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礼仪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畫 [電子書匯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七 祭祀万世之师表——释奠礼
  【释奠的概念】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祭祀孔子的仪式是传统祭礼中最重要的人鬼之祭之一。称为释奠之礼。

  释奠之礼在四季仲月上丁日举行,称为四大丁祭。古时国学,除春、秋仲月例行的释奠礼外,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阶下“拜孔揖颜”。

  自汉代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前后十八次到曲阜孔庙祭祀过孔子。汉高祖刘邦即位十二年经过曲阜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祀孔之先河。到了东汉,除了曲阜孔庙继续祭祀孔子之外,各郡县的学校开始祭祀孔子。开始,祭祀对象比较混乱,以先圣周公先师孔子为祭,唐太宗贞观二年,废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渊配享。后有反复,高宗后,孔子在国学祭祀中的独尊地位再也没有发生变化。贞观四年,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庙以敦行儒学,自此,祭孔仪式普及全国。

  何为释奠?《礼记》郑玄注曰:“释奠者,设荐馔酌奠而已,无迎尸以下之事。” 孔颖达曰:“直奠置于物,无食饮酬酢之事”。就是说,这种祀仪没有尸,将祭品直接放在神主前,致祭者之间也不需要酬酢。仪式相当简略。除了释奠,还有一种“释菜”之礼,释奠有音乐而无尸,释菜则连音乐也没有,仅仅是在神主之前放一些苹、蘩之类的菜。据说此礼已在唐宋之际亡佚。

  随着历代对儒学的提倡,释奠礼越来越复杂。刘宋元嘉初首次提出使用舞队,为“六佾”,即周制诸侯的等级。南齐时正式使用轩悬之乐、六佾之舞。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由六佾上升为八佾,笾豆等礼器的数目尽与天子等同,从此释奠礼无比尊崇的规格即正式确立。

图:释奠孑遗:韩国成均馆释奠礼


  【献官·配祀·祭器·祭献·乐舞】

  唐初州县之学释奠,主祭者多由学官自己担任。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规定,释奠于春、秋的仲月举行。国学释奠,以国子祭酒为初献,祝词称“皇帝谨遣”,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州学,以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县令为初献,县丞为亚献,主簿及县尉等为终献。这种“国学遣官释奠、州县之学由守令主祭”的模式,为后世所沿用。规格更高的是皇太子亲自释奠,皇太子自为初献,国子祭酒为亚献,司业终献。

  释奠之礼有三个不同等级的陪祭层次:

  第一等级是四位最杰出的孔门弟子,即颜渊、曾参、子思、孟轲。称“四配”。

  第二等级是十二位孔门佳学,即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有若、朱熹。称“十二哲”。

  第三等级是孔门弟子七十九人,称“先贤”。历代对儒学有杰出贡献的学者七十七人,称“先儒”。与四配、十二哲不同,从祀的先贤、先儒,都只有牌位,没有塑像。

  祭器、祭献、乐舞(明制为例)

  正、配(颜子、孟子、曾子、子思)位:尊三、笾八、豆八、簠二、簋二、登二。从祀两庑各笾二、豆二、簠一、簋一。
  币:白色。
  牲:牛羊豕各一,配位共羊豕各一。
  酒齐:牺尊实以醴齐,象尊实以盎齐,山罍实酒。(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合称五齐,为周礼所载五种发酵程度不同清浊不同的祭祀用酒。)
  粢盛:簠实以稻粱,簋实以黍稷。
  笾豆之实:笾实以石盐、干鱼、枣、桃、榛、菱、芡、鹿脯。豆实以韭葅、醯醢、菁葅、鹿醢、芹葅、兔醢、笋葅、鱼醢。从祀,笾实以栗黄、鹿脯,豆实以菁葅、鹿。

  乐舞:(明洪武六年,詹同、冷谦作曲,仲吕立宫)
  (-5 -6 表示低音 5 6,一字一音,每字四拍)

  咸和(迎神)
  -6 3 2 1 -6 1 2 1
  大哉宣圣 道德尊崇
  3 2 1 -6 2 1 -5 -6
  维持王化 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 精纯并隆
  神其来格 于昭圣容

   宁和(奠帛)
  自生民来 谁底其盛
  惟王神明 度越前圣
  粢帛具成 礼容斯称
  黍稷非馨 惟神之听

  安和(初献)
  大哉圣王 实天生德
  作乐以崇 时祀无斁
  清酤惟馨 嘉牲孔硕
  荐羞神明 庶几昭格

   景和(亚终献叠奏)
  百王宗师 生民物轨
  瞻之泽洋 神其宁止
  酌彼金罍 惟清且旨
  登献惟三 于献成礼

   咸和(撤馔、饮福)
  牺象在前 笾豆在列
  以享以荐 既芬既洁
  礼成乐备 人和神悦
  祭则受福 率遵无越

   咸和(送神、望瘗)
  有严学官 四方来宗
  克恭祀事 威仪雍雍
  歆格惟馨 神驭旋复
  明禋斯异 咸膺百福


  【释奠仪程/据明集礼】

  官员:执事,赞引,赞礼,献官,分献官,监礼监祭官,应祀官,乐正,司尊者,执爵者,奉爵者,掌祭官,传赞,读祝官,捧币者。

  诸位:洗二个在东阶的东面,盥洗在东面,爵洗在西面。罍在洗东面,加勺,篚在洗西面,南肆盖上巾。执罍篚者位于其后面。设揖位在庙南门外。初献在西,东向,亚终献及祝在东,西向,北上,祝位稍后又设三献官席位于殿下东阶东南,西向,北上分献官位在其后面。祝位于庭中稍北,学生位于庭中北向西上。设初献饮福位于东序,西向。又设祝位于殿上前楹闲,西向。开瘗坎(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于庙殿之北,容方及深度够取足容物。南出陛,设望瘗位于瘗坎南面。三献官在南,北向西上,祝在东面,西向。 凡行事执事官升降皆从东阶。

  所谓“古者非君非父非师,但再拜而已,故礼莫重欲四拜”,拜两次,称“再拜”。明释奠仪,前后皆四拜(同正旦朝贺),饮福用再拜之礼。

  时日 以春秋二仲上丁日行事

  ①斋戒

  皇帝斋戒(阙)。三位献官及各执事官都散斋二日,致斋一日(省官为初献,翰林院官为亚献,国子祭酒为终献,学官为分献)。

  ②降香

  祭前一日的清晨,有司立仪仗,百官穿公服侍班。皇帝服皮弁服升奉天殿,奉香授三献官,三献官捧香,由中陛,从中道下,出至午门外,放置在龙亭内。仪仗鼓吹导引到庙学。

  ③陈设

  释奠前一日,有司按规定完成陈设。

  ④省馔

  释奠前一日,三献官着法服和执事官集于初献斋所中。执事者陈设礼馔在庙门之东南,南向。赞引引三献官就省馔位查点馔品后,再引到省牲位。执事者牵牲,查看后,到神厨,查看鼎镬。祭器是否洗涤干净,牲是否肥美。然后杀牲,执事者以盘取毛血放在馔所中。然后烹煮牲体。有司扫除殿之内外后,返回斋所。

  ⑤正祭

  释奠日(春秋二仲上丁日)丑前五刻时,执事者入,准备好祭品。赞引引献官、应祀官各着法服(当为公服)就位,然后引监礼监祭官。乐正率乐工就位。赞引引三献分献官就殿下席位,北向站立,赞礼稍前,唱:“有司谨具,请行事。”

  ⑥迎神

  赞礼唱:迎神。乐正举麾(指挥的旗子),乐工开始奏咸和之曲。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及在位者皆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

  ⑦奠币:

  赞礼唱:“奠币”。赞引引献官到盥洗位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到文宣王神位前,乐工奏宁和之曲,赞礼唱:“跪”。献官搢笏,北向,跪,上三次香。执事者捧币,向东跪,授予献官。献官受币,赞礼唱:“奠币”。献官兴,奠币于神位前。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依此行礼。然后到四配神位前,依次逐位上香奠币如同正位之礼,全部结束后,乐止,复位。

  ⑧进俎:

  赞礼唱:“进俎”。执事者举俎登东阶,乐工奏乐(阙)。赞引引献官至文宣王神位前,搢笏,把俎进于神位前,出笏。然后依次进俎于四配。再复位。

  ⑨初献:

  赞礼唱:“行初献礼”。赞引引献官到爵洗位前,搢笏。洗爵、擦拭爵,把爵授予执事者。然后同样涤拭四配的爵。赞引引至到酒尊所,司尊者把幂取下,执爵者以爵进授,酌满牺尊中的泛齐。以爵授给执事者。以下四配之爵酌酒方法相同。献官出笏。赞礼唱:“诣文宣王神位前,乐奏安和之曲”。献官至神位前,跪,搢笏,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奏乐停止。赞礼唱:“读祝”。读祝官持版进于神座之右,北向,跪,读祝文。奏乐,赞礼唱:“俯伏、兴、平身”。稍候,“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奏乐止。然后引至四配位前上香、祭酒、读祝如上面的仪程。

  ⑩亚献、终献

  礼如初献,惟不读祝。

  ⑾分献

  终献后,赞礼唱:“分献官行礼”。赞引引分献官到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然后到爵洗位,搢笏,执爵者以爵进授,分献官受爵,洗爵、擦拭,把爵授给执爵者,出笏。赞引各引分献官到殿上十哲及两庑从祀先贤神位前,分献官跪,搢笏,奠币,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俯伏、兴、平身,稍后,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再复位。

  ⑿饮福受胙

  赞礼唱:“饮福受胙”。赞引引初献官到饮福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稍前,跪,搢笏。奉爵者进授爵,献官受爵,祭酒,然后饮福酒,以爵置于坫台上。奉俎者进俎。献官受俎,以俎授予执事者,出笏,俯伏、兴、平身,鞠躬、拜、兴、拜、兴、平身。

  ⒀彻豆

  赞礼唱:“彻豆”。乐工奏咸和之曲。掌祭官撤去豆,赞礼唱:“赐胙”。传赞唱。已饮福受胙者不拜,亚献官以下皆行再拜之仪,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乐止。

  ⒁送神

  赞礼唱:“送神”。乐工奏咸和之曲。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献官以下皆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赞礼唱:“祝人取祝,币人取币,诣望瘗位”。读祝官取祝,捧币者捧币,到望瘗位投入其中。

  ⒂望瘗

  赞礼唱:“望瘗”。赞引引三献官到望瘗位。赞礼唱:“可瘗”。东西面各二个人以火炬燎火烧祝及币,等烧到一半的时候,用土把瘗坎填埋一半。赞礼唱:“礼毕”。献官及以下按序出。

  至此,释奠礼结束。

图:丙戌民间释奠·曲阜·春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八 公祭、民祭、家祭——祭礼复兴展望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祭礼复兴,就是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中国需要真正的祭礼,我们需要真正的、民族原生的仪式来安置、抚慰我们的灵魂、情感和心灵。当我们再次走向久违了的神位,亲人、先民与贤者灵魂安息的地方的时候,我们将逐渐找回自己,找回断裂的文明,找回我们心中的华夏。

  等级制度的宣扬不能成为抹杀祭礼文明意义的理由,道统秩序的昭示并不影响我们继承民族礼仪的雨露华菁,对既有文明,虔敬学习基础上加以谨慎的批判继承,这已是当今社会基本的文明素养和起码的文化传承技能。

  祭礼复兴,约有三类:

  1 公祭

  掌握公共权力的政 府,是否应该祭祀特定的民族人文先祖,纳税人的财力是否可以用于以公民集体的名义表达对文化祖先的尊敬。是否祭、谁来祭、如何祭。理念、服制、预算、仪程,我们汉服复兴者将在今后对此提出我们的观点。以公民和纳税人的名义,以华夏文明传承者的名义,我们将提出我们认为理当践行的公祭理念和方案。

  2 民祭

  民间团体性祭祀。一群社会公民自发对某个人物表达怀念与敬意的方式。例如祭祀屈原、岳飞、袁崇焕、黄宗羲……先贤、英烈等所有民间认为应该怀念的人。民间集体性祭祀,是公民社会成长的可贵现象,是民间自发而坚定的文化理念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民间信仰、道义与情感的风标。

