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8|回覆: 0

[思維啟發] 劉夢溪論國學(六)馬一浮的國學論有何良苦用心?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12-20 15: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現代大儒馬一浮將國學定義為六藝之學,也就是以【】、【】、【】、【】、【】、【春秋】六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經典學問。然而,從1938年5月到2006年10月,將近七十年的時間,馬一浮重新定義國學的這一公案,竟然鮮為人知。直到2006年10月,著名學者劉夢溪發表【論國學】一文,其中引用並認同馬一浮的國學定義,他還提議在小學設國學課,以六藝為主要內容。

馬一浮曾說:學者當知六藝之教,固是中國至高特殊之文化。唯其可以推行於全人類,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至高;唯其為現在人類中尚有多數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足見在其眼中六藝地位之高。然而,此時的中國,歐風美雨已經刮過了幾十年,為什麼他還要將國學鎖定於六藝之學,而非包羅中國過去一切之歷史文化呢?

劉夢溪論國學(六)馬一浮的國學論有何良苦用心?

劉夢溪論國學(六)馬一浮的國學論有何良苦用心?

1947年4月4日馬一浮與方介堪(左二)馬公愚(右二)吳振平(右一)夏承燾(左一)於杭州。

馬一浮的國學論和他的六藝論是一致的。而六藝論包括六藝之學、六藝之道、六藝之教、六藝之人四個環節。六藝之學,即六經的學問系統,可以分開單論一經,也可以諸經合論。六藝之道,指六經的精神義理,依馬先生的解釋,所謂聖學,就是義理之學。他說:今當人心晦盲否塞、人慾橫流之時,必須研究義理,乃可以自拔於流俗,不致戕賊其天性。 六藝之教,是指用六經來教學育人。六藝之人則是指通過六藝之教,所培育的經過六藝精神義理薰陶涵化的受教者。

馬先生以【禮記經解】所引孔子的話,來詮解六藝之為教的大略精神義理範圍。孔子的原話是: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教也;疏通知遠,【】教也;廣博易良,【】教也;絜靜精微,【】教也;恭儉莊敬,【】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到一個國家,從民情風俗方面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教育實施情況,可謂事理昭昭,概莫能外。國人接人待物如能表現出親切和藹的態度,那是【】教的收效。如果人們通達闊大,不斤斤計較於眼前的繩頭小利,那應該是【】教的結果。而【】教則使人親和良善,【】教讓人恭敬節儉。【】教可正人心,使言行知所趨(吉)避(凶)。【春秋】教則比類照鑒,使人能夠明是非而別善惡。這和【莊子天下篇】所說的:【】以道志,【】以道事,【】以道行,【】以道和,【】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為各自陳述解讀的角度不同,義理旨歸殊無不合。要之,六藝施教的重心在其價值論理的涵化,亦即因教以明六藝之道。以六藝之道涵化培育受教之人,所成就的就是為六藝之人。故馬先生說:有六藝之教,斯有六藝之人。

然六藝之道,受教者不能全得,往往是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這就難免學六藝而有所遺。【禮記經解】曰:【】之失愚,【】之失誣,【】之失奢,【】之失賊,【】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但馬先生強調,所流失者並不是六藝本體之失 ,而是學而只得一察而自失焉。【莊子天下篇】寫道: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妙哉,莊生之論。天下學問的本末、精粗、大小之所發生的緣由,均為其析而言中矣。但六藝之道不同於一般的學問,它是一個整體,儘管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也可以適道,但畢竟不是天地之美、萬物之理,最多不過是一曲之士而已。馬先生說,這種情況,佛氏謂之邊見,莊子謂之往而不反 ,究其原因,顯然是不知六藝可以總體統攝一切學術所致。

劉夢溪論國學(六)馬一浮的國學論有何良苦用心?

劉夢溪論國學(六)馬一浮的國學論有何良苦用心?

馬一浮書法作品(局部)

馬一浮先生認為,六藝統攝諸學是一個總綱,識得此綱領,方能進入六藝之道和六藝之教。

六經的學問體系固然博大精深,但其精神義理並非難窺其奧。依馬先生的思理:六藝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義理。 又說:天下萬事萬物,不能外於六藝,六藝之道,不能外於自心。 此即是說,六經的義理跟每一個人的理性心性都是相通的,不是憑空外加,而是生命個體完全可以自認自證。所以馬先生又說:當知講明六藝不是空言,須求實踐。今人日常生活,只是汩沒在習氣中,不知自己性分內本自具足一切義理。故六藝之教,不是聖人安排出來,實是性分中本具之理。 這也就是孟子講的,理也,義也,是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孟子告子上】)。明白了此一層道理,領悟六藝的精神義理就不致畏難了。換言之,就是用六經的理性精神啟晤每個人自我的覺悟,除卻沾染的塵埃,去掉習氣,使人的性分中本具之理顯現出來。故馬先生又說:聖人之教,使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便是變化氣質,復其本然之善。 是的,六藝之教的終極旨歸,即在於使人變化氣質,復其本然之善。難哉?不難也。孟子不是說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嗎?只不過我們普通人,在大多數情況下經常是日用而不知罷了。

對於六藝之教,馬一浮先生實抱有至高的期許。他把立教的眼光投向了整個人類。滿懷激情的寫道:

故今日欲弘六藝之道,並不是狹義的保存國粹,單獨的發揮自己民族精神而止。是要使此種文化普遍的及於全人類,革新全人類習氣上之流失,而復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盡己之性,盡人之性,方是聖人之盛德大業。若於此信不及,則是於六藝之道猶未能有所入,於此至高、特殊的文化尚未能真正認識也。

又說:

世界無盡,眾生無盡,聖人之願力亦無有盡。人類未來之生命方長,歷史經過之時間尚短,天地之道只是個至誠無息,聖人之道只是個純亦不已。往者過,來者續,本無一息之停。此理決不會中斷,人心決定是同然。若使西方有聖人出,行出來的也是這個六藝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

馬先生禁不住為之讚嘆曰:

聖人以何聖?聖於六藝而已;學者於何學?學於六藝而已。大哉,六藝之為道!大哉,一心之為德!學者於此可不盡心乎哉?

學者天天言道,道在哪裏?說道在吾心,固不誤也。但吾心之道,容易得一曲之偏。全體大用之道,或如莊生所說的天地之美和萬物之理,可以說悉在六經。六藝之道與吾心合其德,方成得六藝之人。呵呵,大哉,六藝之為道也。

【延伸閱讀】:

劉夢溪論國學(一) 國學一詞溯源古今之義差別大

劉夢溪論國學(二) 梁啓超和現代國學概念的演變

劉夢溪論國學(三)胡適對國學概念的分梳

劉夢溪論國學(四)國學即固有學術?馬一浮重新定義

劉夢溪論國學(五)文史哲分科後 為何重提馬一浮公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