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禮儀交流] 華夏傳統【節日 禮儀 服飾】之復興計劃 [電子書匯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七 祭祀萬世之師表——釋奠禮
  【釋奠的概念】

  【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祭祀孔子的儀式是傳統祭禮中最重要的人鬼之祭之一。稱爲釋奠之禮。

  釋奠之禮在四季仲月上丁日舉行,稱爲四大丁祭。古時國學,除春、秋仲月例行的釋奠禮外,從後齊開始,每月朔日,國子祭酒要帶領博士以下及國子諸學生以上,太學四門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學諸生,到大成殿階下『拜孔揖顏』。

  自漢代始,共有十一位帝王、前後十八次到曲阜孔廟祭祀過孔子。漢高祖劉邦即位十二年經過曲阜時,用太牢之禮祭祀孔子,開帝王祀孔之先河。到了東漢,除了曲阜孔廟繼續祭祀孔子之外,各郡縣的學校開始祭祀孔子。開始,祭祀對象比較混亂,以先聖周公先師孔子爲祭,唐太宗貞觀二年,廢周公,以孔子爲先聖,顏淵配享。後有反覆,高宗後,孔子在國學祭祀中的獨尊地位再也沒有發生變化。貞觀四年,令各地州學、縣學都要建孔廟以敦行儒學,自此,祭孔儀式普及全國。

  何爲釋奠?【禮記】鄭玄注曰:『釋奠者,設薦饌酌奠而已,無迎屍以下之事。』 孔穎達曰:『直奠置於物,無食飲酬酢之事』。就是說,這種祀儀沒有屍,將祭品直接放在神主前,致祭者之間也不需要酬酢。儀式相當簡略。除了釋奠,還有一種『釋菜』之禮,釋奠有音樂而無屍,釋菜則連音樂也沒有,僅僅是在神主之前放一些苹、蘩之類的菜。據說此禮已在唐宋之際亡佚。

  隨著歷代對儒學的提倡,釋奠禮越來越複雜。劉宋元嘉初首次提出使用舞隊,爲『六佾』,即周制諸侯的等級。南齊時正式使用軒懸之樂、六佾之舞。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由六佾上升爲八佾,籩豆等禮器的數目盡與天子等同,從此釋奠禮無比尊崇的規格即正式確立。

圖:釋奠孑遺:韓國成均館釋奠禮


  【獻官·配祀·祭器·祭獻·樂舞】

  唐初州縣之學釋奠,主祭者多由學官自己擔任。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規定,釋奠於春、秋的仲月舉行。國學釋奠,以國子祭酒爲初獻,祝詞稱『皇帝謹遣』,司業爲亞獻,國子博士爲終獻。州學,以刺史爲初獻,上佐爲亞獻,博士爲終獻。縣學,縣令爲初獻,縣丞爲亞獻,主簿及縣尉等爲終獻。這種『國學遣官釋奠、州縣之學由守令主祭』的模式,爲後世所沿用。規格更高的是皇太子親自釋奠,皇太子自爲初獻,國子祭酒爲亞獻,司業終獻。

  釋奠之禮有三個不同等級的陪祭層次:

  第一等級是四位最傑出的孔門弟子,即顏淵、曾參、子思、孟軻。稱『四配』。

  第二等級是十二位孔門佳學,即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有若、朱熹。稱『十二哲』。

  第三等級是孔門弟子七十九人,稱『先賢』。歷代對儒學有傑出貢獻的學者七十七人,稱『先儒』。與四配、十二哲不同,從祀的先賢、先儒,都只有牌位,沒有塑像。

  祭器、祭獻、樂舞(明制爲例)

  正、配(顏子、孟子、曾子、子思)位:尊三、籩八、豆八、簠二、簋二、登二。從祀兩廡各籩二、豆二、簠一、簋一。
  幣:白色。
  牲:牛羊豕各一,配位共羊豕各一。
  酒齊:犧尊實以醴齊,象尊實以盎齊,山罍實酒。(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合稱五齊,爲周禮所載五種發酵程度不同清濁不同的祭祀用酒。)
  粢盛:簠實以稻粱,簋實以黍稷。
  籩豆之實:籩實以石鹽、乾魚、棗、桃、榛、菱、芡、鹿脯。豆實以韭葅、醯醢、菁葅、鹿醢、芹葅、兔醢、筍葅、魚醢。從祀,籩實以栗黃、鹿脯,豆實以菁葅、鹿。

  樂舞:(明洪武六年,詹同、冷謙作曲,仲呂立宮)
  (-5 -6 表示低音 5 6,一字一音,每字四拍)

  咸和(迎神)
  -6 3 2 1 -6 1 2 1
  大哉宣聖 道德尊崇
  3 2 1 -6 2 1 -5 -6
  維持王化 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 精純並隆
  神其來格 於昭聖容

   寧和(奠帛)
  自生民來 誰底其盛
  惟王神明 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 禮容斯稱
  黍稷非馨 惟神之聽

  安和(初獻)
  大哉聖王 實天生德
  作樂以崇 時祀無斁
  清酤惟馨 嘉牲孔碩
  薦羞神明 庶幾昭格

   景和(亞終獻疊奏)
  百王宗師 生民物軌
  瞻之澤洋 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 惟清且旨
  登獻惟三 於獻成禮

   咸和(撤饌、飲福)
  犧象在前 籩豆在列
  以享以薦 既芬既潔
  禮成樂備 人和神悅
  祭則受福 率遵無越

   咸和(送神、望瘞)
  有嚴學官 四方來宗
  克恭祀事 威儀雍雍
  歆格惟馨 神馭旋復
  明禋斯異 咸膺百福


  【釋奠儀程/據明集禮】

  官員:執事,贊引,贊禮,獻官,分獻官,監禮監祭官,應祀官,樂正,司尊者,執爵者,奉爵者,掌祭官,傳贊,讀祝官,捧幣者。

  諸位:洗二個在東階的東面,盥洗在東面,爵洗在西面。罍在洗東面,加勺,篚在洗西面,南肆蓋上巾。執罍篚者位於其後面。設揖位在廟南門外。初獻在西,東向,亞終獻及祝在東,西向,北上,祝位稍後又設三獻官席位於殿下東階東南,西向,北上分獻官位在其後面。祝位於庭中稍北,學生位於庭中北向西上。設初獻飲福位於東序,西向。又設祝位於殿上前楹閒,西向。開瘞坎(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於廟殿之北,容方及深度夠取足容物。南出陛,設望瘞位於瘞坎南面。三獻官在南,北向西上,祝在東面,西向。 凡行事執事官升降皆從東階。

  所謂『古者非君非父非師,但再拜而已,故禮莫重欲四拜』,拜兩次,稱『再拜』。明釋奠儀,前後皆四拜(同正旦朝賀),飲福用再拜之禮。

  時日 以春秋二仲上丁日行事

  ①齋戒

  皇帝齋戒(闕)。三位獻官及各執事官都散齋二日,致齋一日(省官爲初獻,翰林院官爲亞獻,國子祭酒爲終獻,學官爲分獻)。

  ②降香

  祭前一日的清晨,有司立儀仗,百官穿公服侍班。皇帝服皮弁服升奉天殿,奉香授三獻官,三獻官捧香,由中陛,從中道下,出至午門外,放置在龍亭內。儀仗鼓吹導引到廟學。

  ③陳設

  釋奠前一日,有司按規定完成陳設。

  ④省饌

  釋奠前一日,三獻官著法服和執事官集於初獻齋所中。執事者陳設禮饌在廟門之東南,南向。贊引引三獻官就省饌位查點饌品後,再引到省牲位。執事者牽牲,查看後,到神廚,查看鼎鑊。祭器是否洗滌乾淨,牲是否肥美。然後殺牲,執事者以盤取毛血放在饌所中。然後烹煮牲體。有司掃除殿之內外後,返回齋所。

  ⑤正祭

  釋奠日(春秋二仲上丁日)丑前五刻時,執事者入,準備好祭品。贊引引獻官、應祀官各著法服(當爲公服)就位,然後引監禮監祭官。樂正率樂工就位。贊引引三獻分獻官就殿下席位,北向站立,贊禮稍前,唱:『有司謹具,請行事。』

  ⑥迎神

  贊禮唱:迎神。樂正舉麾(指揮的旗子),樂工開始奏咸和之曲。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獻官及在位者皆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樂止。

  ⑦奠幣:

  贊禮唱:『奠幣』。贊引引獻官到盥洗位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到文宣王神位前,樂工奏寧和之曲,贊禮唱:『跪』。獻官搢笏,北向,跪,上三次香。執事者捧幣,向東跪,授予獻官。獻官受幣,贊禮唱:『奠幣』。獻官興,奠幣於神位前。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獻官依此行禮。然後到四配神位前,依次逐位上香奠幣如同正位之禮,全部結束後,樂止,復位。

  ⑧進俎:

  贊禮唱:『進俎』。執事者舉俎登東階,樂工奏樂(闕)。贊引引獻官至文宣王神位前,搢笏,把俎進於神位前,出笏。然後依次進俎於四配。再復位。

  ⑨初獻:

  贊禮唱:『行初獻禮』。贊引引獻官到爵洗位前,搢笏。洗爵、擦拭爵,把爵授予執事者。然後同樣滌拭四配的爵。贊引引至到酒尊所,司尊者把冪取下,執爵者以爵進授,酌滿犧尊中的泛齊。以爵授給執事者。以下四配之爵酌酒方法相同。獻官出笏。贊禮唱:『詣文宣王神位前,樂奏安和之曲』。獻官至神位前,跪,搢笏,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奏樂停止。贊禮唱:『讀祝』。讀祝官持版進於神座之右,北向,跪,讀祝文。奏樂,贊禮唱:『俯伏、興、平身』。稍候,『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奏樂止。然後引至四配位前上香、祭酒、讀祝如上面的儀程。

  ⑩亞獻、終獻

  禮如初獻,惟不讀祝。

  ⑾分獻

  終獻後,贊禮唱:『分獻官行禮』。贊引引分獻官到盥洗位,搢笏,盥手,帨手,出笏。然後到爵洗位,搢笏,執爵者以爵進授,分獻官受爵,洗爵、擦拭,把爵授給執爵者,出笏。贊引各引分獻官到殿上十哲及兩廡從祀先賢神位前,分獻官跪,搢笏,奠幣,三上香,三祭酒,奠爵,出笏,俯伏、興、平身,稍後,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再復位。

  ⑿飲福受胙

  贊禮唱:『飲福受胙』。贊引引初獻官到飲福位。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稍前,跪,搢笏。奉爵者進授爵,獻官受爵,祭酒,然後飲福酒,以爵置於坫台上。奉俎者進俎。獻官受俎,以俎授予執事者,出笏,俯伏、興、平身,鞠躬、拜、興、拜、興、平身。

  ⒀徹豆

  贊禮唱:『徹豆』。樂工奏咸和之曲。掌祭官撤去豆,贊禮唱:『賜胙』。傳贊唱。已飲福受胙者不拜,亞獻官以下皆行再拜之儀,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樂止。

  ⒁送神

  贊禮唱:『送神』。樂工奏咸和之曲。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獻官以下皆鞠躬拜興拜興平身。贊禮唱:『祝人取祝,幣人取幣,詣望瘞位』。讀祝官取祝,捧幣者捧幣,到望瘞位投入其中。

  ⒂望瘞

  贊禮唱:『望瘞』。贊引引三獻官到望瘞位。贊禮唱:『可瘞』。東西面各二個人以火炬燎火燒祝及幣,等燒到一半的時候,用土把瘞坎填埋一半。贊禮唱:『禮畢』。獻官及以下按序出。

  至此,釋奠禮結束。

圖:丙戌民間釋奠·曲阜·春祭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1 23:59 | 顯示全部樓層
八 公祭、民祭、家祭——祭禮復興展望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祭禮復興,就是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這些問題。中國需要真正的祭禮,我們需要真正的、民族原生的儀式來安置、撫慰我們的靈魂、情感和心靈。當我們再次走向久違了的神位,親人、先民與賢者靈魂安息的地方的時候,我們將逐漸找回自己,找回斷裂的文明,找回我們心中的華夏。

  等級制度的宣揚不能成爲抹殺祭禮文明意義的理由,道統秩序的昭示並不影響我們繼承民族禮儀的雨露華菁,對既有文明,虔敬學習基礎上加以謹慎的批判繼承,這已是當今社會基本的文明素養和起碼的文化傳承技能。

  祭禮復興,約有三類:

  1 公祭

  掌握公共權力的政 府,是否應該祭祀特定的民族人文先祖,納稅人的財力是否可以用於以公民集體的名義表達對文化祖先的尊敬。是否祭、誰來祭、如何祭。理念、服制、預算、儀程,我們漢服復興者將在今後對此提出我們的觀點。以公民和納稅人的名義,以華夏文明傳承者的名義,我們將提出我們認爲理當踐行的公祭理念和方案。

  2 民祭

  民間團體性祭祀。一群社會公民自發對某個人物表達懷念與敬意的方式。例如祭祀屈原、岳飛、袁崇煥、黃宗羲……先賢、英烈等所有民間認爲應該懷念的人。民間集體性祭祀,是公民社會成長的可貴現象,是民間自發而堅定的文化理念表達,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民間信仰、道義與情感的風標。

  3 家祭

  對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的儀式。不僅是祖先,對於逝去的父母等長輩、亡妻亡夫兄弟姐妹等平輩、子女等晚輩,皆以肅穆溫暖的儀式祭奠。家祭的再興,將帶來祭義的重溫和華夏祭祀文明真正的回歸。

  古人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禮復興對於華夏文明復興的意義,已無須多言。

  以下,我們將詳細闡述家祭與民祭的詳細操作方案供各界參考。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 家祭之禮操作方案

  (一)家祭的準備

  家祭方案以朱子【家禮】爲藍本,根據當今社會的情況加以調整和必要的簡化。意在尋找到一個既莊重肅穆又切實可行的對逝去親人的紀念儀式方式。方案力求簡單、節約,重在表達對親人的愛敬之誠和思念之意。

  【適用的對象】

  已故的長輩:如祖先、已故的父母、已故的其它長輩

  已故的平輩:亡夫、亡妻、已故的兄弟姐妹等

  已故的晚輩:逝子、逝女、其它晚輩

  溫馨提示:家祭方案是以通用方案,具體祭祀時需根據不同的對象酌情損益調整。且祭祀儀節意義各有不同,如祭後之餕(分胙),祭長輩時爲長輩的子孫的關愛和賜福,祭平輩和晚輩時爲一家人的溫馨聚餐。因爲父母懷念逝子,祭獻後可不闔門,而在祭品前看著逝子進餐。愛子食後,父母再食。方案不是教條,家祭,惟能盡愛敬懷念之誠即可。

  【時間及頻度】

  按祭義,『祭不欲數、數則繁、繁則不敬』,家祭原則上並無限制,只要對親人有懷念之情,隨時可以舉行以盡心意。但也不宜過於頻繁。現提出以下時間點供參考:

  四時祭:說法不一,這裡取『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時。

  俗節祭:世俗節日時祭祀。如元正、寒食清明、端午、重陽等。

  忌日:親人的忌日時祭祀。

  墓祭:親人墓地、骨灰存放地的祭祀。

  本方案以四時祭爲例,附帶忌日、墓祭參考儀程,其它祭祀需酌情調整。

  【祭祀人員】

  酌情確定。一般來說,以家中相關人員參加,原則上不需其它人員參與。

  按照長幼順序確定主祭(兼初獻)、亞獻、終獻各一人。視情況也可不用三獻皆備。

  需要時,選定讀祝一人,執事一人。

  【祭祀準備】

  1 時間的選定

  結合各種情況,確定祭祀時間。不用占卜。確定後通知安排參祭者準備。

  2 沐浴齋戒

  祭前一日爲齋戒日。沐浴更衣,素食,停止各種娛樂和瑣事,意在安凝神思,爲家祭見到親人做好準備。

  3 祭服的準備

  莊重肅穆的漢服。推薦男子著深色深衣,女子著深色深衣或褙子。用料樸素、無紋飾爲佳。

  4 場地

  家中騰出適當房間,布置一桌,桌前放若干普通草蓆即可(桌前一席爲奠席)。也可以在庭院中布置。

  方案中考慮到現在的居住條件,在祭祀房間設祭桌一張,奠席一張,執事席及讀祝席各一張,祭者合用祭席一張,三獻按順序先後出來至奠席進獻,然後返回祭者席。

  *關於蓆子擺放和坐法:一切以神主爲中心,蓆子應正席而向。參祭者皆面向神主位方爲誠敬。另外,行禮非燕居,祭祀正坐於席時不應脫鞋(鞋子也應保持清潔方爲敬)。

  5 祭器的準備

  ①神主牌:可自制,以木製,上用墨書寫『先考××之位 孝子××奉祀』(舉例)
  ②香爐一盞、香若干:上香用。普通小型香爐。
  ③酒一瓶(壺)、酒爵若干:用於三獻。普通白酒。
  ④普通的家用瓷製食器:盤、碟、碗、杯、匙、筷等若干
  ⑤祝文:宣紙一張,以毛筆書寫正楷祭文。
  ⑥笏一支。
  ⑦盥盆一個,毛巾一條。

  *關於笏:『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晉書】輿服志)。古制,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宋明笏多有彎曲,便於縉笏。【禮記·玉藻】:『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笏上窄下寬,長二尺六寸寬三寸,窄端寬二寸五分。按周制,一寸爲2.31厘米。則分別爲長60.06厘米,寬6.93厘米,窄端寬5.775厘米。建議用竹或木自製。

圖:笏

  6 祭品的準備

  所謂『苹蘩蘊藻之菜可以薦鬼神』『鬼神饗德不饗味』,祭品以本地出產的普通家常蔬菜、水果、肉食等製作即可,也可以製作受祭者生前喜愛的菜餚。祭品應新鮮、洗淨、烹飪至熟,原則上不宜用過多烹飪花樣,清蒸、水煮等清淡烹飪方法爲佳。加適量鹽等調味料,以便神主進用和祭後分胙,避免浪費。祭品宜在祭祀日清晨製作,保持新鮮,熟食應保持溫度,製作後裝盤待獻。

  建議準備:

  ①新鮮時令水果若干盤。洗淨。

  ②新鮮普通肉食若干盤。如,豬肉(水煮,加鹽等適當調味即可)切盤一盤。完整的普通淡水魚(水煮加鹽)一盤。整雞一隻(中等,水煮加鹽)。牛肉切盤、羊肉切盤等也可考慮製作。