  3 家祭

  对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的仪式。不仅是祖先,对于逝去的父母等长辈、亡妻亡夫兄弟姐妹等平辈、子女等晚辈,皆以肃穆温暖的仪式祭奠。家祭的再兴,将带来祭义的重温和华夏祭祀文明真正的回归。

  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礼复兴对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意义,已无须多言。

  以下,我们将详细阐述家祭与民祭的详细操作方案供各界参考。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 家祭之礼操作方案

  (一)家祭的准备

  家祭方案以朱子《家礼》为蓝本,根据当今社会的情况加以调整和必要的简化。意在寻找到一个既庄重肃穆又切实可行的对逝去亲人的纪念仪式方式。方案力求简单、节约,重在表达对亲人的爱敬之诚和思念之意。

  【适用的对象】

  已故的长辈:如祖先、已故的父母、已故的其它长辈

  已故的平辈:亡夫、亡妻、已故的兄弟姐妹等

  已故的晚辈:逝子、逝女、其它晚辈

  温馨提示:家祭方案是以通用方案,具体祭祀时需根据不同的对象酌情损益调整。且祭祀仪节意义各有不同,如祭后之馂(分胙),祭长辈时为长辈的子孙的关爱和赐福,祭平辈和晚辈时为一家人的温馨聚餐。因为父母怀念逝子,祭献后可不阖门,而在祭品前看着逝子进餐。爱子食后,父母再食。方案不是教条,家祭,惟能尽爱敬怀念之诚即可。

  【时间及频度】

  按祭义,“祭不欲数、数则繁、繁则不敬”,家祭原则上并无限制,只要对亲人有怀念之情,随时可以举行以尽心意。但也不宜过于频繁。现提出以下时间点供参考:

  四时祭:说法不一,这里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时。

  俗节祭:世俗节日时祭祀。如元正、寒食清明、端午、重阳等。

  忌日:亲人的忌日时祭祀。

  墓祭:亲人墓地、骨灰存放地的祭祀。

  本方案以四时祭为例,附带忌日、墓祭参考仪程,其它祭祀需酌情调整。

  【祭祀人员】

  酌情确定。一般来说,以家中相关人员参加,原则上不需其它人员参与。

  按照长幼顺序确定主祭(兼初献)、亚献、终献各一人。视情况也可不用三献皆备。

  需要时,选定读祝一人,执事一人。

  【祭祀准备】

  1 时间的选定

  结合各种情况,确定祭祀时间。不用占卜。确定后通知安排参祭者准备。

  2 沐浴斋戒

  祭前一日为斋戒日。沐浴更衣,素食,停止各种娱乐和琐事,意在安凝神思,为家祭见到亲人做好准备。

  3 祭服的准备

  庄重肃穆的汉服。推荐男子着深色深衣,女子着深色深衣或褙子。用料朴素、无纹饰为佳。

  4 场地

  家中腾出适当房间,布置一桌,桌前放若干普通草席即可(桌前一席为奠席)。也可以在庭院中布置。

  方案中考虑到现在的居住条件,在祭祀房间设祭桌一张,奠席一张,执事席及读祝席各一张,祭者合用祭席一张,三献按顺序先后出来至奠席进献,然后返回祭者席。

  *关于席子摆放和坐法:一切以神主为中心,席子应正席而向。参祭者皆面向神主位方为诚敬。另外,行礼非燕居,祭祀正坐于席时不应脱鞋(鞋子也应保持清洁方为敬)。

  5 祭器的准备

  ①神主牌:可自制,以木制,上用墨书写“先考××之位 孝子××奉祀”(举例)
  ②香炉一盏、香若干:上香用。普通小型香炉。
  ③酒一瓶(壶)、酒爵若干:用于三献。普通白酒。
  ④普通的家用瓷制食器:盘、碟、碗、杯、匙、筷等若干
  ⑤祝文:宣纸一张,以毛笔书写正楷祭文。
  ⑥笏一支。
  ⑦盥盆一个,毛巾一条。

  *关于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晋书》舆服志)。古制,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宋明笏多有弯曲,便于缙笏。《礼记·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笏上窄下宽,长二尺六寸宽三寸,窄端宽二寸五分。按周制,一寸为2.31厘米。则分别为长60.06厘米,宽6.93厘米,窄端宽5.775厘米。建议用竹或木自制。

图:笏

  6 祭品的准备

  所谓“苹蘩蕴藻之菜可以荐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祭品以本地出产的普通家常蔬菜、水果、肉食等制作即可,也可以制作受祭者生前喜爱的菜肴。祭品应新鲜、洗净、烹饪至熟,原则上不宜用过多烹饪花样,清蒸、水煮等清淡烹饪方法为佳。加适量盐等调味料,以便神主进用和祭后分胙,避免浪费。祭品宜在祭祀日清晨制作,保持新鲜,熟食应保持温度,制作后装盘待献。

  建议准备:

  ①新鲜时令水果若干盘。洗净。

  ②新鲜普通肉食若干盘。如,猪肉(水煮,加盐等适当调味即可)切盘一盘。完整的普通淡水鱼(水煮加盐)一盘。整鸡一只(中等,水煮加盐)。牛肉切盘、羊肉切盘等也可考虑制作。

  *小三牲:猪肉、鸡、鱼称“小三牲”(另说鸡鸭鱼,也有一片猪肉代猪或鸡蛋代鸡的说法)。建议以小三牲(猪肉切盘、整鸡一只、整鱼一条)为三献的祭品。顺序为猪肉初献、鸡亚献、鱼终献。

  这里需要注意,祭献时应把祭品头部如鱼头朝向神主牌位,尾对神主是不诚不敬的。

  ③时令新鲜蔬菜烹熟,若干盘。建议以水煮,整形或切大块。

  ④本地的主食若干碗。如米饭、馒头等。

  ⑤糕点等其它食物:酌定。

  特别提示:世俗节日时还可采用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为祭品。

  这里说点题外话,如果我们从祭品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被我们吃腻了的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祭礼的流失,使这些民俗食品祭祀属性的一面被完全剥离,完全成了世俗节日食物。而失去了祭祀文化内涵的节日食品,总有被吃厌的时候。“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的出现,更是对华夏传统祭义最彻底的背离。家祭的复兴,或可促使这些节日食品回归应有的文化定位,起到“食”尽其用的效果。

图:家祭操作方案示意图

  (二)家祭仪程

  ①择期

  择定日期,通知相关参祭人员做好准备。

  ②斋戒

  祭前一日为斋戒日。沐浴更衣,素食,停止各种娱乐和琐事,清心安神。并采购各种祭品原料,清洗祭器,书写祝文,为家祭做好准备。

  ③设位陈器具馔

  家祭当天,清晨起床后,烹制、准备各种祭品,装盘,热食保温,备好待献。放在祭桌以外的另一张桌子上,或用一个大的食盒盛放。在离祭品较近的地方设执事席。
  布置好场地,摆好祭桌,席子,香炉。
  参祭者沐浴,更换汉服。
  此时,神主牌位暂放在另一个房间,即平时存放的房间。

  ④奉主就位

  就是将神主牌请出。
  按顺序盥手,拭干。在存放神主牌的房间站定。主人搢笏,焚香一只,奠于香炉中,然后出笏。念祭辞:“孝儿某(以祭考妣为例),今以仲春之月(时间),有事于皇考皇妣,敢请神主出就正寝,恭伸奠献。”
  念完之后,搢笏,捧牌位,转至祭祀房间。其它人按长幼顺序跟随。
  到祭桌前,主人将牌位安放妥当,一般的顺序是左考右妣。

  ⑤参神

  拜请神主。
  主人与众人坐在祭者席位上。向神主牌位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⑥降神

  神主下人间,迎接神主。
  主人出,搢笏,焚香,奠于香炉中。再出笏,少退,站立。执事开酒,斟满酒爵。主人搢笏,跪在奠席上,执事跪在执事席上,进爵,主人接过,洒于席前地上。再把酒爵交给执事。再拜。退回祭者席。

  ⑦进馔

  主人和主妇出,主人搢笏,双双跪于奠席上,执事按照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的顺序依次取祭品,一盘盘奉予主人和主妇,二人接过,依次献给神主。此时并不献完,而留三道肉食为三献之用。建议留小三牲为三献祭品(猪肉初献、鸡亚献、鱼终献)
  主人出笏,二人退回祭者席。

  ⑧初献

  第一次献。
  主人出,搢笏,跪于奠席上。执事在爵中斟酒,主人奉之,奠在席前地上。执事取初献祭品进与主人,主人奉之,献给神主。
  读祝跪于读祝席上(特别提示:此时读祝应面向神主位),展开祝文,念祝文曰:“维年×月×日,×孝子××敢昭告于皇考皇妣:气序流易,时维××,追感岁时,不胜永慕,敢以洁牲柔毛,粢盛醴齐,祗荐岁事,以皇考皇妣,祇食尚飨。”读完之后拜,兴。主人行再拜之礼,退回祭者席。

  ⑨亚献

  亚献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将酒与亚献祭品奠献神主。

  ⑩终献

  终献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将酒与终献祭品奠献神主。

  ⑾侑食

  即陪侍神主进馔。
  主人出,搢笏,执酒,将神位前酒爵皆注满酒。主妇出,插匙饭中,摆正筷子。两人再拜,复位。

  ⑿阖门

  即关上门让神主进馔。
  众人皆出门到另一个房间。祝关门,无门处降帘子也可。

  ⒀启门

  稍许(建议三分钟),打开门。众人返回就位。主人主妇奉茶,分进于考妣神位之前,给神主用茶安食。

  ⒁受胙

  接受神主留下的胙肉。
  主人出,到神位前,搢笏,正坐于奠席上。祝取神主位前酒爵,跪,授予主人,主人祭酒,饮少许酒。祝取匙和盘,抄取神位前的主食少许,奉给主人,嘏(祝为受祭者致福于主人)于主人曰:“考命工祝承致多福于汝孝子孙,使汝受禄于天,眉寿永年,勿替引之。”主人把酒爵放在席前,行再拜,跪,接过饭吃一点,取酒喝一点。然后拜,兴。复位。

  ⒂辞神

  辞送神主。祝宣布“礼成”,全体再拜。

  ⒃纳主

  收纳神主牌位。主人出,焚香,奠于香炉。然后捧牌位返回牌位安置房间,安放归位,返回祭祀房间,众人跟随。

  ⒄馂

  分胙品。
  祝念祝辞曰:“祀事既成,××嘉飨,伏愿某亲,福寿永年”。众人再拜。
  然后分用祭品,全家聚餐即可。
  餐后,清洗祭器,打扫祭祀场地。

  至此,家祭四时祭全过程结束。

  (三)忌日祭与墓祭

  1 忌日

  着普通衣服即可,也可着布制深色或白色深衣、褙子等,参考仪程:

  ①斋戒:忌日前一日沐浴斋戒,禁荤,停止一切娱乐。
  ②具馔:清晨具馔。酌情准备少量祭品,也可用逝者生前喜爱的食品。
  ③请神:取出牌位,焚香奠于炉,再拜。
  ④进馔:献祭品,祭酒,再拜。
  ⑤进献:只献一次,祭酒,再拜。
  ⑥阖门:关门。待少时。
  ⑦启门:启门。奉茶。
  ⑧送神:奠香。再拜。

  2 墓祭

  墓地或骨灰存放处的祭祀。

  服饰如四时祭,男子深色深衣女子深色深衣或褙子,仪程前增加洒扫环节、后增加祭后土环节。参考仪程:

