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臨床中,年輕醫生面對久病患者是常有的事。患者往往對老中醫更為寬容,對年輕醫生相對苛刻。今舉筆者在臨床上以大方易小方,治療患者多年腸易激綜合症案如下。
患者馮某,女,40歲,於2016年11月8日初診。患者多年腹痛病史,既往在西醫院經多家醫院確診為腸易激綜合症,並經多方治療無效遂放棄治療。任由病情糾纏發展,只用西藥止痛藥,抗焦慮抑鬱藥維持。經由別人介紹來院就診。患者自訴:腹痛腹脹10餘年,尤其是左下腹和臍周隱痛。喜溫喜按,腰膝酸軟,下肢冰冷,煩躁易怒,並伴有嚴重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舌胖大,苔白,脈沉弦。
綜上,辨為肝鬱脾虛、上熱下寒證。處以潛陽封髓丹合四逆散加減。並尊東垣之法,合入風藥。處方:炮附子15克,乾薑15克,肉桂10克,砂仁15克,吳茱萸6克,黃柏10克,延胡索20克,柴胡20克,白芍20克,枳殼20克,香附20克,防風15克,羌活15克,生薑10片,大棗7枚。本擬7劑水煎服,奈何患者言自己已經於多家求治,每次服用中藥都會出現嚴重腹瀉,有時候一天甚至大便6~8次。本着對自己的信心,好言相勸患者先服2劑,以觀藥效,不效再診。
二診(2016年11月11日):出乎患者預料,二診患者並未腹瀉。當然,也出乎筆者所料,患者服藥之後腹脹更加嚴重,而其他症狀沒有任何緩解,頭暈更加明顯。來診時病人滿臉疑惑,既疑用藥之後並沒有腹瀉,又疑為何腹脹加重。二診處方思前想後,初診處方加入四逆散通行氣機,為何腹脹更甚?經云:『髒寒生滿病。』仔細揣摩處方,則可斷定患者本位虛脹,而加行氣藥必然加重病情。同時,按照自己的臨床經驗,如果一味盯着腹脹腹痛治療,必然越走越窄,思路局限,否則前醫多位,怎麼一直無效?必須果斷調整治療思路,方可見功。重新四診,考慮患者頭暈嚴重,舌苔脈象特點,頗符合【傷寒論】水氣病特點,並且想到既然大方無效,那就改用小方『輕可去實』,予以真武湯加減。處方:茯苓45克,桂枝30克,炒白朮30克,白芍30克,炮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黨參20克,乾薑15克,2劑,每日2次。
三診(2016年11月15日):患者服上方之後,頭暈、腹脹、腳涼等症狀均有明顯好轉,但仍有輕度臍周疼痛,同時有心悸、心慌症狀。藥已有效,水邪太重,本在體內,由於藥力刺激,而內功於上,外泛於表,水飲凌心,外溢肌膚,出現心悸、眼瞼水腫症狀。處方併入延胡索20克,柴胡15克,以疏肝緩急止痛。陰邪未去,必用陽藥,炮附子增量為18克,2劑。藥見初效,患者自然信心倍增。
四診(2016年11月18日):患者自述服上藥2劑之後,近十餘年來,從未如此舒暢。腹痛,精神焦慮等症狀均明顯緩解。藥已中的,效不更方,仍然囑患者以三診處方繼續服用3劑以鞏固治療。此次來診,患者又帶其親屬來院就診,可見患者對醫生信任始加倍。
按:當年輕中醫遇到久病成醫的患者,不可否認雙方都會緊張。此例病人為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屬於典型心身疾病。患者本身就是焦慮抑鬱狀態,何況患病10餘年,求治多方無效。面對年輕中醫,自然放心不下。此病人購買處方每次都是2劑,可見其謹慎程度。更為擔憂的是,患者在服用頭2劑藥物之後,病情並無好轉,二診時醫患雙方均有壓力。
處方用藥中,初診處方行氣藥太多,犯了『虛虛實實』之戒,虛脹之人行氣,藥後腹脹更重。二診果斷重新審視病情,跳出原有思維,按照中醫水氣病論治,以真武湯為底,合入苓桂術甘湯之意。更受到一診虛脹的提醒,方中入黨參、炙甘草以補中焦之虛,易生薑為乾薑,守而不走,溫陽散寒利水。四診之後,10餘年頑症,就此而基本消除。
藥品不在多而在精,用方不在量而在向。重病、大病往往經年不愈,小處方幾味中藥往往起到『四兩撥千斤』之用。所謂輕劑起重疴,臨床不可不知。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