  *小三牲:豬肉、雞、魚稱『小三牲』(另說雞鴨魚,也有一片豬肉代豬或雞蛋代雞的說法)。建議以小三牲(豬肉切盤、整雞一隻、整魚一條)爲三獻的祭品。順序爲豬肉初獻、雞亞獻、魚終獻。

  這裡需要注意,祭獻時應把祭品頭部如魚頭朝向神主牌位,尾對神主是不誠不敬的。

  ③時令新鮮蔬菜烹熟,若干盤。建議以水煮,整形或切大塊。

  ④本地的主食若干碗。如米飯、饅頭等。

  ⑤糕點等其它食物:酌定。

  特別提示:世俗節日時還可採用餃子、元宵、粽子、月餅等爲祭品。

  這裡說點題外話,如果我們從祭品的角度來重新看待被我們吃膩了的粽子、月餅等節日食品,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祭禮的流失,使這些民俗食品祭祀屬性的一面被完全剝離,完全成了世俗節日食物。而失去了祭祀文化內涵的節日食品,總有被吃厭的時候。『天價粽子』『天價月餅』的出現,更是對華夏傳統祭義最徹底的背離。家祭的復興,或可促使這些節日食品回歸應有的文化定位,起到『食』盡其用的效果。

圖:家祭操作方案示意圖

  (二)家祭儀程

  ①擇期

  擇定日期,通知相關參祭人員做好準備。

  ②齋戒

  祭前一日爲齋戒日。沐浴更衣,素食,停止各種娛樂和瑣事,清心安神。並採購各種祭品原料,清洗祭器,書寫祝文,爲家祭做好準備。

  ③設位陳器具饌

  家祭當天,清晨起床後,烹製、準備各種祭品,裝盤,熱食保溫,備好待獻。放在祭桌以外的另一張桌子上,或用一個大的食盒盛放。在離祭品較近的地方設執事席。
  布置好場地,擺好祭桌,蓆子,香爐。
  參祭者沐浴,更換漢服。
  此時,神主牌位暫放在另一個房間,即平時存放的房間。

  ④奉主就位

  就是將神主牌請出。
  按順序盥手,拭乾。在存放神主牌的房間站定。主人搢笏,焚香一隻,奠於香爐中,然後出笏。念祭辭:『孝兒某(以祭考妣爲例),今以仲春之月(時間),有事於皇考皇妣,敢請神主出就正寢,恭伸奠獻。』
  念完之後,搢笏,捧牌位,轉至祭祀房間。其它人按長幼順序跟隨。
  到祭桌前,主人將牌位安放妥當,一般的順序是左考右妣。

  ⑤參神

  拜請神主。
  主人與眾人坐在祭者席位上。向神主牌位行再拜之禮(即拜兩次)。

  ⑥降神

  神主下人間,迎接神主。
  主人出,搢笏,焚香,奠於香爐中。再出笏,少退,站立。執事開酒,斟滿酒爵。主人搢笏,跪在奠席上,執事跪在執事席上,進爵,主人接過,灑於席前地上。再把酒爵交給執事。再拜。退回祭者席。

  ⑦進饌

  主人和主婦出,主人搢笏,雙雙跪於奠席上,執事按照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的順序依次取祭品,一盤盤奉予主人和主婦,二人接過,依次獻給神主。此時並不獻完,而留三道肉食爲三獻之用。建議留小三牲爲三獻祭品(豬肉初獻、雞亞獻、魚終獻)
  主人出笏,二人退回祭者席。

  ⑧初獻

  第一次獻。
  主人出,搢笏,跪於奠席上。執事在爵中斟酒,主人奉之,奠在席前地上。執事取初獻祭品進與主人,主人奉之,獻給神主。
  讀祝跪於讀祝席上(特別提示:此時讀祝應面向神主位),展開祝文,念祝文曰:『維年×月×日,×孝子××敢昭告於皇考皇妣:氣序流易,時維××,追感歲時,不勝永慕,敢以潔牲柔毛,粢盛醴齊,祗薦歲事,以皇考皇妣,祇食尚饗。』讀完之後拜,興。主人行再拜之禮,退回祭者席。

  ⑨亞獻

  亞獻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將酒與亞獻祭品奠獻神主。

  ⑩終獻

  終獻者出,按照相同的方法將酒與終獻祭品奠獻神主。

  ⑾侑食

  即陪侍神主進饌。
  主人出,搢笏,執酒,將神位前酒爵皆注滿酒。主婦出,插匙飯中,擺正筷子。兩人再拜,復位。

  ⑿闔門

  即關上門讓神主進饌。
  眾人皆出門到另一個房間。祝關門,無門處降帘子也可。

  ⒀啟門

  稍許(建議三分鐘),打開門。眾人返回就位。主人主婦奉茶,分進於考妣神位之前,給神主用茶安食。

  ⒁受胙

  接受神主留下的胙肉。
  主人出,到神位前,搢笏,正坐於奠席上。祝取神主位前酒爵,跪,授予主人,主人祭酒,飲少許酒。祝取匙和盤,抄取神位前的主食少許,奉給主人,嘏(祝爲受祭者致福於主人)於主人曰:『考命工祝承致多福於汝孝子孫,使汝受祿於天,眉壽永年,勿替引之。』主人把酒爵放在席前,行再拜,跪,接過飯吃一點,取酒喝一點。然後拜,興。復位。

  ⒂辭神

  辭送神主。祝宣布『禮成』,全體再拜。

  ⒃納主

  收納神主牌位。主人出,焚香,奠於香爐。然後捧牌位返回牌位安置房間,安放歸位,返回祭祀房間,眾人跟隨。

  ⒄餕

  分胙品。
  祝念祝辭曰:『祀事既成,××嘉饗,伏願某親,福壽永年』。眾人再拜。
  然後分用祭品,全家聚餐即可。
  餐後,清洗祭器,打掃祭祀場地。

  至此,家祭四時祭全過程結束。

  (三)忌日祭與墓祭

  1 忌日

  著普通衣服即可,也可著布制深色或白色深衣、褙子等,參考儀程:

  ①齋戒:忌日前一日沐浴齋戒,禁葷,停止一切娛樂。
  ②具饌:清晨具饌。酌情準備少量祭品,也可用逝者生前喜愛的食品。
  ③請神:取出牌位,焚香奠於爐,再拜。
  ④進饌:獻祭品,祭酒,再拜。
  ⑤進獻:只獻一次,祭酒,再拜。
  ⑥闔門:關門。待少時。
  ⑦啟門:啟門。奉茶。
  ⑧送神:奠香。再拜。

  2 墓祭

  墓地或骨灰存放處的祭祀。

  服飾如四時祭,男子深色深衣女子深色深衣或褙子,儀程前增加灑掃環節、後增加祭后土環節。參考儀程:

  ①擇期:如四時祭
  ②齋戒:如四時祭
  ③具饌:準備祭品,以食盒盛之。因爲在現場,所以祭品不宜過多。建議準備:主食一份(一碗米飯或兩個饅頭)、肉食一盤(切肉一盤)、水果一盤。同時各取米肉果少許另裝一盤以祀后土。做好後用食盒裝好,搭乘交通工具到達墓地。
  ④灑掃:到達後,在墓前設席,行再拜之禮。繞墓三周,砍除雜草,添新土,整理墓地環境。之後在墓左側整理出一小塊區域以做祭祀后土之用。
  ⑤參神:眾人於席上正坐,行再拜。
  ⑥降神:主人出,搢笏,焚香,奠於香爐中,執事進爵,主人奠酒,再拜。返。
  ⑦三獻:同四時祭。不同的是,三次獻分別獻主食、肉食、水果。即三獻把所有祭品獻完。獻前皆祭酒。初獻後讀祝文爲『×親之墓,氣序流易,雨露既濡,瞻掃封塋,不勝感慕……』
  ⑧辭神:眾人再拜。
  ⑨祀后土:一獻即可。奠酒,獻祭與后土,讀祝爲:『××敢昭告於后土氏之神,某恭修歲事於××之墓,惟時保佑,實賴神休,敢以酒饌,敬伸奠獻,尚饗。』
  ⑩徹:撤除祭品,打掃場地,返回。墓祭的祭後分胙不在墓地進行,回到家中分胙即可。

  *關於燒紙錢:

  古禮沒有燒紙錢的做法,燒紙錢是魏晉以後逐漸產生、唐代開始流行的祭祀風習。傳統祭祀是以玉與幣(即帛),獻後填埋。據考,漢代開始出現以真錢隨葬之風,稱爲『瘞錢』。魏晉後隨著造紙術的發展,民間逐漸以紙代寓,五代時紙錢已經用雕板印刷大量生產,後來還出現了以紙塗薄錫糊成的所謂『元寶』。到了現代,更發展爲『面額』巨大的所謂『冥幣』。紙錢的出現反應了民生的疾苦、民間對於財富的渴望,也是民間祈福祖先和託庇於祖先心理的反應,舊時貧苦在祭禮喪儀上的折射。歷代對紙錢多有批判之聲,清人顧日新【紙錢】詩『紙錢雖多人不拾, 寒難易衣飢換食, 勸君莫把紙錢嗔,不比鑄銅能殺人。』 朱子在【家禮】墓祭中也沒有設計燒紙錢的儀節。