  ①择期:如四时祭
  ②斋戒:如四时祭
  ③具馔:准备祭品,以食盒盛之。因为在现场,所以祭品不宜过多。建议准备:主食一份(一碗米饭或两个馒头)、肉食一盘(切肉一盘)、水果一盘。同时各取米肉果少许另装一盘以祀后土。做好后用食盒装好,搭乘交通工具到达墓地。
  ④洒扫:到达后,在墓前设席,行再拜之礼。绕墓三周,砍除杂草,添新土,整理墓地环境。之后在墓左侧整理出一小块区域以做祭祀后土之用。
  ⑤参神:众人于席上正坐,行再拜。
  ⑥降神:主人出,搢笏,焚香,奠于香炉中,执事进爵,主人奠酒,再拜。返。
  ⑦三献:同四时祭。不同的是,三次献分别献主食、肉食、水果。即三献把所有祭品献完。献前皆祭酒。初献后读祝文为“×亲之墓,气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扫封茔,不胜感慕……”
  ⑧辞神:众人再拜。
  ⑨祀后土:一献即可。奠酒,献祭与后土,读祝为:“××敢昭告于后土氏之神,某恭修岁事于××之墓,惟时保佑,实頼神休,敢以酒馔,敬伸奠献,尚飨。”
  ⑩彻:撤除祭品,打扫场地,返回。墓祭的祭后分胙不在墓地进行,回到家中分胙即可。

  *关于烧纸钱:

  古礼没有烧纸钱的做法,烧纸钱是魏晋以后逐渐产生、唐代开始流行的祭祀风习。传统祭祀是以玉与币(即帛),献后填埋。据考,汉代开始出现以真钱随葬之风,称为“瘗钱”。魏晋后随着造纸术的发展,民间逐渐以纸代寓,五代时纸钱已经用雕板印刷大量生产,后来还出现了以纸涂薄锡糊成的所谓“元宝”。到了现代,更发展为“面额”巨大的所谓“冥币”。纸钱的出现反应了民生的疾苦、民间对于财富的渴望,也是民间祈福祖先和托庇于祖先心理的反应,旧时贫苦在祭礼丧仪上的折射。历代对纸钱多有批判之声,清人顾日新《纸钱》诗“纸钱虽多人不拾, 寒难易衣饥换食, 劝君莫把纸钱嗔,不比铸铜能杀人。” 朱子在《家礼》墓祭中也没有设计烧纸钱的仪节。

  我们反对在墓祭时烧纸钱,洒扫、祭献已足够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若仍觉不足,可参考“瘗币”的祭法,在墓地一侧挖一小坑,以一小块普通白色丝绸先奠于神位,最后连同祝文一起填埋即可。(也可焚后埋之但需注意防火)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十 民间祭礼操作方案

  (一)民间祭礼的准备

  民间祭礼简称民祭,是民间自发的祭祀仪式。集体举行,不同于政府举办的公祭,亦不同于私人的家祭。民祭方案以传统释奠为参考,加以必要调整减省。

  【适用的对象】

  凡是民间认为应该纪念的人,皆适用此方案。如文化先贤、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等。

  本方案是通用方案,而祭祀对象的生平、思想等各有特点,有些也长期积累了特有的祭祀方式,建议实施时可结合具体的祭祀对象对方案进行灵活损益调整。如祭屈原时增加粽子、楚辞等内容,祭袁崇焕时增加纪念其抗金事迹等内容。再如,祭祀屈原时可用将祭品投入江河的方法。

  【文物保护的问题】

  传统祭法是将祝文奠币等焚烧掩埋,但考虑到民间祭祀多是祭祀历史名人,场所多在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物建筑以木结构建筑居多,防火等级很高,所以我们不提倡民间祭祀时在文物现场使用明火,故方案中未采用焚烧的方法。

  特别提示:汉服复兴者及其它民间祭祀参与者,应带头遵守国家法律、诚恳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祭祀活动应该严格在国家文物保护法规的框架内操作。祭祀活动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文物的安全、完整、文物风貌、场所环境的保护,主动接受和充分配合文物部门的全程监管。

  【祭祀人员】

  赞礼一人:祭祀仪式主持者

  读祝一人:读祝

  初献一人:主祭兼初献官。

  亚献一人:亚献

  终献一人:终献

  分献酌定:若有配祀对象,可酌情设分献。

  执事若干:负责引导、奉爵、奉币、盥洗等祭祀辅助工作。细分为:
  ·赞引一人,负责引导献官行进,出位,复位。
  ·司献二人,负责协助献官进献。司献分别奉香、币、酒爵、祭品等给予献官。两人相互配合工作。
  ·司洗二人,一个责协助参祭者盥洗净手,一个协助献官洗爵。
  人员不足时,也可以设少量执事,每人身兼数职,可自行灵活安排。

  乐者若干:负责祭祀音乐演奏。有条件地,可安排小型古乐队,也可以使用琴筝等简单的古乐器,演奏曲目酌定,原则上应庄严肃穆、切合受祭者思想事迹、切合祭祀主题。

  参礼者:其它参加祭祀的人。

  全体参祭者约在十数人以上。

  特别提示:

  乐者应正席面向神主位演奏,而不是面向祭者。祭礼中,一切以神主为中心是祭祀示敬的原则。乐者也不例外。公祭中方位的朝向不敬已是固疾,极易影响民间祭祀的做法,在此强调几个朝向的重点:

  1 祭品头部应朝向神主

  2 读祝官应正席面向神主读祝,向神为敬反之则为作秀

  3 乐者也是祭祀参与者,也应正席面向神主演奏,否则也为作秀。

  4 所有席子设置应取正位向神主。

  *我们坚决反对祭祀秀。内心没有对祭祀对象真切怀念和敬意的人,不应参加祭祀。需牢记,祭祀是为了向受祭者当面表达敬意和怀念,不是故意做样子给别人(包括媒体)看以取得赞美。祭祀时应心无旁骛,心中只有神主,而不是“观众”。

  不诚不敬,动机不纯,则不应组织祭祀和参加祭祀。是否诚敬的一个重要的试金石是:在没有人知道、没有媒体报道的情形下,是不是还愿意祭祀?

  民间祭祀的可贵,就在于其信仰的诚恳和怀念的真诚,这正是它超越时下许多公祭的地方。如果民间进行祭祀作秀,则沦落到连作秀的、醉翁之意不在祖先的公祭都不如——至少在公祭秀场上文化搭了台经济唱了戏,好歹还创造了一些旅游就业、拉动了一点GDP.而民间作祭祀秀,又能留下什么呢?

  【祭祀准备】

  1 时间的选定

  选定时间,通知所有参祭人员。同时做好场地的联系工作。

  2 沐浴斋戒

  祭前一日为斋戒日,禁荤,停止娱乐和琐碎事务,追思受祭者的生平、思想,诚恳地为祭念做准备。

  3 祭服

  民间集体祭祀,推荐款式:

  男子:周制士玄端。白绢中单。黄裳。玄冠。白色大带(四寸宽),绅长与裳齐黑色缘边。黑色舄。瓀珉。组绶。持笏。

  女子:褖衣。素纱(白色)中单。褖衣为黑色,深衣制,赤色缘,袖收祛。若无褖衣,一般的黑色赤缘深衣亦可。持笏。

  提示:玄端(含明制忠靖服)为男子礼服,女子不应着玄端祭祀。

  原则上,参祭者皆应着祭服、持笏。赞礼和三献官必须着祭服。观礼者可不做要求。

图:祭服参考图

  4 祭器的准备

  ①香炉一盏,香若干:奠香用

  ②草席若干条:普通草席。所有草席铺设时应正席向神主位(包括乐者席),面向神主方为诚敬。另外,行礼非燕居,祭祀正坐于席时不应脱鞋(鞋子也应保持清洁方为敬)。

  ③币一束:即白色丝绸。绸幅无需宽大,一米以内即可。

  ④酒一壶(瓶)、酒爵若干:祭酒用。普通白酒。(传统祭祀用酒五齐,发酵方法不同,制作有难度,暂不推荐。)

  ⑤普通的家用瓷制食器:盘、碟、碗、匙、筷等若干。

  ⑥祝文:宣纸一张,以毛笔书写正楷祭文。注意,祭文首先是写给神主看的,不是书法技巧展示作品,应用正楷工整书写方为敬。

  ⑦笏若干支:原则上参祭者皆应执笏。祭义,笏“主於敬”。凡事人皆执笏,事死如事生。

  ⑧盥盆一个,盥器一个,毛巾若干条:建议用干净的淋洗式的净手方法,而不用众人以一盆反复洗手的方式,以表诚敬。洗时司洗浇水,祭者洗手,然后用清洁的毛巾擦干。

  ⑨洗爵盆一个,洗器一个:洗酒爵用。普通水盆,普通盛水器,用时司洗持盛水器,献官持爵,浇水清洗,再用清洁的口用纸巾吸干。

  ⑩食盒一个:大型容器,放置祭品用。祭品做好后装入,携带至祭祀现场。

  ⑾执事盘若干个:普通托盘,放置香、酒、酒爵等用。放在司献席旁的地上。

  5 祭品的准备

  同家祭祭品(见第九部分)。以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等为主。并以神主墓地所在地的本地出产为宜。

  另外,祭祀对象生前喜爱的食物也是很合适的祭品。或者对其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的食品,例如,东莞及辽宁兴城(明宁远城)的地方特产祭祀袁崇焕,即是很有深意的祭品。

  某些约定俗成的祭祀专用品,如祭屈原时的粽子,也很合适。如恰逢民俗节日,节日食品也可用以祭祀。

  需要注意,祭品需符合神主生前的生活习惯,例如,其生前是素食者,祭祀用肉食进献则为不敬。

  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祭品能表诚敬即可。

图:民间祭祀示意图

  (二)民祭仪程

  ①择期

  确定祭祀时间和场地,联系场地,主动通报祭祀现场的文物监管部门,通知参祭人员。

  ②斋戒

  祭前一日全体参祭者斋戒。禁荤。沐浴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追思受祭者的生平、思想,洗涤祭器,制作祭品,熟悉礼乐,书写祝文,落实各项祭祀准备事务,诚恳地为祭念做准备。

  ③陈设

  祭祀日清晨,全体参祭者着祭服至神主墓(祠、庙等)前列队肃立。主祭宣读祭祀时文物保护、环境卫生等注意事项。

  事安排好祭台、摆放好祭品。铺好席子。

  做好准备后,赞礼、读祝及各执事盥手,拭净。就位。皆正立。

  ④就位

  专体参祭者列队(三献在前)在盥洗位盥手、拭净。乐者就位。

  赞引引三献官到献官席位前正坐就位。其它参祭者在祭者席上正坐。赞礼唱:“有司谨具,请行事。”

  ⑤迎神

  赞礼唱:“迎神”。乐者开始演奏音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参祭者皆行再拜之礼。乐止。

  ⑥奠币:

  赞礼唱:“奠币”。乐者奏乐。赞引引主祭(初献官)出,到奠席前。赞礼唱:“跪”。献官搢笏,跪,上三次香。

  司献捧币,跪,授予主祭。献官受币,赞礼唱:“奠币”。主祭奠币于神位前。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主祭依此行礼。乐止,赞引引主祭复位。

  ⑦初献:

  赞礼唱:“行初献礼”。赞引引主祭(初献官)出,到洗爵位前,主祭搢笏,在司洗帮助下洗爵、擦拭爵,把洗好的爵授予司献。

  主祭出笏。赞礼唱:“诣××神位前”。赞引引主祭至神位前,主祭搢笏,跪,司献进香,主祭上香,再将香奠于香炉。司献斟满酒爵,进爵,主祭接过,祭酒于地,奠于祭台。主祭出笏。奏乐停止。

