,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小滿雀來全這類節氣體驗就並不適用了,那和海南島、和新疆、和東北,也都是不合的。二十四節氣只在有限地區相對適用,但它總結了太陽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變化規律,這對於農耕生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各地的人們會根據身邊自然的具體變化,生產出當地合於二十四節氣的表述,由此誕生了豐富多彩的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本地化知識。

與此相近,與現在大自然氣候變化相適應,有關的只是解釋也會出現一些相對變化。二十四節氣只是作為表現間刻度的一種形式,它提醒我們大自然在發生變化,人們會根據身邊自然的變化,合着二十四節氣的表述,慢慢形成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新知識。換句話說,現在的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等,人們的認知也會慢慢跟着來作調整。

記者:如何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和思路,能夠吸引更多習慣都市生活的年輕人了解二十四節氣?

劉曉峰:二十四節氣蘊含着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精華,能夠為未來生活的可能性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

剛才提到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6.1%。事實上,伴隨這個城鎮化發展過程,從1980年代開始,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村落一個個消失了。這也意味着,和這些村落一起消失的,還有包括適應當地生活的二十四節氣相關知識在內的獨特本土經驗。其中有些古老村落已經存在幾百乃至上千年了,這樣多年的文化遺存在激烈的城鎮化過程中喪失,是非常可惜的。二十四節氣中有些風俗和具體的地方有很特殊的聯繫。比如河北有個地方,每逢立夏,農民會去田裡進行專門的祭祀活動,如果這個村子不在了,相應的習俗也就沒有了。

保護的前提是,你要知道都有哪些東西存在。所以首先需要積極調查,去了解現在還有哪些值得保護的遺產。第一件事,是得知道自己的家底。第二件事,是如何把這些遺產記錄下來、傳播開去,讓人們今天還能共享這些知識。這需要很多人做具體的工作,這不是一兩個學者能完成的,它需要社會團體加入進來,需要國家政策上適當的配套措施。

最根本的思路,是了解傳統,傳承傳統,在生活中加入現代化的因素讓它獲得生命力。

考慮到現代社會的傳播手段完全不同於過去,而且日新月異,要想把二十四節氣和當代中國年輕人聯繫在一起,需要靈活運用最新的傳播手段比如漫畫、動畫、可視媒體等等,來推廣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比如,把村落的節氣文化做成數字化的媒體產品等,有很多具體的工作需要探索。關鍵是要意識到,要儘可能讓孩子和年輕人接觸到這些知識,讓他們心裡有這個東西,這樣才可能傳承久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