  我們反對在墓祭時燒紙錢,灑掃、祭獻已足夠表達對親人的懷念。若仍覺不足,可參考『瘞幣』的祭法,在墓地一側挖一小坑,以一小塊普通白色絲綢先奠於神位,最後連同祝文一起填埋即可。(也可焚後埋之但需注意防火)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十 民間祭禮操作方案

  (一)民間祭禮的準備

  民間祭禮簡稱民祭,是民間自發的祭祀儀式。集體舉行,不同於政府舉辦的公祭,亦不同於私人的家祭。民祭方案以傳統釋奠爲參考,加以必要調整減省。

  【適用的對象】

  凡是民間認爲應該紀念的人,皆適用此方案。如文化先賢、革命先烈、民族英雄等。

  本方案是通用方案,而祭祀對象的生平、思想等各有特點,有些也長期積累了特有的祭祀方式,建議實施時可結合具體的祭祀對象對方案進行靈活損益調整。如祭屈原時增加粽子、楚辭等內容,祭袁崇煥時增加紀念其抗金事跡等內容。再如,祭祀屈原時可用將祭品投入江河的方法。

  【文物保護的問題】

  傳統祭法是將祝文奠幣等焚燒掩埋,但考慮到民間祭祀多是祭祀歷史名人,場所多在文物保護單位,我國文物建築以木結構建築居多,防火等級很高,所以我們不提倡民間祭祀時在文物現場使用明火,故方案中未採用焚燒的方法。

  特別提示:漢服復興者及其它民間祭祀參與者,應帶頭遵守國家法律、誠懇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祭祀活動應該嚴格在國家文物保護法規的框架內操作。祭祀活動的全過程應充分考慮文物的安全、完整、文物風貌、場所環境的保護,主動接受和充分配合文物部門的全程監管。

  【祭祀人員】

  贊禮一人:祭祀儀式主持者

  讀祝一人:讀祝

  初獻一人:主祭兼初獻官。

  亞獻一人:亞獻

  終獻一人:終獻

  分獻酌定:若有配祀對象,可酌情設分獻。

  執事若干:負責引導、奉爵、奉幣、盥洗等祭祀輔助工作。細分爲:
  ·贊引一人,負責引導獻官行進,出位,復位。
  ·司獻二人,負責協助獻官進獻。司獻分別奉香、幣、酒爵、祭品等給予獻官。兩人相互配合工作。
  ·司洗二人,一個責協助參祭者盥洗淨手,一個協助獻官洗爵。
  人員不足時,也可以設少量執事,每人身兼數職,可自行靈活安排。

  樂者若干:負責祭祀音樂演奏。有條件地,可安排小型古樂隊,也可以使用琴箏等簡單的古樂器,演奏曲目酌定,原則上應莊嚴肅穆、切合受祭者思想事跡、切合祭祀主題。

  參禮者:其它參加祭祀的人。

  全體參祭者約在十數人以上。

  特別提示:

  樂者應正席面向神主位演奏,而不是面向祭者。祭禮中,一切以神主爲中心是祭祀示敬的原則。樂者也不例外。公祭中方位的朝向不敬已是固疾,極易影響民間祭祀的做法,在此強調幾個朝向的重點:

  1 祭品頭部應朝向神主

  2 讀祝官應正席面向神主讀祝,向神爲敬反之則爲作秀

  3 樂者也是祭祀參與者,也應正席面向神主演奏,否則也爲作秀。

  4 所有蓆子設置應取正位向神主。

  *我們堅決反對祭祀秀。內心沒有對祭祀對象真切懷念和敬意的人,不應參加祭祀。需牢記,祭祀是爲了向受祭者當面表達敬意和懷念,不是故意做樣子給別人(包括媒體)看以取得讚美。祭祀時應心無旁騖,心中只有神主,而不是『觀眾』。

  不誠不敬,動機不純,則不應組織祭祀和參加祭祀。是否誠敬的一個重要的試金石是:在沒有人知道、沒有媒體報導的情形下,是不是還願意祭祀?

  民間祭祀的可貴,就在於其信仰的誠懇和懷念的真誠,這正是它超越時下許多公祭的地方。如果民間進行祭祀作秀,則淪落到連作秀的、醉翁之意不在祖先的公祭都不如——至少在公祭秀場上文化搭了台經濟唱了戲,好歹還創造了一些旅遊就業、拉動了一點GDP.而民間作祭祀秀,又能留下什麼呢?

  【祭祀準備】

  1 時間的選定

  選定時間,通知所有參祭人員。同時做好場地的聯繫工作。

  2 沐浴齋戒

  祭前一日爲齋戒日,禁葷,停止娛樂和瑣碎事務,追思受祭者的生平、思想,誠懇地爲祭念做準備。

  3 祭服

  民間集體祭祀,推薦款式:

  男子:周制士玄端。白絹中單。黃裳。玄冠。白色大帶(四寸寬),紳長與裳齊黑色緣邊。黑色舄。瓀珉。組綬。持笏。

  女子:褖衣。素紗(白色)中單。褖衣爲黑色,深衣制,赤色緣,袖收祛。若無褖衣,一般的黑色赤緣深衣亦可。持笏。

  提示:玄端(含明制忠靖服)爲男子禮服,女子不應著玄端祭祀。

  原則上,參祭者皆應著祭服、持笏。贊禮和三獻官必須著祭服。觀禮者可不做要求。

圖:祭服參考圖

  4 祭器的準備

  ①香爐一盞,香若干:奠香用

  ②草蓆若干條:普通草蓆。所有草蓆鋪設時應正席向神主位(包括樂者席),面向神主方爲誠敬。另外,行禮非燕居,祭祀正坐於席時不應脫鞋(鞋子也應保持清潔方爲敬)。

  ③幣一束:即白色絲綢。綢幅無需寬大,一米以內即可。

  ④酒一壺(瓶)、酒爵若干:祭酒用。普通白酒。(傳統祭祀用酒五齊,發酵方法不同,製作有難度,暫不推薦。)

  ⑤普通的家用瓷製食器:盤、碟、碗、匙、筷等若干。

  ⑥祝文:宣紙一張,以毛筆書寫正楷祭文。注意,祭文首先是寫給神主看的,不是書法技巧展示作品,應用正楷工整書寫方爲敬。

  ⑦笏若干支:原則上參祭者皆應執笏。祭義,笏『主於敬』。凡事人皆執笏,事死如事生。

  ⑧盥盆一個,盥器一個,毛巾若干條:建議用乾淨的淋洗式的淨手方法,而不用眾人以一盆反覆洗手的方式,以表誠敬。洗時司洗澆水,祭者洗手,然後用清潔的毛巾擦乾。

  ⑨洗爵盆一個,洗器一個:洗酒爵用。普通水盆,普通盛水器,用時司洗持盛水器,獻官持爵,澆水清洗,再用清潔的口用紙巾吸乾。

  ⑩食盒一個:大型容器,放置祭品用。祭品做好後裝入,攜帶至祭祀現場。

  ⑾執事盤若干個:普通托盤,放置香、酒、酒爵等用。放在司獻席旁的地上。

  5 祭品的準備

  同家祭祭品(見第九部分)。以主食、肉食、蔬菜、水果等爲主。並以神主墓地所在地的本地出產爲宜。

  另外,祭祀對象生前喜愛的食物也是很合適的祭品。或者對其有特殊意義的地方的食品,例如,東莞及遼寧興城(明寧遠城)的地方特產祭祀袁崇煥,即是很有深意的祭品。

  某些約定俗成的祭祀專用品,如祭屈原時的粽子,也很合適。如恰逢民俗節日,節日食品也可用以祭祀。

  需要注意,祭品需符合神主生前的生活習慣,例如,其生前是素食者,祭祀用肉食進獻則爲不敬。

  所謂『鬼神饗德不饗味』,祭品能表誠敬即可。

圖:民間祭祀示意圖

  (二)民祭儀程

  ①擇期

  確定祭祀時間和場地,聯繫場地,主動通報祭祀現場的文物監管部門,通知參祭人員。

  ②齋戒

  祭前一日全體參祭者齋戒。禁葷。沐浴更衣。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追思受祭者的生平、思想,洗滌祭器,製作祭品,熟悉禮樂,書寫祝文,落實各項祭祀準備事務,誠懇地爲祭念做準備。

  ③陳設

  祭祀日清晨,全體參祭者著祭服至神主墓(祠、廟等)前列隊肅立。主祭宣讀祭祀時文物保護、環境衛生等注意事項。

  事安排好祭台、擺放好祭品。鋪好蓆子。

  做好準備後,贊禮、讀祝及各執事盥手,拭淨。就位。皆正立。

  ④就位

  專體參祭者列隊(三獻在前)在盥洗位盥手、拭淨。樂者就位。

  贊引引三獻官到獻官席位前正坐就位。其它參祭者在祭者席上正坐。贊禮唱:『有司謹具,請行事。』

  ⑤迎神

  贊禮唱:『迎神』。樂者開始演奏音樂。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參祭者皆行再拜之禮。樂止。

  ⑥奠幣:

  贊禮唱:『奠幣』。樂者奏樂。贊引引主祭(初獻官)出,到奠席前。贊禮唱:『跪』。獻官搢笏,跪,上三次香。

  司獻捧幣,跪,授予主祭。獻官受幣,贊禮唱:『奠幣』。主祭奠幣於神位前。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主祭依此行禮。樂止,贊引引主祭復位。

  ⑦初獻:

  贊禮唱:『行初獻禮』。贊引引主祭(初獻官)出,到洗爵位前,主祭搢笏,在司洗幫助下洗爵、擦拭爵,把洗好的爵授予司獻。

  主祭出笏。贊禮唱:『詣××神位前』。贊引引主祭至神位前,主祭搢笏,跪,司獻進香,主祭上香,再將香奠於香爐。司獻斟滿酒爵,進爵,主祭接過,祭酒於地,奠於祭台。主祭出笏。奏樂停止。

  贊禮唱:『讀祝』。讀祝官面向神主位(注意,一定要面向神主位),跪於讀祝席上,讀祝文。讀完後,收起祝文,放於面前地面上。

  奏樂,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讀祝官和主祭向神主位行再拜之禮。

  ⑧亞獻、終獻

  禮如初獻,惟不讀祝。

  ⑨飲福受胙

  贊禮唱:『飲福受胙』。贊引引主祭到奠席。主祭搢笏,跪。

  讀祝取祭台上酒爵(初獻爵),進於主祭,主祭受爵,祭酒,然後飲福酒,再拜。

  ⑩送神

  贊禮唱:『送神』。樂者奏樂。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全體再拜。

  ⑾分胙

  參禮者分胙,將祭品分用進餐,注意保持環境衛生,態度應端正肅穆。

  ⑿灑掃禮成

  分胙後整理祭祀現場,收拾好祭器,將現場認真打掃乾淨,恢復其本來面貌。檢查現場文物保護情況,與管理單位認真交接並致感謝。

  至此,民間祭祀儀程全部結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成人禮
一 『冠者禮之始也』

——冠(笄)之禮在華夏文化中的地位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禮記·冠義】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中,曾點這樣描述自己心中的志向。浴沂風雩的禮樂之治圖景讓孔子喟然而嘆:『吾與點也』。在這裡,曾點把『冠者』與『童子』並列,冠與未冠成爲了劃分成年與未成年的標誌。冠者,即已加冠的成人,他們都已經越過成年的門檻,完成了一場極其重要的人生禮儀,冠禮。

  (一)『冠』『笄』之解

   『冠』,【說文】解爲『弁冕之總名也』。冠字有三從,從『冖』(mì),即以布帛蒙覆;徐鍇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爲元服』;從『寸』,而『寸』字有兩意:【漢書·律曆志】云:『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從寸』。所以,【說文】說,『冠有法制,故從寸』。同時,『寸』是一個指事字,小篆字形,從又,從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處。『寸』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寸』的字往往與『手』有關。所以,『冠』字又象一隻手持布帛加在人的頭上,會意十分生動。

   首上之服,即首服,總稱『冠』。這是廣義之『冠』。『冠』還有狹義,指首服中等級較高的一類,是古時貴族的首服。其中,又可細分爲『冠、冕、弁』等類型。

   廣義或狹義之『冠』皆是名詞,音陰平(一聲)。『冠』亦做動詞,即『加冠』之意,此時讀去聲(四聲)。加冠(guān,此處是廣義之冠)之禮稱爲冠(guàn)禮。故【類篇】說:『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笄』,音『基』(jī)。笄,【說文】解爲:『簪也。從竹,幵聲』。【篇海】說,『婦人之笄,則今之簪也。本作筓』。笄爲一種飾件,用來固定髮髻,是根細長釺子,一頭銳,一頭鈍,鈍的一頭有突出的裝飾,稱爲首部。笄是髮簪家族的鼻祖。笄的首部簡單樸素。後來的簪、釵等皆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加『冠』、加『笄』(又叫『及笄』),成爲了漢民族成人之禮的禮儀之名。(爲行文方便,以下冠笄之禮也通稱『冠禮』。)

圖:篆書中的『冠』『寸』與『笄』字

  (二)冠笄之禮與生命禮儀

   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有比較豐富的生命禮儀。這種生命禮儀是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它從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開始,中間經過了成長、成年、婚姻等環節,至生命的逝去而結束。華夏民族是一個禮儀文化極其發達的民族,擁有從出生禮、成人禮、婚禮、成長禮到葬禮的完整的生命禮儀體系。

   成人禮是一場承上啟下的標誌性的禮儀,源自是遠古氏族時代的『成丁禮』。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在他們到達成人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方式測驗其體質與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成丁禮至今仍然在世界部分民族中存在著,但更多已演變爲各種更具各民族特色的成人禮儀。對於華夏民族,則以『冠禮』『笄禮』的形式存在了兩千多年。

   世界各民族的成人禮豐富多彩,形式殊異。它是一個人類個體完成『幼年走向成年』過程的社會性確認儀式,正如有人所說,成人禮『是對於生命存在的一種真正的確證,一種文化的介入』。通過簡單或者複雜的儀節,成人社會對一個剛剛越過成年門檻的孩子的成人資格、能力進行檢驗和確認,由此,一個新的成人即獲得社會性的認可,獲得各種成人權利,承擔起各種成人義務。

   有學者將世界各地的成人禮按禮儀形式劃分爲五種基本類型:

   1 標誌型——以某種物化或在身體上留下痕跡作標誌的『成人禮』儀式。比如在世界許多民族中仍然存在的染齒、文身,古吳越在額頭紋刺,高山族也是紋額。

   2 拔除·毀傷型——早期女子初潮後立即實行隔離、破身等儀式,現在則有『割禮』等遺存。菩托庫多人在下唇和耳輪上塞進巨大的栓子,愛斯基摩人的男子則在下唇中兩口角所穿的孔中塞進骨片、象牙、石子、木片等物。澳大利亞土著也有以在鼻子中穿進木條、骨片作爲成人標誌等。

   3 考驗型——通過各種磨難來考驗參加『成人禮』者的儀式。如拔牙、鑿齒、煙燻、鞭打、割痕等。瑤族男孩長到十五六歲,即要舉行『度戒』成人禮,接受諸如『上刀山』、『過火煉』、『睡陰床』、『跳雲台』等近十種危險考驗,就是一種典型的考驗型成人禮。火地島的錫克蘭人也是以帶著面具的『魔鬼』對參加『成人禮』者進行恐嚇。潘格威人則用毒螞蟻叮咬和有毒植物扎刺等方式來考驗參加成人禮者。

   4 裝飾型——在成人時進行某種點綴裝飾以象徵成人的儀式。如漢民族的冠禮、笄禮。裕固族的『帳房戴頭』等。

   5 象徵型——以替代物或某種儀式來表達成人的『成人禮』型式,其目的是通過物化或儀式,象徵性地表示成人。如納西族等民族中實行的『穿裙禮』、『穿褲禮』,彝族的『換裙』禮,南美亞馬遜亞瓜人的『流頭禮』。

   當然,很多成人禮儀都有多種型態的混合和交融,難以進行絕對的區分。如漢族的冠禮,既有裝飾、標誌的涵義,也是一種儀式性的象徵。

   爲什麼漢民族會選擇冠笄之禮作爲民族成人禮儀的樣式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華夏地區文明發育較早,早已越過了蠻荒的文明星火階段,漢民族極重身體膚發的完整,認爲它們『受之父母、不得毀傷』,所以,拔除、毀傷型的成人禮儀在華夏民族文化中沒有存在的土壤。考驗型的成人禮儀,對於在自然條件低下而又艱苦、危險的環境中生存的原始氏族來說,非常必要,而漢民族居於中原之地,已創造出了穩定豐臾的農耕生活形態,自然也不適合舉行『過關斬將』式的危險的考驗儀式。漢民族選擇了將成人社會最核心的要素:華(衣冠)與夏(禮儀)投射於將要成人的孩童身上,漢民族的成人禮,可謂『「華夏」啟蒙之禮』、『「華夏」教育之禮』。通過獨特的加冠、加笄的儀式,給初成的成人上了一堂『華夏之義』的文化教育課。

   成人之禮,實際上是成人社會給予新的成年成員的禮物。有什麼可以給他們?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回答。對於華夏民族來說,『衣冠』與『禮儀』是最寶貴的民族文化財富,也是民族所能給予孩童的最重的禮物。儀式之前,孩童無須束髮、未有首服、不著禮衣,天真爛漫也無須行禮,然而經過了莊重的占卜祭告,確定了儀式時間,經過莊嚴肅穆的整套禮儀之後,孩童束髮加冠、著華夏禮服,行止儀節皆要遵從華夏文化規範,華夏民族對於新的華夏成員給予了莊重的文化接納。

   故此,作爲衣冠上國與禮儀之邦的華夏民族,選擇了將『衣』與『冠』,『禮』與『儀』作爲我們民族的成人儀式,這就是『冠禮』與『笄禮』。

  (三)冠笄之禮與華夏禮儀

   冠笄之禮在華夏文化中究竟占有什麼樣的地位?【禮記】說,『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爲『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類型,冠笄之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成人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笄之禮也是冠者(笄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爲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笄之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爲規約,在冠笄之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爲國本也。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爲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爲人。可以爲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爲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爲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爲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自然,對於『君臣正』之類的『冠義』,我們無須照搬。但是,傳統冠禮中儀式的莊重、對責任、志向等積極價值的強調、對成年者的激勵,這些積極的訴求已成爲值得繼承的文化傳統。我們現在學習、揚棄和實踐冠禮,就是爲了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爲了讓民族傳統禮儀對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明、激勵青年人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繼承傳統冠禮對青年人負責、立志、仁義、孝廉等正面激勵價值的基礎上,在冠(笄)之禮中啟發青年人愛國、進步、理性、奮進等應有的精神品格。傳統冠笄之禮值得在當代繼承和弘揚。

  (四)先民論『冠義』

   華夏先民是如何看待冠笄之禮的意義和價值,或言,冠禮之於華夏、華夏文化的意義的呢?

