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1|回覆: 0

[醫藥臨床] 姜泉談治學與臨床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2-5 06: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姜泉,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主任委員,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學術經驗繼承人,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姜泉教授從事風濕病臨床多年,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症候群、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等疑難病症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從濕熱瘀阻論治風濕性疾病,特訪談如下。

【成長與治學】

問:在您從醫過程中,對您影響較大的著作有哪些?

答:【黃帝內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等。

問:在您的成長過程中,對您影響較大的老師有哪些?

答:路志正教授和謝海洲教授。路志正教授崇尚脾胃學說和溫病學說,發展了痹病理論,提出『燥痹』『產後痹』等病名和辨證論治內容,推動風濕病學科建設。謝海洲教授提出了治痹要扶正培本、祛濕健脾、利咽解毒,寒痹宜溫腎、熱痹宜養陰、寒熱錯雜宜通、久病入絡宜活血搜剔的學術思想,強調祛濕健脾法,得到臨床廣泛應用。

問:結合個人成長經歷,您認爲怎樣才能學好中醫?

答: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對於陰陽五行、氣血經絡這些中醫理論,可謂是一無所知,爲了使自己能夠跟得上課,我就背誦醫學典籍上的內容,背得滾瓜爛熟。在大學裡,對中醫未必有多懂,也談不上融會貫通,但是基礎一定要打好,要熟讀經典,銘記於心,這樣對以後的臨床應用多有裨益。

1983年,我大學畢業後分配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當時的內科研究室以研究痹證爲主,我跟隨科室名老中醫學習深造,有幸受到許多中醫名家的薰陶,使自己受益匪淺。路志正教授重視濕邪爲患,在痹證的治療中強調調理脾胃,配合食療。焦樹德教授提出尪痹病名,強調治療大法以補腎祛寒爲主,輔以化濕散風、養肝榮筋、祛瘀通絡。謝海洲教授強調在治痹上,扶正固本占相當重要地位。治痹注重養陰,尤其治療熱痹,他常用蒼朮白虎湯加生地、玄參、麥冬等養陰清熱之品。朱良春教授強調頑痹久治不愈,既有正虛的一面,又有邪實的一面,故益腎壯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絡以治其標,他擅用蟲類藥以加強療效。

我們科室承擔了很多研究項目,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就開始參與科室的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在2005 年開始作爲課題主要負責人承擔課題,還建立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門診。臨床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醫者要善於思考,比如風濕科常用的雷公藤,是目前治療風濕免疫病的理想中藥,但是因爲它的肝腎毒性等問題,在臨床應用上受到限制。我在臨床實踐中轉變思路,探索從中醫外治方法入手,把雷公藤複方藥改爲外治藥,並隨後在醫院內部開展了複方雷公藤外敷的相關研究,收到了可喜的成效。我又帶領團隊開展了一種新藥複方雷公藤凝膠劑的研究,通過研究發現,這種藥劑並未對性腺產生明顯抑制作用。

我的體會是,學習中醫要樹立把中醫作爲主導治療方法的思想,在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在臨床研究和實踐中體會中醫治療的優勢和療效所在。

理論與臨床】

問:您臨床擅從濕熱瘀阻論治風濕性疾病,您常用哪些方劑?如何加減?

答:藿朴夏苓湯主治濕熱病邪在氣分而濕偏重者,此方可宣通氣機、燥濕利水。我臨床經常使用藿朴夏苓湯,方中藥物能宣透、化濕、健脾、利濕。風濕病很多疾病可以造成心臟損害,病人多有胸悶、心慌,甚至胸痛等,常有濕濁痰阻的表現。有胸悶者我用此方,且藿蘇梗同用,路志正教授說梗可通絡,胸悶較重者常加炒枳實、石菖蒲、鬱金,既對心臟有好處,對風濕病的治療又有增效作用。我用此方時主辨濕濁、胸悶、形體偏胖、四肢沉重、舌苔厚膩者用。風濕病肢體症狀較多,要加通絡等藥物。

問:在用藿朴夏苓湯時如何兼顧潤燥?

答:我主要從舌苔來看,濕濁較重的病人一般舌苔比較厚膩,但還要看有無口乾、舌苔有無偏燥及有無傷津的症狀,如有口乾、舌苔偏燥,常加入沙參15克、麥冬12克。如方藥過於利濕傷及陰液,我還常合用山藥30克,山藥既健脾又不傷陰。乾燥症候群從脾論治,眼乾可以很快得到緩解,口乾較難緩解。

問:您跟師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如何理解其調理脾胃治胸痹思想?