  赞礼唱:“读祝”。读祝官面向神主位(注意,一定要面向神主位),跪于读祝席上,读祝文。读完后,收起祝文,放于面前地面上。

  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读祝官和主祭向神主位行再拜之礼。

  ⑧亚献、终献

  礼如初献,惟不读祝。

  ⑨饮福受胙

  赞礼唱:“饮福受胙”。赞引引主祭到奠席。主祭搢笏,跪。

  读祝取祭台上酒爵(初献爵),进于主祭,主祭受爵,祭酒,然后饮福酒,再拜。

  ⑩送神

  赞礼唱:“送神”。乐者奏乐。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平身”。全体再拜。

  ⑾分胙

  参礼者分胙,将祭品分用进餐,注意保持环境卫生,态度应端正肃穆。

  ⑿洒扫礼成

  分胙后整理祭祀现场,收拾好祭器,将现场认真打扫干净,恢复其本来面貌。检查现场文物保护情况,与管理单位认真交接并致感谢。

  至此,民间祭祀仪程全部结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成人禮
一 “冠者礼之始也”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的地位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礼记·冠义》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中,曾点这样描述自己心中的志向。浴沂风雩的礼乐之治图景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在这里,曾点把“冠者”与“童子”并列,冠与未冠成为了划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志。冠者,即已加冠的成人,他们都已经越过成年的门槛,完成了一场极其重要的人生礼仪,冠礼。

  (一)“冠”“笄”之解

   “冠”,《说文》解为“弁冕之总名也”。冠字有三从,从“冖”(mì),即以布帛蒙覆;徐鍇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从“寸”,而“寸”字有两意:《汉书·律歷志》云:“度量衡皆起於黄鐘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说,“冠有法制,故从寸”。同时,“寸”是一个指事字,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所以,“冠”字又象一只手持布帛加在人的头上,会意十分生动。

   首上之服,即首服,总称“冠”。这是广义之“冠”。“冠”还有狭义,指首服中等级较高的一类,是古时贵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细分为“冠、冕、弁”等类型。

   广义或狭义之“冠”皆是名词,音阴平(一声)。“冠”亦做动词,即“加冠”之意,此时读去声(四声)。加冠(guān,此处是广义之冠)之礼称为冠(guàn)礼。故《類篇》说:“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笄”,音“基”(jī)。笄,《说文》解为:“簪也。从竹,幵声”。《篇海》说,“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笄为一种饰件,用来固定发髻,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有突出的装饰,称为首部。笄是发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简单朴素。后来的簪、钗等皆是在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加“冠”、加“笄”(又叫“及笄”),成为了汉民族成人之礼的礼仪之名。(为行文方便,以下冠笄之礼也通称“冠礼”。)

图:篆书中的“冠”“寸”与“笄”字

  (二)冠笄之礼与生命礼仪

   世界上多数民族,都有比较丰富的生命礼仪。这种生命礼仪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的。它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中间经过了成长、成年、婚姻等环节,至生命的逝去而结束。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文化极其发达的民族,拥有从出生礼、成人礼、婚礼、成长礼到葬礼的完整的生命礼仪体系。

   成人礼是一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的礼仪,源自是远古氏族时代的“成丁礼”。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参加生产、狩猎活动,也不必参加战争,氏族对他们有哺育和保护的责任。但在他们到达成人的年龄后,氏族则要用各种方式测验其体质与生产、战争技能,以确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成丁礼至今仍然在世界部分民族中存在着,但更多已演变为各种更具各民族特色的成人礼仪。对于华夏民族,则以“冠礼”“笄礼”的形式存在了两千多年。

   世界各民族的成人礼丰富多彩,形式殊异。它是一个人类个体完成“幼年走向成年”过程的社会性确认仪式,正如有人所说,成人礼“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通过简单或者复杂的仪节,成人社会对一个刚刚越过成年门槛的孩子的成人资格、能力进行检验和确认,由此,一个新的成人即获得社会性的认可,获得各种成人权利,承担起各种成人义务。

   有学者将世界各地的成人礼按礼仪形式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1 标志型——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比如在世界许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齿、文身,古吴越在额头纹刺,高山族也是纹额。

   2 拔除·毁伤型——早期女子初潮后立即实行隔离、破身等仪式,现在则有“割礼”等遗存。菩托库多人在下唇和耳轮上塞进巨大的栓子,爱斯基摩人的男子则在下唇中两口角所穿的孔中塞进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澳大利亚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进木条、骨片作为成人标志等。

   3 考验型——通过各种磨难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的仪式。如拔牙、凿齿、烟熏、鞭打、割痕等。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即要举行“度戒”成人礼,接受诸如“上刀山”、“过火炼”、“睡阴床”、“跳云台”等近十种危险考验,就是一种典型的考验型成人礼。火地岛的锡克兰人也是以带着面具的“魔鬼”对参加“成人礼”者进行恐吓。潘格威人则用毒蚂蚁叮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来考验参加成人礼者。

   4 装饰型——在成人时进行某种点缀装饰以象征成人的仪式。如汉民族的冠礼、笄礼。裕固族的“帐房戴头”等。

   5 象征型——以替代物或某种仪式来表达成人的“成人礼”型式,其目的是通过物化或仪式,象征性地表示成人。如纳西族等民族中实行的“穿裙礼”、“穿裤礼”,彝族的“换裙”礼,南美亚马逊亚瓜人的“流头礼”。

   当然,很多成人礼仪都有多种型态的混合和交融,难以进行绝对的区分。如汉族的冠礼,既有装饰、标志的涵义,也是一种仪式性的象征。

   为什么汉民族会选择冠笄之礼作为民族成人礼仪的样式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华夏地区文明发育较早,早已越过了蛮荒的文明星火阶段,汉民族极重身体肤发的完整,认为它们“受之父母、不得毁伤”,所以,拔除、毁伤型的成人礼仪在华夏民族文化中没有存在的土壤。考验型的成人礼仪,对于在自然条件低下而又艰苦、危险的环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来说,非常必要,而汉民族居于中原之地,已创造出了稳定丰臾的农耕生活形态,自然也不适合举行“过关斩将”式的危险的考验仪式。汉民族选择了将成人社会最核心的要素:华(衣冠)与夏(礼仪)投射于将要成人的孩童身上,汉民族的成人礼,可谓“‘华夏’启蒙之礼”、“‘华夏’教育之礼”。通过独特的加冠、加笄的仪式,给初成的成人上了一堂“华夏之义”的文化教育课。

   成人之礼,实际上是成人社会给予新的成年成员的礼物。有什么可以给他们?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衣冠”与“礼仪”是最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也是民族所能给予孩童的最重的礼物。仪式之前,孩童无须束发、未有首服、不着礼衣,天真烂漫也无须行礼,然而经过了庄重的占卜祭告,确定了仪式时间,经过庄严肃穆的整套礼仪之后,孩童束发加冠、着华夏礼服,行止仪节皆要遵从华夏文化规范,华夏民族对于新的华夏成员给予了庄重的文化接纳。

   故此,作为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选择了将“衣”与“冠”,“礼”与“仪”作为我们民族的成人仪式,这就是“冠礼”与“笄礼”。

  (三)冠笄之礼与华夏礼仪

   冠笄之礼在华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礼记》说,“冠者礼之始也”。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礼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华夏礼仪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种类型,冠笄之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它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冠笄之礼也是冠者(笄者)理解华夏礼仪的起始,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始。《礼记·内则》把一个人的生命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二十而冠,始学礼”,二十岁,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一个孩童,经过了冠笄之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在冠笄之礼的引导下,真正进入华夏礼仪的语境。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冠礼是礼仪的起始”的观念。它说: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着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人而与为礼也。冠玄端,挚于君,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对于“君臣正”之类的“冠义”,我们无须照搬。但是,传统冠礼中仪式的庄重、对责任、志向等积极价值的强调、对成年者的激励,这些积极的诉求已成为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我们现在学习、扬弃和实践冠礼,就是为了继承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让民族传统礼仪对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明、激励青年人的成长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继承传统冠礼对青年人负责、立志、仁义、孝廉等正面激励价值的基础上,在冠(笄)之礼中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传统冠笄之礼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

  (四)先民论“冠义”

   华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礼的意义和价值,或言,冠礼之于华夏、华夏文化的意义的呢?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周礼》
  ·冠者,礼之始也。——《礼记·冠义》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礼记·昏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礼记·内则》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礼记·乐记》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六艺纲目》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齐俗训》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五经要义》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论语·尧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礼衍生的汉语名词:

  冠岁:男子二十岁
  弱冠:刚成年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并赐以字
  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礼的年龄
  笄女:成年的女儿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

  摘自已故国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何著《古礼今谈》

   《仪礼》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礼》,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

   那个时代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礼,身分既有高低,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所以《礼记·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载礼记·公冠》篇记载有诸侯的冠事。可惜这些数据,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礼》这么一篇了。

   依据《士冠礼》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以表示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个“童子”,而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

   所谓成人之礼,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就像变戏法似的,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不可能是点铁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在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从穿衣纳履,行坐姿态,言语动作,仪表风度,生活意识,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都会以身作则,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领悟而接受下来。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

   这时候,孩子身心都应已具备了成人的条件,尤其在行为道德方面,更应有充分的准备。《礼记·冠义》篇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所谓礼义也者,绝非意味的只是虚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实到对人有分寸,和对事有是非的具体行为上。如果一个人经过长期家庭教育的调教,能够懂得认定自我的身分,把握对待他人亲疏远近应有的分寸,而且对事懂得坚定自己的立场,明辨善恶是非,应该可以认为这份家庭教育已经完成,应该可以为他举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逐渐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调教孩童,应该从哪里著手,《冠义》篇有明确的指示:“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或者说“站要有个站相,坐要有个坐相”,意思都是一样。如果跷个二郎腿,再轻轻抖摇几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会挨骂的。站要挺直,坐要稳重,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其次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齐一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一是指诚于中、形于外的表里如一。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一则要求诚恳朴质,不可流于诡谲奸诈。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儒行》)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第三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必须要求和顺。所谓“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不许说脏话,不许骂人。再则同样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温和委婉,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还有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齿,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难免会伤人。所谓言为心声,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一个孩子的成长,家里的父老长辈,随时注意其容体、颜色、辞令等方面的规正,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随著年龄的逐渐长大,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为过去十几年家庭教育的完成,为一个新的成人的诞生,一生只有这一场的冠礼的举行,确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经历过这样隆重的典礼之后,给当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会了解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个孩子了,任何言语行为都必须自己负责,在面对现实生活时,已无所依赖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独立的意识和责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迈向未来的人生。

   冠礼的举行一直延续到宋代;元代的宫廷中没有这一套,民间的汉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礼。明代还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会典》、《明集礼》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礼的记载。清人入关之后,宫廷内冠礼不行,见于《皇朝通典》。民间则有仍依行《文公家礼》者,有参照《士冠礼》而行者,还有附带放在婚礼之中一并举行者,已经相当的零乱而不受重视。到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冠礼全亡。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其实该感叹、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做长辈的人,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仔细想想,成人之礼的久废,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周始、汉盛、宋兴、清灭、近亡——冠(笄)之礼的历史流变

  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周公对既有的夏、殷礼乐加以损益,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周官》统心、《仪礼》履践,外内相因、首尾是一,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础。周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国语》《左传》《史记》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 “赵文子冠。”(《国语·晋语六》)“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赢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周代天子、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冠礼另有不同,天子冠礼年龄,古籍说法不一,有十二岁、十五岁、十九岁等。仪程或为四加,《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衮冕”。

  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礼。《礼记·曲礼》说:“子许嫁,笄而字。” 女子是在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小于冠礼,《礼记·杂记》:“女子十有五年许嫁,笄而字。”如此,则许嫁的年龄是十五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则可以变通处理,《礼记·内则》郑玄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礼的仪节,文献没有记载,《通典·女笄》只说,“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 学者大多也认为应当与冠礼相似。

  汉代极重冠礼,《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汉代皇帝冠礼称加元服,汉惠帝行冠礼,宣布“赦天下”,开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之始。汉昭帝加冠,大加赏赐、减免税赋、普天同庆。昭帝加元服,为与臣下冠礼区别,还专撰冠辞,为后世帝王另撰冠辞之始。汉代士庶冠礼,据东汉与“经神”郑玄齐名的“学海”,经学家何休所制冠礼,参用《仪礼·士冠礼》而简化,为一加。