  ·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周禮】
  ·冠者,禮之始也。——【禮記·冠義】
  ·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禮記·昏義】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禮記·曲禮】
  ·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禮記·內則】
  ·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儀禮·士昏禮】
  ·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女子幼,嫁必笄。——【白虎通】
  ·女子十五而笄,許嫁而笄。——【古今韻會舉要】
  ·笄冠有成人之容——【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爲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 冠笄之禮衍生的漢語名詞:

  冠歲:男子二十歲
  弱冠:剛成年冠者:成年人
  冠字:男子二十而冠,並賜以字
  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
  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
  及笄:女子到了成年行笄禮的年齡
  笄女:成年的女兒
  笄年:及笄之年,成年
  笄冠:女子及笄,男子加冠,指成年

   * 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古代冠禮的教養意義

  摘自已故國學家,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周何著【古禮今談】

   【儀禮】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士冠禮】,足見那個時代對於冠禮是非常的重視。

   那個時代無論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都有冠禮,身份既有高低,冠禮的內容應該有所不同,所以【禮記·玉藻】篇里提到天子之冠,【大載禮記·公冠】篇記載有諸侯的冠事。可惜這些數據,如今只剩下零星片段而已,比較完整的也只有【士冠禮】這麼一篇了。

   依據【士冠禮】的記載以及鄭玄的注,可知士的家庭鶪,一個男孩子長到二十歲的時候,必須爲他舉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禮,以表示從此以後,他不再是個『童子』,而是一個成年人了。所以冠禮也可以稱之爲成人之禮。

   所謂成人之禮,並不是說經過這些儀式節目之後,就像變戲法似的,一個童子一下子就可以變爲成年人。人的成長固然有一段過程,而初步的成熟則更需要教育的培養和生活的歷練,不可能是點鐵成金,一蹴而成的。所以如果把冠禮看作是一種表示成人的形式,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來得更爲恰當。在這一天之前,家中的父老長輩們自是不斷地教導他,從穿衣納履,行坐姿態,言語動作,儀表風度,生活意識,行爲道德,以及一般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等,都會以身作則,耳提面命地,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體會領悟而接受下來。十幾年的生活教育,到這時候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特地爲他舉行的加冠之禮,實際上等於是家庭教育完成後的畢業典禮。

   這時候,孩子身心都應已具備了成人的條件,尤其在行爲道德方面,更應有充分的準備。【禮記·冠義】篇說:『凡人之所以爲人者,禮義也。』所謂禮義也者,絕非意味的只是虛浮的抽象概念而已,而是可以落實到對人有分寸,和對事有是非的具體行爲上。如果一個人經過長期家庭教育的調教,能夠懂得認定自我的身份,把握對待他人親疏遠近應有的分寸,而且對事懂得堅定自己的立場,明辨善惡是非,應該可以認爲這份家庭教育已經完成,應該可以爲他舉行成人的大典了。

   期望一個不懂事的孩童,逐漸懂得把握分寸,明辨是非,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長期的調教培養是辦不到的。調教孩童,應該從哪裡著手,【冠義】篇有明確的指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教導孩子讓他能夠懂得禮義,首先就在於這三件事。第一是要求容貌體態的端正。記得小時候常聽老人家教我們:『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或者說『站要有個站相,坐要有個坐相』,意思都是一樣。如果蹺個二郎腿,再輕輕抖搖幾下,或者是斜倚著站立,歪扭著走路,一定會挨罵的。站要挺直,坐要穩重,這是行爲端正最起碼的要求,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哪能再談其他的約束檢點呢?其次是指臉上的顏色表情必須齊一。齊一有兩層意義:一是指表情不許有太多的變化,一是指誠於中、形於外的表里如一。一則要求外表的端莊穩重,不可流於過份的情緒化;一則要求誠懇樸質,不可流於詭譎奸詐。這些都是『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標準典型的基礎教養。第三則是指言語辭令方面,必須要求和順。所謂『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這是最淺顯的道理,所以做父母的總是管教孩子,不許說髒話,不許罵人。再則同樣是一句話,可以說得溫和委婉,也可以說得硬梆梆的,但效果反應則完全不同。還有敦厚樸實的表現方式,必然會給予人良好的印象,伶牙利齒,甚至尖刻銳利的言辭,難免會傷人。所謂言爲心聲,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樸厚道,自會先從言辭的委婉和順上作基礎教養的要求。一個孩子的成長,家裡的父老長輩,隨時注意其容體、顏色、辭令等方面的規正,奠定生活行爲正確觀念的良好基礎,隨著年齡的逐漸長大,再適時地教導以許多做人處事的原則,加上實際生活的歷練和體驗,到滿二十歲的這一天,相信他已經確實具備了成人的條件,今後獨立自主的生活,也已具備了充分的準備和適應的能力。爲過去十幾年家庭教育的完成,爲一個新的成人的誕生,一生只有這一場的冠禮的舉行,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經歷過這樣隆重的典禮之後,給當事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必然會了解從今以後,我不再是個孩子了,任何言語行爲都必須自己負責,在面對現實生活時,已無所依賴或逃避,自然激起自我獨立的意識和責任感,挺起胸膛,堂堂正正地邁向未來的人生。

   冠禮的舉行一直延續到宋代;元代的宮廷中沒有這一套,民間的漢人家庭倒依然保存著古禮。明代還是非常的盛行,如【明史】、【明會典】、【明集禮】等史料,都有朝野遵行冠禮的記載。清人入關之後,宮廷內冠禮不行,見於【皇朝通典】。民間則有仍依行【文公家禮】者,有參照【士冠禮】而行者,還有附帶放在婚禮之中一併舉行者,已經相當的零亂而不受重視。到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冠禮全亡。如今我們時常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懂事而感慨,或者爲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訝異,其實該感嘆、該責備的應該是我們這些做父母、做長輩的人,沒有盡到教養子弟的責任,終使家庭教育瀕臨破產,造成時下年輕人不明是非、不知分寸的行爲差失。仔細想想,成人之禮的久廢,應該是重要因素之一。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二 周始、漢盛、宋興、清滅、近亡——冠(笄)之禮的歷史流變

  周公制禮作樂爲此後的中國文化定下了『禮樂文明』的基調。【禮經正義序】:『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昌於天下,所制之禮則【周官】【儀禮】也。』 周公對既有的夏、殷禮樂加以損益,改變了禮樂的性質和社會功能,【周官】統心、【儀禮】履踐,外內相因、首尾是一,奠定了華夏禮樂文明的基礎。周代的文化呈現出了與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質,中國從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

  自周公『興正禮樂』,冠禮就成爲周代通行數百年的禮儀。【國語】【左傳】【史記】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諸侯行冠禮的記載。『彭名御戎,蔡景公爲左,許靈公爲右。二君弱,皆強冠之。』(【左傳·成公二年】) 『趙文子冠。』(【國語·晉語六】)『晉悼公冠襄公於衛。』(【史記·魯周公世家】)『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記·秦本紀】) 。對於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周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長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禮則不可親政。周成王幼年繼武王之位,但周公攝政直至其成年。贏政十三歲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歲,『冠,帶劍』,方才親政。從天子至士庶,冠禮都是『成人之資』,未行冠禮,『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禮,士依【儀禮·士冠禮】,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緇布冠,象徵將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務,即擁有人治權。緇布冠爲太古之制,冠禮首先加緇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徵將介入兵事,擁有兵權,所以加皮弁的同時往往配劍;三加爵弁,擁有祭祀權,即爲社會地位的最高層次。周代天子、諸侯、大夫等階層的冠禮另有不同,天子冠禮年齡,古籍說法不一,有十二歲、十五歲、十九歲等。儀程或爲四加,【大戴禮】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袞冕』。

  男子有冠禮,女子則有笄禮。【禮記·曲禮】說:『子許嫁,笄而字。』 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笄禮的年齡小於冠禮,【禮記·雜記】:『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註:『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通典·女笄】只說,『笄女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 學者大多也認爲應當與冠禮相似。

  漢代極重冠禮,【後漢書·儒林列傳】載,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見他『尤能誦讀』,欲拜爲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從命。漢代皇帝冠禮稱加元服,漢惠帝行冠禮,宣布『赦天下』,開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之始。漢昭帝加冠,大加賞賜、減免稅賦、普天同慶。昭帝加元服,爲與臣下冠禮區別,還專撰冠辭,爲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漢代士庶冠禮,據東漢與『經神』鄭玄齊名的『學海』,經學家何休所制冠禮,參用【儀禮·士冠禮】而簡化,爲一加。

  魏晉時,皇帝的冠禮在正殿舉行,並且開始以樂伴奏。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南北朝時,南朝宮廷還有一些皇家冠禮,中原則完全陷入五胡亂華的空前動盪。隋唐恢復了漢家禮儀,唐天子、皇太子、親王、品官等,都制定了各種等級的冠禮。不過,實行的並不是很多。經過漢後數百年的衝擊,冠禮衰弱之勢明顯。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欒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眾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說:『某子冠畢。』不料眾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說:『這與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哄堂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爲何物。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眾的強烈衝擊,主張要在全社會復興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司馬光痛心疾首地說:『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爲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爲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認爲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其【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爲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爲大眾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爲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宋代士大夫還在冠禮的年齡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和爭論。有人援引【左傳】中魯襄公十二而冠的記載,主張將冠禮年齡提前到十二歲,理學家程頤堅決反對。他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 他認爲,既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所以,『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