答:調理脾胃治胸痹,落實在路志正教授對病機的理解上。胸痹患者痰濁中阻,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進食後加重,四肢沉重乏力,造成胸陽不振,這個情況只化瘀效果不佳,化瘀藥容易破氣,氣虛也可導致血瘀。路志正教授對於胸痹的治療思路是健脾利濕通陽,既能化濕祛濁,又能化瘀,即所謂的『持中央,運四旁』。

問:路志正教授治療胸痹應用藿朴夏苓湯,您怎麼理解?

答:因爲現代疾病譜有很多改變,如過食肥甘厚味,造成濕濁內生,所以路志正教授提出『北方亦多濕』論。內濕能痹阻胸陽,導致胸陽不振,所以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療胸痹應用此方。藿朴夏苓湯主要應用於清氣不升、濁陰上逆之胸痹,此方既可利濕,又有芳香開(心)竅的作用。方藥應用的前提是證候,路志正教授十分強調辨證論治,主張謹守病機,因證而施,這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問:您臨床怎樣運用活血藥?

答:先判斷瘀血造成的原因,是因爲氣虛、氣滯還是血虛等造成?分別採用益氣活血、行氣活血、養血活血的藥物。我一般加活血藥不多,3味左右。如病人舌質暗加丹參、桃仁、紅花。對於乾燥症候群引起的胸痹,用藥一個月症狀即可完全消失。很多疾病濕熱瘀同在,我用清熱涼血的藥物,如赤芍。我應用活血藥時常配伍橘皮、雞內金、炒扁豆健脾和胃,減輕活血藥的副作用,把顧護脾胃貫穿始終。

問:路志正教授治療痛風時加用太子參,您怎麼理解?您臨床如何辨治痛風?

答:路志正教授治療慢性痛風時善用太子參,因慢性痛風主要病機爲脾虛濕熱。溫補助濕熱,而太子參性平,不助熱、不燥,所以路志正教授在脾虛濕重時常用太子參。病人有氣虛表現,乏力、出汗、脈沉細時用。太子參常用12克,要把握氣虛的度,動則喘、出汗、疲勞則用,因爲沒有客觀指標,所以把握較難。

路志正教授喜用金雀根,他不喜用川烏、草烏,認爲川、草烏辛溫太燥。他認爲現代人的體質已經改變了,以濕和熱爲主,而非寒爲主,現在飲食不節、肥甘厚味多了,痛風成了發病率逐漸上升的疾病。防治痛風,一是要干預痛風患者的生活方式,防止復發;二是治療上應以清熱活血利濕爲法。

對於痛風的治療,我主要是分期論治。急性痛風病因主要是濕熱,慢性痛風病因主要是痰濕。高尿酸血症的病人痰濕都比較重,舌苔厚膩的人比較多,脈象多爲滑脈。

治痛風,我臨床多用生黃芪,補氣而不燥,還有利水祛濕的作用,一般用30克;健脾用茯苓、山藥20~30克;用生白朮不會太溫燥,用炒白朮則溫燥;用生薏米30克,利濕用土茯苓30克,加通絡止痛藥物,用忍冬藤、絡石藤30克;血瘀時加用活血化瘀藥,如丹參、川芎、桃仁,這和我的專病專方有關。

慢性痛風合併高血壓時,我不用生黃芪,可用黃精12~15克,重者用30克。慢性痛風的復發,急性期應清利濕熱,慢性期應清熱利濕化痰,可減少復發。

問:路志正教授喜用茶飲方,您有怎樣的運用體會?

答:路志正教授在臨床上經常用茶飲方,是以藥煎代茶,頻頻飲服,可以使藥物不拘時服用,緩和而持久地發揮作用。比如治療乾燥症候群,用沙參、麥冬、綠萼梅。路志正教授喜用花類,還常用佛手花、玫瑰花、代代花等。路志正教授用藥輕靈活潑,他認爲氣機一定要通暢,他喜用花類藥物調理氣機。他把握燥和潤時也喜用這些藥。路志正教授認爲,潤燥的搭配主要落實在脾陰、胃陰上,他用藥如調兵遣將,有哲學思維在,既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比如治療濕痹,臨床常用大量健脾利濕的藥,過一陣子便出現傷陰的情況,比如舌苔薄了,甚至出現剝苔,所以用藥既要健脾益氣,又要養胃陰。臨床治療乾燥症候群,既有陰虛,又有濕熱,我多用知柏地黃湯合沙參麥冬湯加減。

問:您如何理解路志正教授調理脾胃治未病思想?

答:路志正教授非常重視治未病,強調調理脾胃。他非常推崇張仲景 『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說法,落實到天人相應、四季的變化,通過調理脾胃來調理生活狀態。所謂治未病,不只是治療,要從生活方式、狀態、飲食方面調整,來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比如代謝性疾病,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緩解。他曾說過,心情好,病就好了一半。在跟師路志正教授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狀態中,學習他的養生之道,預防疾病之道。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