  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并且开始以乐伴奏。从南北朝到隋唐,冠礼一度废而不行。南北朝时,南朝宫廷还有一些皇家冠礼,中原则完全陷入五胡乱华的空前动荡。隋唐恢复了汉家礼仪,唐天子、皇太子、亲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种等级的冠礼。不过,实行的并不是很多。经过汉后数百年的冲击,冠礼衰弱之势明显。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冠礼毕,仿当年赵文子见栾书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不料众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说:“这与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见,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对大众的强烈冲击,主张要在全社会复兴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弘扬儒家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认为废除冠礼,使得人情轻薄,自幼至长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其《书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为了顺应时变,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易于为大众掌握。此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还在冠礼的年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和争论。有人援引《左传》中鲁襄公十二而冠的记载,主张将冠礼年龄提前到十二岁,理学家程颐坚决反对。他说,“此不可。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 他认为,既冠矣,就必须责以成人之事,否则就成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责以成人之事,则终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虽天子诸侯,亦必二十而冠。”

  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还构拟了士庶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以及《朱子家礼》都有专门的仪式。《朱子家礼》的笄礼与《书仪》大体相同。女子许嫁,即可行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宋史》还载有公主的笄礼。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载,“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诸古。” 宫廷没有冠礼,而民间仍有保存。明朝迅速恢复了被破坏的华夏礼仪制度,冠礼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明洪武元年诏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订了冠礼的仪文,总的来看,明代冠礼比较盛行。明代笄礼仪程则未见记载。

  清军入关,华夏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冠礼进入了自南北朝以来第二次长时间的沉沦期。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直接摧毁了华夏衣冠礼仪的文化土壤,衣冠发式俱毁,成为至深的民族耻辱和伤痛。清廷颁布“十从十不从”政策,其中,“老从少不从”使清初幼儿仍可保留汉族发式、着童子服,及至成年,还可勉强行冠礼,但行礼之日即剃发之时,汉民族从此告别了延续几千年的加冠礼仪。在社会整体全面满化的文化环境下,冠礼逐渐湮灭在历史之中。近代西风东渐、西化思潮冲击下,冠礼被中国人彻底遗忘。到了今天,整个中国社会,早已不知冠礼为何物。

  诞生于21世纪初的汉服运动和华夏复兴运动发掘了冠笄之礼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冠笄之礼在沉沦360多年后将迎来其历史上第三次复兴。

  纵观冠笄之礼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发现其随华夏文化起落沉浮的基本脉络:

  周代随华夏奠基而产生——汉代随儒学崛起而繁盛——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中国陷入长期的巨大动荡,华夏文化遭受严重破坏,冠礼进入第一次沉沦期——隋唐一统,冠礼随华夏文化首先在上层得到一定恢复——宋代儒学再兴,冠礼实现全面复兴——元代游牧民族入侵,华夏文化再遭破坏,但因元祚短促,且统治者不善文化统治,民间仍有冠礼延续——明代华夏光复,冠礼随华夏文化实现了第二次复兴——满清入关,华夏文明严重倒退,冠礼陷入产生以来第二次、也是最严重的沉沦,冠礼几近湮灭,华夏人文精神彻底流失、民族精神彻底异变,其危害至今难以消除——近代以来,西化思潮泛滥,冠礼彻底消失——当代,汉服运动和华夏复兴运动,开启了冠礼浴火重生、第三次复兴的历史进程。

  周始、汉盛、南北沦、唐继、宋兴、元沉、明复、清灭、近亡、今而重生。随华夏文明的起落而沉浮,经历了两次长期沉沦和两次复兴,正处在第三次复兴的过程中,这就是汉民族传统文化——华夏冠笄之礼——历史演变的基本过程。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30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从缁布冠到幞头——历代各阶层冠礼冠服制度

  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笑非整理):

  1 天子冠礼冠服

  大戴礼记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衮冕。”《五礼精义》则说,天子五加衮冕。汉代,天子四加。魏则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唐、明,都是一加。

  汉改皇帝冠礼为加元服。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东晋诸帝冠仪,一加帻冕,脱帝绛纱服,加衮服。北齐,先着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唐初,着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2 皇太子冠礼冠服

  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3 亲王冠礼冠服

  皆三加,唯刘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4 品官冠礼冠服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缨青緌导,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5 士庶冠礼冠服

  《仪礼·士冠礼》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缁纚、笄。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繶、纯,边饰半寸。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详细解释见后)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根据《明集礼》载,明代士庶冠礼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礼》之制。

  童子服: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襴衫(父亲无官者),纳靴。(详细解释见后)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周、宋士庶冠礼仪程详解

  (一)周礼士冠礼

  1 周代士冠礼的概况

  《仪礼•士冠礼》篇详细记载了周代士冠礼的仪节。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恒为士也”(《齐语》)。士冠礼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礼的礼仪,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讲究“天子之元子犹士,天下无生而贵者”,所以天子之子虽早冠,亦用士礼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礼学学者、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绍品读了周代士冠礼的简要过程,其叙述简洁、分析精辟入理,摘录如下,从中我们可以对周代士冠礼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也

  冠礼既是如此重要,在仪式中就会有特别的体现。首先,举行冠礼的日子要通过占筮的形式来选择,不得随意决定。选择吉日的仪节称为“筮日”。冠礼之所以要选吉日,《冠义》说是为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从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冠礼是家庭继承人的成年礼仪,是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发展的大事。古时如此郑重的仪式,必须在家庙进行。《冠义》解释说:“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义行礼的含义,也就是《礼记•文王世子》所说的“冠、取妻必告(告庙)”的意思。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这一仪节称为“筮宾”。冠礼之日,正宾必须到场,否则不能成礼,所以,人选一经确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宾家中作特别邀请。除此之外,还要特邀一位“赞者”,即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通过占筮来确定冠日以及正宾的人选,都是郑重其事的表现,所以《冠义》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冠礼的主体部分,是由正宾依次将缁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种冠加于将冠者之首。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相传太古时代以白布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称为缁布冠,这是最初的冠。冠礼先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周代贵族生活中已经不戴缁布冠,所以冠礼之后就搁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类似于后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缝制而成,与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缁布冠尊。最后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的颜色(赤而微红)相似,故名。爵弁是协组国君祭祀等庄重的场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将地位最卑的缁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将爵弁放在最后,每加愈尊,是隐喻冠者的德行能与日俱增,所以《冠义》说:“三加弥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种冠分放在三个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从西阶的第二个台阶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专门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长子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庶子(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异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东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也叫阼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仪礼•士冠礼》说:“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著”是彰显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阶之上是主人之位,让嫡长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赞者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一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仪,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脱去采衣,换上与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来宾展示。

  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与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时,正宾要从西阶走下两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三级台阶,因为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略有变化,但意思相同,无非是勉励加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之志。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房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出房,向来宾展示。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内中有很深的含义。《冠义》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要责以成人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惟其如此,赞者、正宾才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冠义》说“冠者,礼之始也”,正是这个意思。刘向在《说苑》中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话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谓深得其旨。

  三加之礼完成后,举行醴冠者的仪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之西,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请下拜受觯,祭献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据《礼记•内则》记载,上古时代,子孩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之取名。二十年之后,当孩子长大成人,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成人交际时使用的,所以《冠义》说:“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宾为冠者取字有严格的仪式。正宾从西阶下堂,站在正对西序之处,面朝东。主人从东阶下堂,站在正对东序之处,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宜为英俊的男士所有。适宜就有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仲尼。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民众已经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华人区,以及韩国、日本等汉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风气。

  •以成人之礼见尊者、长者

  冠礼完毕,冠者要拜见有关的尊长。先从西阶下堂,折而东行,出廷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以表敬意。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去,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拜”,这一礼节如今在我国已经失传,但在韩国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出庙门、进寝门,去见姑姑和姐姐,仪节与见母亲一样。冠者拜见母亲、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从此以成人之礼相见,所以《冠义》说:“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

  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执一只雉,前往拜见国君。见面时,要将雉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与尊者之间的礼节。礼毕,再执雉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乡先生”,是指退休还乡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所以《冠义》说:“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冠者拜会尊长完毕,主人用醴酒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所谓“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以五匹帛和两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

  2 周代士冠礼的冠服和礼器

  《仪礼•士冠礼》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缘(据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纯缋,即此意也。)一说,朱红色缘。梳双丫髻,用带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纚黑色,宽终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约今50厘米),长六尺。笄长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据父亲身份,用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鞋头装饰,有空可串鞋带)繶(鞋底边饰)纯(鞋口边饰),边饰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裳,缁带,韎鞈(赤黄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镶边宽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涂注增白,缁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爵弁服,配以浅红色鞋,黑色的鞋头装饰、下边和鞋口镶边,鞋口的镶边宽一寸。 冬天穿皮制的鞋即可。不穿线缕细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主人:筮日时,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身着士玄端,玄或黄或杂裳,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摈者:玄端正宾:同主人。玄端服。赞者:玄端众亲戚:玄衣玄裳,缁带。

  《仪礼•士冠礼》礼器:

  •筮日:蓍草、蓍筒、蒲席、卜具
  •加冠:箧、箪、蒲苇席、勺、觯、匙、篚、匴、甒等
  •醴醮:鼎、豆、笾、爵等

  3 《仪礼•士冠礼》仪程详解

图:《仪礼•士冠礼》分解示意图

  ①筮日

  在祢庙(即父庙)占筮加冠的吉日。主人(将冠者之父或兄)头戴玄冠(即周代之委貌冠),身穿朝服(玄衣白裳,郑玄注:衣不言色者,衣与冠相同也。礼之通例,衣冠同色、裳韠同色、裳履同色),系黑色大带,饰白色蔽膝,在庙门的东边就位,面朝西方(郑注:筮必朝服者,尊蓍龟之道)。主人的属吏,有司着与主人相同的礼服,在庙门的西边就位,面朝东方。以北为上首。蓍草、蒲席和记爻、记卦所用的卜具,都陈放在庙门外的西塾中。约在门外的中部,即门槛外,门中所竖短木(闑)偏西的地方布设筮 席,筮席面朝西方。筮人手持蓍草,抽开装着蓍草的蓍筒盖,一手持盖,一手持蓍筒下部,进前接受主人的吩咐。宰(宰,有司中的主政教者,周代,士虽无臣,以属吏为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后的地方佐主人发布占筮之命。筮人应答后右转弯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边。占筮完了,筮人将筮得的卦写在版上,拿去给主人看。主人接过去看毕,还给筮人。筮人回至筮席,面向东方,与他的属下共同占筮,占筮完毕,进前报告主人筮得吉卦。如果占筮结果不吉,就占筮以后的日期,其仪式与前相同。占筮结束,撤去筮席,宗人(《周礼•春官》谓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礼,皆由王朝设置。诸侯,大夫、士也有宗人,主持礼事,由家臣担当)宣布筮日之事结束。

  ②戒宾

  日期确定后,主人提前三天至众宾(宾,即主人的僚友,古代讲究“有吉事则乐与贤者欢成之,有凶事则欲与贤者哀戚之”)家门告以“冠礼”日期,广泛通知僚友,并请参加,他们辞谢一次便应许了(一辞而许为礼辞,二辞而许叫作固辞,三辞不许叫做终辞)。用语过程是,主人致辞曰:“某有子某。将加布于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某人有儿子名某某,将要为他加缁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导。)宾致答辞:“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辞。”(某人不才,恐怕不能胜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辞)。主人说:“某犹愿吾子之终教之也!”(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终能前去指教)。 宾回答说:“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従?”(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从)。

  主人再拜(行两次拜礼),宾答拜。主人回,宾拜送主人。

  ③筮宾

  主人再次通过占筮的方法,从所通报的僚友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加冠的“正宾”。在将行加冠礼之前三日,举行占筮正宾的仪式,与占筮日期的仪式相同。

  ④宿宾

  宿,意为“恭请”。“戒”之宾为众僚友,此所“宿”之宾指主加冠之“正宾”,即所筮之宾。众僚友可来可不来,故“戒”而不必“宿”。加冠之正宾必来,故既“戒”又复“宿”之。