  宋代一些學者爲了推行儒家文化,還構擬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有專門的儀式。【朱子家禮】的笄禮與【書儀】大體相同。女子許嫁,即可行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宋史】還載有公主的笄禮。

  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史載,『元之五禮,皆以國俗行之,惟祭祀稍稽諸古。』 宮廷沒有冠禮,而民間仍有保存。明朝迅速恢復了被破壞的華夏禮儀制度,冠禮實現了第二次復興。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總的來看,明代冠禮比較盛行。明代笄禮儀程則未見記載。

  清軍入關,華夏文化再度遭受了空前嚴重的破壞,冠禮進入了自南北朝以來第二次長時間的沉淪期。清初剃髮易服政策直接摧毀了華夏衣冠禮儀的文化土壤,衣冠髮式俱毀,成爲至深的民族恥辱和傷痛。清廷頒布『十從十不從』政策,其中,『老從少不從』使清初幼兒仍可保留漢族髮式、著童子服,及至成年,還可勉強行冠禮,但行禮之日即剃髮之時,漢民族從此告別了延續幾千年的加冠禮儀。在社會整體全面滿化的文化環境下,冠禮逐漸湮滅在歷史之中。近代西風東漸、西化思潮衝擊下,冠禮被中國人徹底遺忘。到了今天,整個中國社會,早已不知冠禮爲何物。

  誕生於21世紀初的漢服運動和華夏復興運動發掘了冠笄之禮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冠笄之禮在沉淪360多年後將迎來其歷史上第三次復興。

  縱觀冠笄之禮歷史演變的全過程,可以發現其隨華夏文化起落沉浮的基本脈絡:

  周代隨華夏奠基而產生——漢代隨儒學崛起而繁盛——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中國陷入長期的巨大動盪,華夏文化遭受嚴重破壞,冠禮進入第一次沉淪期——隋唐一統,冠禮隨華夏文化首先在上層得到一定恢復——宋代儒學再興,冠禮實現全面復興——元代游牧民族入侵,華夏文化再遭破壞,但因元祚短促,且統治者不善文化統治,民間仍有冠禮延續——明代華夏光復,冠禮隨華夏文化實現了第二次復興——滿清入關,華夏文明嚴重倒退,冠禮陷入產生以來第二次、也是最嚴重的沉淪,冠禮幾近湮滅,華夏人文精神徹底流失、民族精神徹底異變,其危害至今難以消除——近代以來,西化思潮泛濫,冠禮徹底消失——當代,漢服運動和華夏復興運動,開啟了冠禮浴火重生、第三次復興的歷史進程。

  周始、漢盛、南北淪、唐繼、宋興、元沉、明復、清滅、近亡、今而重生。隨華夏文明的起落而沉浮,經歷了兩次長期沉淪和兩次復興,正處在第三次復興的過程中,這就是漢民族傳統文化——華夏冠笄之禮——歷史演變的基本過程。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00:30 | 顯示全部樓層
三 從緇布冠到幞頭——歷代各階層冠禮冠服制度

  根據【通典】【明集禮】等禮典的記載,歷代,建立了從天子至士庶,各階層不同的冠禮冠服制度(笑非整理):

  1 天子冠禮冠服

  大戴禮記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袞冕。』【五禮精義】則說,天子五加袞冕。漢代,天子四加。魏則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都是一加。

  漢改皇帝冠禮爲加元服。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東晉諸帝冠儀,一加幘冕,脫帝絳紗服,加袞服。北齊,先著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

  2 皇太子冠禮冠服

  家語以爲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賢三梁冠,再加遠遊冠。隋空頂幘遠遊冠,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

  3 親王冠禮冠服

  皆三加,唯劉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遊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4 品官冠禮冠服

  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品以上進賢冠三梁纓青緌導,四品五品兩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袞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則初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5 士庶冠禮冠服

  【儀禮·士冠禮】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緇纚、笄。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繶、純,邊飾半寸。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爲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冠者三加:爵弁服。絲製玄衣,纁裳,緇帶,韎鞈。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詳細解釋見後)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襴衫(父親無官者),納靴。(詳細解釋見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四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周、宋士庶冠禮儀程詳解

  (一)周禮士冠禮

  1 周代士冠禮的概況

  【儀禮•士冠禮】篇詳細記載了周代士冠禮的儀節。古代,『四民世事,士之子恆爲士也』(【齊語】)。士冠禮是士之子年二十行冠禮的禮儀,也是『士身年二十加冠法』。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講究『天子之元子猶士,天下無生而貴者』,所以天子之子雖早冠,亦用士禮而冠。所不同者,唯四加而已。

  著名禮學學者、清華大學歷史系彭林教授在其著作中介紹品讀了周代士冠禮的簡要過程,其敘述簡潔、分析精闢入理,摘錄如下,從中我們可以對周代士冠禮有一個概貌性的了解:

  •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冠禮既是如此重要,在儀式中就會有特別的體現。首先,舉行冠禮的日子要通過占筮的形式來選擇,不得隨意決定。選擇吉日的儀節稱爲『筮日』。冠禮之所以要選吉日,【冠義】說是爲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從此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冠禮是家庭繼承人的成年禮儀,是關係到家族的傳承和發展的大事。古時如此鄭重的儀式,必須在家廟進行。【冠義】解釋說:『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著以祖先的名義行禮的含義,也就是【禮記•文王世子】所說的『冠、取妻必告(告廟)』的意思。日期確定後,作爲冠禮的主人(將冠者的父親),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前來觀禮。這一儀節稱爲『戒賓』,戒是告知、通報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過占筮的方法,從所通報的僚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加冠的正賓,這一儀節稱爲『筮賓』。冠禮之日,正賓必須到場,否則不能成禮,所以,人選一經確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賓家中作特別邀請。除此之外,還要特邀一位『贊者』,即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通過占筮來確定冠日以及正賓的人選,都是鄭重其事的表現,所以【冠義】說:『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爲國本也。』

  •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冠加於將冠者之首。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爲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爲緇布冠,這是最初的冠。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爲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輩創業的艱辛。周代貴族生活中已經不戴緇布冠,所以冠禮之後就擱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最後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所以【冠義】說:『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加冠之前,三種冠分放在三個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著,從西階的第二個台階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嫡長子的同母弟和異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爲主階,也叫阼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爲賓階。【儀禮•士冠禮】說:『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著』是彰顯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贊者爲冠者梳頭,再用帛將頭髮包好,做好一切準備。爲了表示潔淨,正賓都要先到西階下洗手,然後上堂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親手將冠者頭上包發的帛扶正,然後起身,從西階走下一級台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儀,然後致祝辭說:『月份和時日都很吉祥,現在開始爲你加冠。拋棄你的童稚之心,慎養你的成人之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祝畢,親手爲他戴上緇布冠。接著由助手爲冠者系好冠纓。冠者進房,脫去采衣,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來賓展示。

  二加、三加之禮的儀節與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時,正賓要從西階走下兩級台階;第三次加冠時要走下三級台階,因爲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辭略有變化,但意思相同,無非是勉勵加冠者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樹立進德修業之志。這是前輩對冠者的衷心祝願,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內容。祝辭之後,冠者都要應答。每次加冠之後,冠者都要進房換上相應的服裝,然後出房,向來賓展示。

  不難發現,冠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內中有很深的含義。【冠義】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是因爲人懂得禮儀,而禮儀是以容貌端正、神色莊敬、辭令恭順爲基礎的。要責以成人之禮,首先要從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開始,惟其如此,贊者、正賓才不厭其煩地爲之梳理頭髮、扶正帛巾,並且讓他展示體貌。【冠義】說『冠者,禮之始也』,正是這個意思。劉向在【說苑】中說,冠禮的意義在於『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話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謂深得其旨。

  三加之禮完成後,舉行醴冠者的儀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門之西,正賓向冠者敬醴酒,並致祝辭:『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請下拜受觶,祭獻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冠者按照規定的禮節飲酒,然後起身離席,爲冠禮圓滿完成而拜謝正賓,正賓答拜還禮。

  •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據【禮記•內則】記載,上古時代,子孩生下來三個月,由母親抱著去見父親,父親『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著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輕撓他的下巴,爲之取名。二十年之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則要在冠禮上由正賓再爲他取一個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爲了表示對父親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只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要以字相稱,以示尊敬,否則就是失禮。也就是說,『字』是成人交際時使用的,所以【冠義】說:『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賓爲冠者取字有嚴格的儀式。正賓從西階下堂,站在正對西序之處,面朝東。主人從東階下堂,站在正對東序之處,面朝東。冠者站在西階下的東側,面朝南。正賓爲冠者取表字,並致祝辭:『禮儀已經齊備,在此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無比美好,宜爲英俊的男士所有。適宜就有福佑,願你永遠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視情況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對男子的尊稱;中間的『字』,一般與名的字義有聯繫,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與丘對應,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稱仲尼。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民眾已經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華人區,以及韓國、日本等漢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風氣。

