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6|回覆: 0

[文化反思] 儒冠多誤身·古代文人爲何抱怨讀書無用?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2-3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儒冠多誤身·古代文人爲何抱怨讀書無用?

儒冠多誤身·古代文人爲何抱怨讀書無用?

知識有用還是無用,自古以來頗多爭議。由於青衿儒冠是古代儒生(知識分子)的標準裝束,古代中國便把這一問題形象地轉化成了儒冠誤不誤身的問題,並且有見仁見智的回答。

雖說學而優則仕,但飽學的儒生卻仕進無門,作爲一代儒學宗師的孔子,周遊列國而無所遇。雖說知識就是力量,但是掌握了知識的儒生卻命運多舛,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劉邦對儒生輒解其冠,溲溺其中。鑑於歷史上無數儒生命運不濟,杜甫曾高度概括地指出儒冠多誤身。

杜甫這句話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共鳴。李白就抱怨自己白首爲儒身被輕。韓愈在【送侯參謀赴河中幕】一詩中說: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侯繼被王諤辟爲參謀,便棄儒冠如敝屣,從軍冒死以博取地位和功名。陸游在詞中回顧自身道: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便笑儒冠自來多誤。晁補之在詞中說儒冠曾把身誤;張榘在詞中說身名多被儒冠誤;辛棄疾在詞中也肯定了儒冠多誤身的說法;元好問在詩中說一錢不值是儒冠;青年魯迅則曾刻過文章誤我的印章。可見認同杜甫儒冠多誤身之說者不乏其人。

一個弔詭的事實是,劉項原來不讀書,卻成就了王霸之業;文人本望文字達,卻因文字窮,難怪抱怨儒冠多誤身。文人的抱怨可以有很多理由,但歸咎於儒冠妨礙了利祿的攫取而滿腹牢騷,便無足觀了。因爲這種作派,折射了文人汲汲於功名富貴,沒有淡泊高遠的情懷;也沒有吾不試,故藝的辯證眼光;更沒有以千首詩輕萬戶侯的氣魄。

儒冠不僅誤人,有時還誤國。抗日戰爭期間廣爲傳唱的【知識青年從軍歌】道:君不見,漢終軍,弱冠系虜請長纓。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假如知識青年文弱不堪,拒絕從軍,中華民族則可能遭遇亡國滅種的厄運。誠如田間的詩歌所說: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就是奴隸!所以在民族危急存亡的非常時期,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提振男兒血性,實在很有必要。

也有折中的觀點認爲,莫嘆文章不值錢,儒冠誤身乃偶然。文章不值錢的表述有很多種,最酸楚的莫過於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其實,不管世事如何滄桑,文章總有其不可泯滅的價值,可以潤色鴻業;可以立言不朽;就是平常說話,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所謂誤身,只是偶發事件,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爲適用於所有的社會和所有的個體。

另外,還有相反的觀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迎來了儒學的美好時代,儒生們可以憑藉精通一經而榮身,自然不會贊同儒冠多誤身之說。汪洙在【神童詩】中指出:莫道儒冠誤,詩書不負人。陳人傑在【沁園春丁酉歲感事】一詞中說:麒麟閣,豈中興人物,不畫儒冠?陳人傑所言極是,文人和不朽的勳業並非水火不容。班超本是一介儒生,投筆從戎後,建功絕域,終封定遠侯,聲名傳於後世;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一柱天南百戰身,將軍本色是詩人。在某種意義上說,文人因爲具有過人的文化修養,更有利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就不世功業。

關於儒冠誤不誤身的問題,歷代讀書人都從自身的經歷、體會以及信念出發,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儘管答案莫衷一是,但綜觀歷史,可以肯定的是,多讀書更能造就美好人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