  于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请“正宾”。正宾身穿与主人相同的礼服,迎出门左(大门外东方,门左即门东边。凡礼,门东为主人之位。主人亲至正宾家宿宾,此时正宾为主,主人为客,故正宾在门东边迎接主人),面朝西方两拜主人,主人面朝东答拜正宾。然后主人(致辞)邀请正宾,正宾应许。用语为,主人说:“某将加布于某之首,吾子将莅之,敢宿”(某人将为某某加缁布冠,先生将光临,冒昧前来恭请)。正宾回答说:“某敢不夙兴?”(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主人再拜,正宾答拜。主人退下,正宾拜送。邀请赞冠者一名,仪式与邀请正宾相同。因为赞冠者“佐宾为轻”,所以不需要“筮”,但需要“宿”。

  ⑤约期

  第二天,即行加冠礼前一天的傍晚,举行约定行冠礼时辰的仪式,地点在庙门外。主人站立在门外东边,兄弟(众亲戚)站在主人南边稍靠后一些的地方,面朝西方,以北为上首。有司都身穿朝服,站在庙门外西边,面朝东方,以北为上首。摈者(有司中佐主人行礼者,在主人称摈,在客人称介)请问加冠礼的时辰。宰告知说:“质明行事”(明晨正天明时举行)。摈者转告亲戚和众有司。宗人宣布约期的仪式结束。摈者到众宾家通告行加冠礼的时辰。

  ⑥陈设

  清晨早起,在正对东屋翼的地方设置洗(《汉礼器制度》:洗之所用,士用铁,大夫用铜,诸侯用白银,天子用黄金也),洗与堂之间的距离与堂深相等。水设置在洗的东边。礼服陈设在东房内西墙下,衣领朝东方,以北为上首。先是爵弁服:纁色裳,丝质黑色上衣、黑色大带、赤黄色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白色裳、黑色大带、白色蔽膝。再次是玄端服:玄裳、黄裳、杂裳都可以,黑色大带、赤黑色蔽膝。然后是加缁布冠所用的頍项、系结在頍上的青色冠缨、六尺长整幅宽的黑色束发巾、加皮弁所用的簪子、加爵弁所用的簪子、镶着纁色边饰的黑色丝质冠带,以上物品同装于一只箧中(一种狭而长的箱子)。梳子放在箪(一种圆形竹器)中。蒲苇席两张,放置(礼服、箧、箪的)南边。在礼服的北边,单独设置一甒醴(甒,瓦制的盛酒器。醴,甜酒,有糟)。又有勺、觯、角制的小匙,盛在篚(盛物的竹器)中,还有脯醢(干肉和肉酱)分别盛于笾、豆中,以南为上首。爵弁、皮弁、缁布冠,各盛在一个匴(竹器,冠箱)里,三名有司各持一只冠箱,等候在西坫(堂角的土台,东西各一个)的南边,面朝南,以东方为上首,正宾登堂后则转而面朝东方。

  ⑦著服位处

  主宾各就内外位之仪。主人身着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东阶下边正对东序的地方,面朝西方。众亲戚全都身着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缁带),站在洗的东边,面朝西方,以北为上首。摈者身穿玄端,背朝东塾站立。将冠者身穿采衣(未冠时的童子服,缁布深衣,其衣服之缘饰、大带及束发纚,皆用朱锦,《玉藻》曰:“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紒(头梳发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正宾身穿与主人相同的礼服,赞者身着玄端相随,站立在大门外边。

  ⑧迎宾

  摈者出门请宾入内,并回来通报主人。主人出至大门东边(即主人位)迎接,面朝西两拜,正宾答拜。主人向赞者行揖礼,又与正宾相对一揖,然后先进入大门。每到转弯的地方,主人必与宾相对一揖。(周制,左庙右寝,庙在寝东。故进大门必向东转以至庙。进外门转弯东行,到正对庙门时转弯北行入庙门。每转一个弯都相对而揖,叫做每曲揖)。至庙门前,主人揖请正宾进入庙门。如此相对三揖,到达堂前阶下,相互谦让三次(即,主人让宾先登阶。三让然后主人先登阶上堂)主人登阶上堂,站立在东序南端,面朝西方。宾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东方。赞者在洗的西边洗手后,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边为上首。

  ⑨始加(初加、一加)

  第一次加。佐助主人的人在东序边稍靠北的地方布设筵席,面朝西方。将冠者从房内出至堂上,面朝南方。赞者把纚、簪子、梳子等物奠(放置)在席的南端。正宾对将冠者一揖。将冠者即筵席坐下(正坐,汉族传统仪节)。赞者也坐下,为将冠者梳理头发,并设纚(梳理迄,以纚束发)。正宾由西阶下堂,主人也随之由阼阶下堂,宾辞谢,大意是说主人无事不必降。主人应答。正宾洗手完毕,与主人相对一揖,相互谦让一番,然后上堂。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正宾在筵席前坐下,为将冠者正纚(整理束发巾,正,使端正。前赞者已设纚,正宾是主持冠礼的人,这里的正纚,是表示亲其事的意思)。然后站起,由西阶下一级台阶,持冠的人升上一级台阶,面向东把缁布冠交给正宾。正宾右手持冠的后端,左手持冠的前端,仪容舒扬地前行至席前,然后致祝辞,祝辞为:“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选择善月吉日,为你戴上缁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属你高寿吉祥,昊天降予大福)。然后,如先前一样坐下,郑重地为将冠者加上缁布冠。然后起立,回到原来的位置。赞者为冠者加頍项,系好冠缨,完毕。冠者站起,正宾对他作揖礼。冠者进入东房内,换上与缁布冠相配的玄端服、赤黑色蔽膝,然后再从房中出来,面朝南方。(郑玄说,前次出东房为待宾命,此此出为观众观容体。一加礼成,“既去缁布衣锦缘童子服,著此玄端成人之服,使众观知,故云观众以容体也”)

  ⑩再加(次加)

  第二次加。正宾对冠者行揖礼,冠者即席坐下。赞者为冠者除去缁布冠,梳理头发,插上束发笄。正宾下堂洗手,然后为他正纚,都与初加冠的仪式相同。正宾由西阶下两级台阶,接过皮弁,右手持冠后端,左手持前端,进前致祝辞,祝辞为:“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选择吉月良辰,为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仪,敬慎你内心的德性,愿你长寿万年,天永远降你福祉)。然后坐下,为冠者戴上皮弁,仪式与初加冠相同。正宾回到原位。赞者为冠者结好皮弁冠的纽带。冠者站起,正宾对他行揖礼。冠者进东房内,换上与皮弁相配的白色衣、白色裳、白色蔽膝,仪容端正,从房中出来,面朝南方站立。

  ⑾三加

  第三次加。正宾由西阶下三级台阶,接过爵弁为冠者戴上。冠者入房换纁裳、赤黄色蔽膝,房。其他与加皮弁冠的仪式相同。祝辞为:“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在这吉祥的年月,为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礼,亲戚都来祝贺,成就你的美德。愿你长寿无疆,承受上天的赐福)。

  ⑿宾醴冠者

  加冠之礼有醮、醴两种仪式。饮酒无酬酢叫作醮。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则三加三醮。撤去皮弁冠、缁布冠、梳子、筵席等物,进入房中。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门西边堂上布设筵席,面朝南方。赞者在房中洗觯,独自斟醴,小匙口朝下放在觯上,匙头朝前。正宾对冠者行揖礼,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正宾在室门的东边接觯在手,把小匙放在觯上,匙柄朝前,进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致辞说:“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醴酒味美醇厚,干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荐祭先祖,诚敬以定吉祥。托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冠者在席西边行拜礼,接觯在手,正宾面朝东答拜。赞者把干肉和肉酱进置于席前。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觯,右手祭干肉和肉酱(食前祭创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现此不忘其初之意义)。然后用角质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在席的西头坐下,尝醴。把小匙插置觯中,起立。然后走下筵席,坐下,把觯放在地上,对正宾行拜礼感谢正宾为自己完成冠礼,手持醴觯起立。正宾答拜。

   如果不用醴法,则可用酒行醮礼。在房和室门之间设置两只酒甒, 甒下设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边,上边放置勺子,勺柄朝南。在洗的西边设置筐篚,以北为上首。初次加缁布冠,行醮礼用干肉和肉酱。正宾下堂从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宾辞让,与前述仪式相同。正宾洗爵完毕,上堂斟酒。冠者拜接酒爵,正宾答拜,仪式与前相同。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干肉和肉酱,然后祭酒。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尝酒。下筵席向正宾行拜礼,正宾答拜。冠者在笾豆的东边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边。撤去笾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二加皮弁,仪式与初次加冠相同。第二次行醮礼,要对酒加以整理、添益。其他仪式与前述相同。加爵弁的仪式也与前相同。三行醮礼,有干肉、折节盛于俎的牲体,品尝它,其他仪式也与前边相同。冠者面向北取干肉拜见母亲。如果杀牲的话,则用一只小猪。把它放入镬中烹熟,然后合左右牲体把它盛于鼎中。把肺割离开也放在鼎中。鼎上设置横杠和鼎 盖。初次行醮礼,仪式与前述相同。第二次行醮礼,用两只豆,盛腌菜和蜗牛肉酱;两只笾,盛栗脯。三行醮礼,整理、添酒与第二次相同,有牲体,尝牲,都与前述仪式相同。并尝肺。行醮礼完毕,冠者取出笾中的干肉下堂等仪式,也都与前述相同。

   醮礼的致辞说:“旨酒既清,嘉荐亶时。始加元服,兄弟具来。孝友时格,永乃保之”(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进献及时。初加缁布冠,亲戚都来赞礼。极尽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第二次行醮礼致辞说:“旨酒既湑,嘉荐伊脯。乃申尔服,礼仪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美酒清洁,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礼仪井然有秩序。执此美酒来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第三次行醮礼致辞说:“旨酒令芳,笾豆有楚。咸加尔服,肴升折俎。承天之庆,受福无疆”(美酒甘醇芬芳,笾豆陈列馨香,为你完成成年礼,佳肴具陈有折俎。恭承昊天之庆,秉受无疆福禄)。

  ⒀命字

  正宾为冠者命字。正宾下堂,在与西序相对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主人下堂,回至原来上台阶前的位置。冠者站立在西阶东边,面朝南方。正宾为冠者命字,冠者应答。命字致辞说:“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礼仪已行齐备,在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表字十分美好,正与俊士相配。取字以适宜为大,禀受永远保有它,称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适当为美称(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称)。

  ⒁见母

  冠者以成人之礼拜见母亲。冠者把觯放在笾豆东边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干肉。然后从西阶下堂,行至东墙闱门外,面朝北拜见母亲。母亲拜受干肉,冠者拜送,母亲再次拜冠者。(男女间行礼,妇人拜两次,男子拜一次,称作侠拜。子已成人,故母对子亦侠拜)。

  ⒂拜尊长

  正宾退出,主人送出庙门外,请以醴礼酬正宾。正宾辞让一次后应许,就次(至更衣处等候。衣服或与常服不同,更衣之时须入於次,故云更衣处)。冠者拜见众亲戚,亲戚向冠者两拜,冠者答拜。然后拜见赞者。冠者面朝西行拜礼,仪式与拜见亲戚相同。又进寝门拜见姑母、姊姊,仪式与拜见母亲时相同。

  然后更换礼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饰赤黑色蔽膝。进献礼物,朝见国君。接着携礼物晋见乡大夫、乡先生。

  ⒃醴宾

  主人以壹献之礼宴请正宾。“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即主人先向宾敬酒(献),宾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饮、然后斟酒再敬主人(酬)。一献之礼有比较复杂的仪节,具体方法请参看《华夏宴饮礼复兴方案》有关部分。众宾也都参加宴饮。赞冠人担任正宾介。主人以一束锦、两张鹿皮酬谢正宾。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俎送到正宾的家中。

  * 如果将冠者是孤儿,则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为通知和召请宾客。加冠那天,将冠者束发髻迎宾。拜、揖、让,站立在东序南端,都与冠者父亲所行的仪式相同。在阼阶上行礼。凡行拜礼,都在阼阶上,面朝北方。正宾也同样在西阶上答拜。如果是杀牲,则抬鼎陈放在庙门外边,正对着东塾,面朝北。如果冠者是庶子,则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后行醮礼。如果冠者母亲因故不在家,则使人在西阶下代母亲接受冠者所献上的干肉。


  (二)宋代士庶冠礼

  1 宋代士庶冠礼概况

  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2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和礼器

  《朱子家礼•冠礼》冠服:

  1、童子服: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双紒,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儿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宋代还有童子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叫“偏顶”;还有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该用缁布为衣,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带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帽子为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说:士大夫尝好帽以乌纱,衫以皂罗,角带,系鞋,皂衫大概为直裰一类。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现,以当时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缝合线,唯这类衣服于下摆处加一幅布作缘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装饰,像是用一条布拦断,故而称为襕。襕衫多圆领。宋史上说,襕衫用白细布,腰间有襞积。明代则所谓帽子的,用巾。也有说明代用对襟衫的(类似背子的,合领或直领),但没有图画为佐证,待考。鞋,说到系,可能是与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襴衫(父无官者),纳靴。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纱二种,宋明公服同之,较有棱角,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用贮纱或纱罗绢,袖长回肘,袖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摆,连在后片上,然后在后边左右有系绳辅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摆处也有襕。

  主人:深衣

  正宾、赞者:各其盛服

  3 《朱子家礼•冠礼》仪程详解

图:朱子家礼•冠礼示意图

  ①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 古礼筮日,现在不能行了,但可以在正月内择一日。主人是冠者的祖父,自为继高祖的宗子,若不是宗子,则必须由继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则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亲自主之,告礼、见祠堂、章祝版,与前同,但云:“某之子某,若某之某亲之子某,年渐长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谨以……”後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自为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於首,谨以……”後同)

  ②戒宾 古礼筮宾,现在不能行了,但可以择朋友中的贤而有礼者一人为正宾。当天(前期三天),主人着深衣到正宾家,出见如日常仪节,饮茶毕,主人起,说:“某有子某,若某之某亲有子某,将加冠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宋代冠礼礼辞与周礼士冠礼礼辞意思大致相同,见前文注释,下同)。正宾对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辞”。主人曰:“愿吾子之终教之也。” 正宾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从。”如果主人家离正宾家很远,则书写初请之辞为书信,遣子弟送达。正宾辞,使者再请,正宾乃许,正宾回复书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从。” 如果是宗子自行冠礼,则戒辞为“某将加冠於首”,後同。

  ③前一日宿宾 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子弟以书致辞说:“来日某将加冠於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吾子将涖之,敢宿。某上某人。”正宾答书曰:“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 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应修改致辞。

  ④陈设 设盥洗、帨巾於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於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⑤厥明夙兴陈冠服 主人有官者公服、带、靴、笏,无官者襴衫、带、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带、履、栉、掠,都用桌子陈设于东房中东部,以北为上首。酒注、盏盘亦以桌子陈于冠服北面。襆头、帽子、冠并巾,各以一盘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陈於西阶下。一位执事守在旁边,如果冠者是长子,则布席于阼阶上之东稍偏北的地方,西向;众子则阶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则如长子之席,阼阶上之东稍偏南的地方)

  ⑥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着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阶下,稍偏东的地方,面向西。子弟亲戚童仆在其后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为上。从子弟亲戚习礼者中选一人为傧,站在大门外,面向西。将冠者双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在东房中,面向南。

  ⑦宾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宾自己选择其子弟亲戚习礼者为赞者。正宾、赞者都盛服至大门外,面向东。赞者在正宾右侧,稍退后一点的地方。傧者入,通报主人,主人出门,面向西,向正宾行再拜之礼。宾答拜主人。主人向赞者行揖礼,赞者报揖主人。然后主宾一揖入门。正宾、赞者跟随主人入门,揖让到阶下,又揖让一次,登阶。主人由阼阶,先登阶,在阼阶上偏东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宾由西阶后登阶,在西阶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东。赞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阶登阶,立於房中,面向西。摈者在东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将冠者出房,面向南。

  ⑧宾揖将冠者,就席,为加冠巾。冠者适房,服深衣纳履出。 正宾向将冠者行揖礼。将冠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向席。赞者取栉掠,置於席左,兴,立於将冠者之左。正宾揖将冠者,即席跪。赞者即席,如正宾向跪,进为之栉,合紒,施掠。宾下阶,主人也下阶,宾盥洗,主人揖宾,登阶复位。执事者以冠巾盘进,宾下一级台阶,接过冠笄,执之,正容,到将冠者前,向将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然后跪,为冠者戴上冠。赞者以巾跪进,宾接过,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四(衣旁加癸)衫,换上深衣,加大带,纳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⑨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 宾揖冠者。冠者即席,跪。执事者以帽子盘进,宾下两台阶接过,执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谨尔威仪,淑顺尔德,眉寿永年,享受胡福。”跪下,加之,兴,复位,揖冠者。冠者到东房中,脱去深衣,换上皂衫革带,系鞋,出房站立。 ⑩三加襆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若襴衫,纳靴。 礼仪如再加,惟执事者以襆头盘进,宾降三级台阶接受,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冠者取下帽,宾加襆头。执事者接过帽,撤栉,入於房。

  ⑾乃醮 摈者在堂中间偏西处设醮席,面向南。赞者酌酒於东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左。宾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正宾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向正宾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盏。宾复位,面向东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饮酒,兴,把盏递给赞者,面向南,再拜。宾向东,答拜。冠者拜赞者。赞者在宾左稍后处,面向东答拜。
  ⑿宾字冠者 宾从西阶下阶,面向东。主人从阼阶下阶,面向西。冠者从西阶下阶,立偏东处,面向南。宾字冠者,致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宾也可以另外作祝辞。

  ⒀出就次 宾请求告退。主人邀请礼宾,宾答应,至更衣处等候。

  ⒁主人以冠者见於祠堂 主人立於祠堂香桌之前,告辞曰:“某之子某,若某亲某之子某,今日冠毕,敢见。” 冠者进立於两阶间,再拜。

  ⒂冠者见於尊长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诸叔父兄在东序,诸叔父面向南,诸兄面向西,诸妇女在西序,诸叔母姑面向南,诸姊嫂面向东。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礼,父母受礼,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则父母带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长受礼,扶起冠者。回到东西序,向每列亲友再拜,亲友皆答拜。

  ⒃乃礼宾 主人以酒馔礼宾及赞者。以币(帛)酬谢,拜谢。币多少随宜,宾和赞者有所差别。

  ⒄冠者遂出见於乡先生及父之执友 冠者出,拜见乡先生和父亲的执友,行拜礼。先生、执友皆答拜。若对冠者有教诲之辞,冠者则以答正宾之辞同样应对(“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然后再行拜礼,先生、执友不再答拜。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去王幼志,思弘衮職”——天子至品官冠礼仪程简介

  除了士庶阶层,从天子到品官,也有各自的冠礼制度。简介如下:

  (一)天子冠礼

  《明集礼•嘉礼七》:按礼,冠者,成人之道也,故帝王重之。自天子至庶人皆有冠礼。周文王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此天子之冠礼也。秦灭礼学,冠礼无闻。其见于仪礼者,止于士冠而已。后世因士礼推而上之,以达于天子。汉改皇帝冠为加元服,皆于祖庙而成礼焉。永元三年,和帝加元服至庙成礼,还宫以朝服宴享。永建四年,顺帝加元服皆于髙庙,以礼谒见世祖庙。魏以后始冠于正殿。东晋诸帝加元服则百僚陪位,加衮冕毕,太保率羣臣奉觞上寿,先以币吿宗庙事讫,又庙见……唐皇帝加元服,先遣官吿圆丘方丘宗庙。择日加元服冠讫,谒见太后,次卜日谒太庙。见庙之明日,皇帝会羣臣。羣臣上礼。宋政和御制冠礼,自皇太子以下,而无天子加元服之仪。元因本俗,礼废不行。今拟国朝皇帝加元服,既筮日,遣官奏告天地宗庙,次择日加兖冕于奉天殿。冠讫,谒太后。次卜日亲谒宗庙,明日百僚称贺皇帝,会羣臣。

  天子的冠礼年龄,《通典》说:“传天子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必冠矣。” 明显较早。究其原因,天子未成年而既位,如果迟迟不加冠以示成人,那么,“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孔子说:“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这就是“人君早冠之义”。

  “古之士礼,服必三加弥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诸侯加数无文者,将以践阼临人,尊极德成,不复与士以加喻勉为义。”(《通典》)。冠礼往往数加,以象征德性增长、加之弥尊,而天子冠礼,初期也是数加,如周制,天子四加。但从魏晋开始,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礼无踰理”,所以,改为一加。象征天子贵为昊天上帝之子,有极高的德性,一加喻之即可。

  按礼,“冠必于庙”。《五礼精义》说,天子冠于始祖之庙。汉和帝以正月甲子至庙行冠礼。魏天子加元服则一加于正殿。自魏以后,加元服皆不就庙,择日谒庙而已。

  天子冠礼时奏乐,汉和帝加元服,撞太簇之钟。东晋天子冠,设金石之乐。唐天子加元服将出,撞黄钟之宫,奏太和之乐。太师入门,奏舒和之乐。皇帝受觯,奏休和之乐。礼毕,撞蕤宾之钟,奏太和之乐。

  周成王十三即位,周公摄政。成王十五时,周公冠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周公命祝雍作颂辞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思弘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自汉昭帝起,天子冠礼开始另撰不同于臣下的专门冠辞,昭帝冠辞为:“陛下摛显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禄,钦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灵,始加昭明之元服,推远冲孺之幼志,蕴积文武之就德,肃勤高祖之清庙,六合之内,靡不蒙德,永永与天无极。” 东晋皇帝冠辞为:“令日吉辰,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思弘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无极。眉寿惟祺,介兹景福。” 唐大师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明代天子冠礼的主要仪程:

  前期,太史院奉制筮日。工部制冕服。翰林院撰祝文祝辞。礼部备仪注。中书省承制命某官摄太师,某官摄太尉。既筮日,遣某官奏吿天地宗庙讫,告示文武百官于皇城,守宿至日,侵晨具朝服。行礼前一日,内使监令陈御冠席于奉天殿正中,设冕服案于御冠席之南,香案又于冕服案南……击鼓初严,催班舍人催文武百官具朝服。击鼓次严,引班引文武官各依品从齐班于午门外,以北为上,东西相向。通班赞礼知班典仪内赞宿卫镇抚鸣鞭。殿内将军殿外将军俱入就位。引班引殿前班指挥光禄卿各依品从序立于起居位,东西相向。诸侍卫官俱具服,其器服及尚寳卿侍从官入诣谨身殿?迎。击鼓三严,引班引文武官以序入就起居位,引使客立于文班之后。侍仪版奏外办,御用监令奏请皇帝服空顶帻双童髻双玉导绛纱袍御舆以出。侍卫导从警跸如常仪。皇帝将出,仗动,和声郎作乐。太常博士引太常导至奉天殿即御位(乐止)。卷帘,鸣鞭,鸡唱报时讫,拱卫司官由殿西门出降西阶,引班引入起居位。通班唱各恭事。殿前班侍从班及诸执事各就本位。引礼引太师太尉先入就拜位。引班引文武官俱入就丹墀拜位。知班唱班齐。典仪唱拜。赞礼唱鞠躬(乐作)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太师太尉及文武官皆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乐止)。引礼引太师先诣盥洗位西向立。引礼唱搢笏盥手。太师搢笏盥手。引礼唱帨手。司巾以巾进。太师帨手讫。引礼唱出笏。太师出笏。引礼引太师由西陛升。引礼退就本位。太师至殿西门,内赞接引至御席西,东向立。引礼复引太尉诣盥洗位西向立。引礼赞搢笏,盥手。太尉搢笏,盥手。引礼赞帨手。司巾者以巾进。太尉帨手。引礼赞出笏。太尉出笏。引礼引太尉由西陛升。引礼退复位。太尉至殿西门。内赞接引入。立于太师之南。侍仪跪奏:“请加元服。”退,复位。太尉进就皇帝席前少右,跪,搢笏,脱空顶帻以授内使。内使跪受帻,兴,置于栉箱,栉毕,设纚,出笏,兴退立于西。太师进至御前,北向立。内使监令就案,取冕立于太师之左。太师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寿考维祺,以介景福。”内使监令奉冕,跪,授太师。太师搢笏,跪受冕,加冠,加簮缨讫,出笏,兴,退立于西。内使监令彻栉、纚、箱。御用监令跪,奏请皇帝着衮服。皇帝兴,着衮服讫。侍仪跪奏请就御坐。内赞赞进醴(乐作)。太师进就御座前北面立。光禄卿奉酒进授太师。太师搢笏受酒至御前北面祝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祝讫跪授内使。内使跪受酒,捧进皇帝。皇帝受酒,祭少许,啐酒讫,以虚盏授内使(乐止)。内使受盏,降授太师。太师受盏,兴,以授光禄卿。光禄卿受盏,退。太师出笏,退复位。内赞引太师太尉出殿西门(乐作),降自西阶。引礼接引就丹墀拜位,立定(乐止)。引礼退复位。典仪唱拜。赞礼唱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乐止)。太师太尉及文武官皆鞠躬(乐作)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赞礼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三拱手加额)山呼山呼再山呼。太师太尉文武百官皆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再山呼,出笏,就拜兴平身。典仪唱鞠躬(乐作)。赞礼唱拜兴拜兴拜兴拜兴平身(乐止)。典仪唱礼毕。侍仪奏礼毕。皇帝兴(乐作)。警跸侍从导引入宫(乐止)。引礼引太师太尉及文武百官以次出。其后,皇帝见太后,谒庙,会羣臣。

  (二)皇太子冠礼

  孔子曰:“世子冠于阼,以着代也。” 天子之元子犹士,其礼不变,因为“天下无生而贵者也”。唐代开元礼,皇太子冠礼的主要仪程为:“皇太子临轩以命宾赞。黄门侍郎执节授宾。宾拜受节。中书侍郎取制书授宾。宾拜受制,诣东宫。宗正卿入见皇太子而后迎宾。宾诣殿称制行礼。”宋代,皇太子冠礼,“天子御文徳殿,太子即席三加,礼毕醴而字之。左辅复宣勅以戒。” 明代皇太子加元服,沿用周文王成王冠礼之年,近则十二,远则十五。“天子自为主,设御座于殿庭,设冠席于殿之东壁。择三公太常为宾赞,三加冠,一祝醴。祝辞、醮辞、字辞悉仿周制。”

  (三)亲王冠礼

  汉代,冠诸侯,由天子遣使行事。魏氏冠诸王用三加礼。唐制,亲王冠于厅事,主人行礼,天子不自为主,三加三醮并同于士。宋皇子楷冠于文徳殿,天子自为主,不命有司,陈设仪如皇太子,但皇太子冠席西向而皇子席南向,皇太子醮于客位而皇子醮于冠席。其加冠醴醮皆依士礼而为之。明代亲王冠礼,天子自为主,其陈设仪节同皇太子。

  (四)品官冠礼

  周代有大夫,后世有品官。因为大夫“五十而后爵”,所以周代大夫无冠礼。自唐至宋,品官冠礼都是“仿士礼而增益之”。至于冠制,一品至五品三加,皆用冕。六品而下是三加,用爵弁。明代,始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 “饰以威仪、淑谨尔德”——笄礼冠服及仪程详解

  (一)笄礼的概况

  男有冠礼,女有笄礼。笄礼的年龄比冠礼小,《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这里,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

  十五岁:古时,女子以十五岁为成人。十五岁以后,就可以许嫁、行笄礼了。许嫁:许嫁之后,必行笄礼。这里说的许嫁,是指完成了昏礼六礼中的“纳征”礼。许嫁后所行笄礼,称“许嫁笄”。二十岁:如果已经成人的女孩子迟迟未许嫁,那么到了二十岁也必须行笄礼。《礼记·内则》郑注:“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就随时可以许嫁,也随时可以行笄礼了。如果许嫁时已经行过笄礼,则无需再行。如果还没有行过,则必须行笄礼才能够被夫婿家以“亲迎”之礼接走。未行笄礼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个姑娘长期待字闺中(其实也就说明了她还未行笄礼,还在等待“命字”),那么最迟到了二十岁,不论有没有许嫁,都要行笄礼以正式确认其成年。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辈子处于总角、无字的“未成年”状态,必须以笄礼这种成年仪式加以确认。

  笄礼的仪节,文献缺少记载。成书于唐代的《通典》上只有寥寥数语:“周制,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许嫁,已受纳徵礼也。笄女礼犹冠男也,使主妇、女宾执其礼。祖庙未毁,教於公宫三月;祖庙已毁,则教於宗室。祖庙,女高祖为君者之庙,以有缌麻之亲,就尊者之宫教之也。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宗室,大宗子之家。公羊传:‘妇人许嫁,笄而字之,死则以成人之丧埋之。’谓不为殇也。”“许嫁笄,当使主妇对女宾执其礼,其仪如冠男也。又许嫁者用醴礼之,不许嫁者,当用酒醮之,敬其早得礼。”“燕则鬈首。既笄之後去之也,犹若女鬈也”。

  到了宋代,一些学者为了推行儒家文化,构拟设计了女子的笄礼。司马光的《书仪》记载了专门的仪式,朱子的《家礼》与其大体相同。

  男子的冠礼中,除了士庶,还有天子、皇太子、皇子、亲王、品官等阶层的冠礼。在古代的统治结构下,女子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也不从政,虽有命妇,但命妇的封号从夫之官爵,其时女子已嫁,笄礼无从谈起。所以,唯有公主有独特的笄礼。公主的笄礼,文献语焉不详,唯《宋史》载有专仪,明代笄礼不见记载。


  (二)《朱子家礼·笄礼》冠服及仪程

  女子许嫁,即可行笄礼。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笄礼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

  笄礼冠服,用冠笄、褙子。将笄者初服,双紒、衫子。

  【仪程】

  ①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 择亲姻妇女之贤而有礼者为正宾。以笺纸书写请辞,行礼前三日,派人送达。辞如冠礼(某有子某,若某之某亲有子某,将加冠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行礼前一日再次恭请正宾。遣人以书致辞。(来日某将加冠於子某,若某亲某子某之首。吾子将涖之,敢宿。某上某人。)正宾答书。(某敢不夙兴,某上某人。) 但这里,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亲或某封。妇人自称,於己之尊长,则曰儿,卑幼则以属於夫。尊长则曰新妇,卑幼则曰老妇,非亲戚而往来者各以其党为称。

  ②陈设 设盥洗、帨巾於厅,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围成房於厅东北。如果厅无两阶,则画出阶形。

  ③厥明陈服 如冠礼但用背子冠笄。背子、履、栉、掠,都用桌子陈设于东房中东部,以北为上首。酒注、盏盘亦以桌子陈于冠服北面。冠笄以一盘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陈於西阶下。一位执事守在旁边,布席于阼阶上之西,面向南。

  ④序立 主妇及以下,着盛服就位。主妇在阼阶下,稍偏东的地方,面向西。子弟亲戚童仆在其后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为上。从子弟亲戚习礼者中选一人为傧,站在大门外,面向西。将笄者双紒衫子,在东房中,面向南。

  ⑤宾至,主妇迎入升堂。 如冠礼但不用赞者,主妇升自阼阶。正宾盛服至大门外,面向东。傧者入,通报主妇,主妇出门,面向西,向正宾行再拜之礼。然后主宾一揖入门。揖让到阶下,又揖让一次,登阶。主妇由阼阶,先登阶,在阼阶上偏东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宾由西阶后登阶,在西阶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东。摈者在东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将笄者出房,面向南。

  ⑥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 略如冠礼,但祝用始加之辞,不能则省。正宾向将笄者行揖礼。将笄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向席。正宾揖将笄者,即席跪。合紒,施掠。宾下阶,主妇也下阶,宾盥洗,主妇揖宾,登阶复位。执事者以冠笄盘进,宾下一级台阶,接过冠笄,执之,正容,到将笄者前,向将笄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然后跪,加之,兴,复位,揖笄者。笄者到东房中,脱去衫子,换上褙子,出房,正容,南向。

  ⑦乃醮 摈者在堂中间偏西处设醮席,面向南。宾揖笄者,笄者就席右,面向南。正宾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辞曰:“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向正宾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盏。宾复位,面向东答拜。笄者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饮酒,兴。面向南,再拜。宾向东,答拜。

  ⑧乃字 宾从西阶下阶,面向东。主妇从阼阶下阶,面向西。笄者从西阶下阶,立偏东处,面向南。宾字笄者,致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女。”(或仲叔季)。笄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宾也可以另外作祝辞。

  ⑨乃礼宾 主妇以酒馔礼宾。以币(帛)酬谢,拜谢。币多少随宜。

图:《朱子家礼·笄礼》示意图

  (三)宋代公主笄礼简介

  据《宋史》记载(志第六十八礼十八 嘉礼六),宋代公主的笄礼为三加(冠笄、冠朵、九翚四凤冠)、三醴,服裙背、大袖长裙、褕翟之衣。帝后亲临笄礼,公主笄后受皇帝训辞。

  公主笄礼。年十五,虽未议下嫁,亦笄。笄之日,设香案于殿庭;设冠席于东房外,坐东向西;设醴席于西阶上,坐西向东;设席位于冠席南,西向。其裙背、大袖长裙、褕翟之衣,各设于椸,陈下庭;冠笄、冠朵、九翚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首饰随之,陈于服椸之南,执事者三人掌之。栉总置于东房。内执事宫嫔盛服旁立,俟乐作,奏请皇帝升御坐,乐止。

  提举官奏曰:“公主行笄礼。”乐作,赞者引公主入东房。次行尊者为之总髻毕,出,即席西向坐。次引掌冠者东房,西向立,执事奉冠笄以进,掌冠者进前一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北向立,乐止,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绵鸿,以介景福。”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者奉裙背入,服毕,乐作,公主就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酒醴和旨,笾豆静嘉。受尔元服,兄弟具来。与国同休,降福孔皆。”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冠席坐,乐止。赞冠者至席前,赞冠者脱冠置于盘,执事者彻去,乐作。执事者奉冠以进,掌冠者进前二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北向立,乐止,祝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饰以威仪,淑谨尔德。眉寿永年,享受遐福。”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奉大袖长裙入,服毕,乐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宾赞既戒,肴核惟旅。申加尔服,礼仪有序。允观尔成,永天之祜。”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冠席坐,乐作。赞冠者至席前,赞冠者脱冠置于盘,执事者彻去,乐作。执事奉九翚四凤冠以进,掌冠者进前三步受之,进公主席前,向北而立,乐止,祝曰:“以岁之吉,以月之令,三加尔服,保兹永命。以终厥德,受天之庆。”祝毕,乐作,东向冠之,冠毕,席南北向立。赞冠者为之正冠、施首饰毕,揖公主适房,乐止。执事者奉褕翟之衣入,服毕,乐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赞冠者执酒器,执事者酌酒,授于掌冠者执酒,北向立,乐止,祝曰:“旨酒嘉荐,有飶其香。咸加尔服,眉寿无疆。永承天休,俾炽而昌。”祝毕,乐作,进酒,公主饮毕,赞冠者受酒器。执事者奉馔,食讫,彻馔。 复引公主至席位立,乐止,掌冠者诣前相对,致辞曰:“岁日具吉,威仪孔时。昭告厥字,令德攸宜。表尔淑美,永保受之。可字曰某。”辞讫,乐作,掌冠者退。引公主至君父之前,乐止,再拜起居,谢恩再拜。少俟,提举进御坐前承旨讫,公主再拜。提举乃宣训辞曰:“事亲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顺,恭俭谦仪。不溢不骄,毋诐毋欺。古训是式,尔其守之。”宣讫,公主再拜,前奏曰:“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归位再拜,见后母之礼如之。

  礼毕,公主复坐,皇后称贺,次妃嫔称贺,次掌冠、赞冠者谢恩,次提举众内臣称贺,其余班次称贺,并依常式。礼毕,乐作;驾兴,乐止。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