  •以成人之禮見尊者、長者

  冠禮完畢,冠者要拜見有關的尊長。先從西階下堂,折而東行,出廷院的東牆,面朝北,拜見在這裡等候的母親,並獻上干肉,以表敬意。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這一過程中,作爲兒子的冠者只對母親拜一次,而母親卻拜了兩次,這是上古時代婦人對成年男子的拜法,稱爲『俠拜』,這一禮節如今在我國已經失傳,但在韓國依然保留著。

  冠者又去見站在堂下的親戚。親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禮,冠者答拜還禮。然後出廟門、進寢門,去見姑姑和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冠者拜見母親、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從此以成人之禮相見,所以【冠義】說:『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爲禮也。』

  冠者回家脫去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執一隻雉,前往拜見國君。見面時,要將雉放在地上,不能親手交給國君,因爲親手授受是尊者與尊者之間的禮節。禮畢,再執雉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所謂『鄉先生』,是指退休還鄉的卿大夫。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所以【冠義】說:『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拜會尊長完畢,主人用醴酒酬謝正賓,用的是一獻之禮。所謂『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爲了表示對正賓的感謝,主人以五匹帛和兩張鹿皮相贈。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2 周代士冠禮的冠服和禮器

  【儀禮•士冠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緣(據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純繢,即此意也。)一說,朱紅色緣。梳雙丫髻,用帶系起。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據父親身份,用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爲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製玄衣,纁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

  鞋子,夏天穿葛制的。穿玄端服,配以黑鞋,青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鑲邊寬一寸;白色下衣配以白鞋,用大蛤灰塗注增白,緇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爵弁服,配以淺紅色鞋,黑色的鞋頭裝飾、下邊和鞋口鑲邊,鞋口的鑲邊寬一寸。 冬天穿皮製的鞋即可。不穿線縷細疏的布所制的鞋子。

  主人:筮日時,戴玄冠,身穿玄衣白裳的朝服,系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身著士玄端,玄或黃或雜裳,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擯者:玄端正賓:同主人。玄端服。贊者:玄端眾親戚:玄衣玄裳,緇帶。

  【儀禮•士冠禮】禮器:

  •筮日:蓍草、蓍筒、蒲蓆、卜具
  •加冠:篋、簞、蒲葦席、勺、觶、匙、篚、匴、甒等
  •醴醮:鼎、豆、籩、爵等

  3 【儀禮•士冠禮】儀程詳解

圖:【儀禮•士冠禮】分解示意圖

  ①筮日

  在禰廟(即父廟)占筮加冠的吉日。主人(將冠者之父或兄)頭戴玄冠(即周代之委貌冠),身穿朝服(玄衣白裳,鄭玄註:衣不言色者,衣與冠相同也。禮之通例,衣冠同色、裳韠同色、裳履同色),系黑色大帶,飾白色蔽膝,在廟門的東邊就位,面朝西方(鄭註:筮必朝服者,尊蓍龜之道)。主人的屬吏,有司著與主人相同的禮服,在廟門的西邊就位,面朝東方。以北爲上首。蓍草、蒲蓆和記爻、記卦所用的卜具,都陳放在廟門外的西塾中。約在門外的中部,即門檻外,門中所豎短木(闑)偏西的地方布設筮 席,筮席面朝西方。筮人手持蓍草,抽開裝著蓍草的蓍筒蓋,一手持蓋,一手持蓍筒下部,進前接受主人的吩咐。宰(宰,有司中的主政教者,周代,士雖無臣,以屬吏爲宰)在主人右方稍靠後的地方佐主人發布占筮之命。筮人應答後右轉彎回到筮席,就席坐下,面朝西方。卦者的位置在筮人的左邊。占筮完了,筮人將筮得的卦寫在版上,拿去給主人看。主人接過去看畢,還給筮人。筮人回至筮席,面向東方,與他的屬下共同占筮,占筮完畢,進前報告主人筮得吉卦。如果占筮結果不吉,就占筮以後的日期,其儀式與前相同。占筮結束,撤去筮席,宗人(【周禮•春官】謂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禮;家宗人,掌家祭祀之禮,皆由王朝設置。諸侯,大夫、士也有宗人,主持禮事,由家臣擔當)宣布筮日之事結束。

  ②戒賓

  日期確定後,主人提前三天至眾賓(賓,即主人的僚友,古代講究『有吉事則樂與賢者歡成之,有凶事則欲與賢者哀戚之』)家門告以『冠禮』日期,廣泛通知僚友,並請參加,他們辭謝一次便應許了(一辭而許爲禮辭,二辭而許叫作固辭,三辭不許叫做終辭)。用語過程是,主人致辭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某人有兒子名某某,將要爲他加緇布冠,希望先生能前往教導。)賓致答辭:『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某人不才,恐怕不能勝任此事,有辱先生,所以冒昧推辭)。主人說:『某猶願吾子之終教之也!』(某人仍然期望先生終能前去指教)。 賓回答說:『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従?』(先生再次吩咐,某人怎敢不遵從)。

  主人再拜(行兩次拜禮),賓答拜。主人回,賓拜送主人。

  ③筮賓

  主人再次通過占筮的方法,從所通報的僚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加冠的『正賓』。在將行加冠禮之前三日,舉行占筮正賓的儀式,與占筮日期的儀式相同。

  ④宿賓

  宿,意爲『恭請』。『戒』之賓爲眾僚友,此所『宿』之賓指主加冠之『正賓』,即所筮之賓。眾僚友可來可不來,故『戒』而不必『宿』。加冠之正賓必來,故既『戒』又復『宿』之。

  於是,主人再次前往邀請『正賓』。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迎出門左(大門外東方,門左即門東邊。凡禮,門東爲主人之位。主人親至正賓家宿賓,此時正賓爲主,主人爲客,故正賓在門東邊迎接主人),面朝西方兩拜主人,主人面朝東答拜正賓。然後主人(致辭)邀請正賓,正賓應許。用語爲,主人說:『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某人將爲某某加緇布冠,先生將光臨,冒昧前來恭請)。正賓回答說:『某敢不夙興?』(某人不敢不早起前往)。主人再拜,正賓答拜。主人退下,正賓拜送。邀請贊冠者一名,儀式與邀請正賓相同。因爲贊冠者『佐賓爲輕』,所以不需要『筮』,但需要『宿』。

  ⑤約期

  第二天,即行加冠禮前一天的傍晚,舉行約定行冠禮時辰的儀式,地點在廟門外。主人站立在門外東邊,兄弟(眾親戚)站在主人南邊稍靠後一些的地方,面朝西方,以北爲上首。有司都身穿朝服,站在廟門外西邊,面朝東方,以北爲上首。擯者(有司中佐主人行禮者,在主人稱擯,在客人稱介)請問加冠禮的時辰。宰告知說:『質明行事』(明晨正天明時舉行)。擯者轉告親戚和眾有司。宗人宣布約期的儀式結束。擯者到眾賓家通告行加冠禮的時辰。

  ⑥陳設

  清晨早起,在正對東屋翼的地方設置洗(【漢禮器制度】:洗之所用,士用鐵,大夫用銅,諸侯用白銀,天子用黃金也),洗與堂之間的距離與堂深相等。水設置在洗的東邊。禮服陳設在東房內西牆下,衣領朝東方,以北爲上首。先是爵弁服:纁色裳,絲質黑色上衣、黑色大帶、赤黃色蔽膝。其次是皮弁服:白色裳、黑色大帶、白色蔽膝。再次是玄端服:玄裳、黃裳、雜裳都可以,黑色大帶、赤黑色蔽膝。然後是加緇布冠所用的頍項、繫結在頍上的青色冠纓、六尺長整幅寬的黑色束髮巾、加皮弁所用的簪子、加爵弁所用的簪子、鑲著纁色邊飾的黑色絲質冠帶,以上物品同裝於一隻篋中(一種狹而長的箱子)。梳子放在簞(一種圓形竹器)中。蒲葦席兩張,放置(禮服、篋、簞的)南邊。在禮服的北邊,單獨設置一甒醴(甒,瓦制的盛酒器。醴,甜酒,有糟)。又有勺、觶、角制的小匙,盛在篚(盛物的竹器)中,還有脯醢(干肉和肉醬)分別盛於籩、豆中,以南爲上首。爵弁、皮弁、緇布冠,各盛在一個匴(竹器,冠箱)里,三名有司各持一隻冠箱,等候在西坫(堂角的土台,東西各一個)的南邊,面朝南,以東方爲上首,正賓登堂後則轉而面朝東方。

  ⑦著服位處

  主賓各就內外位之儀。主人身著玄端,赤黑色蔽膝,站立在東階下邊正對東序的地方,面朝西方。眾親戚全都身著袗玄(玄衣玄裳,上下同色,緇帶),站在洗的東邊,面朝西方,以北爲上首。擯者身穿玄端,背朝東塾站立。將冠者身穿采衣(未冠時的童子服,緇布深衣,其衣服之緣飾、大帶及束髮纚,皆用朱錦,【玉藻】曰:『童子之節也,緇布衣,錦緣,錦紳,並紐,錦束髮,皆朱錦也』),紒(頭梳髮髻),站在房中,面朝南方。正賓身穿與主人相同的禮服,贊者身著玄端相隨,站立在大門外邊。

  ⑧迎賓

  擯者出門請賓入內,並回來通報主人。主人出至大門東邊(即主人位)迎接,面朝西兩拜,正賓答拜。主人向贊者行揖禮,又與正賓相對一揖,然後先進入大門。每到轉彎的地方,主人必與賓相對一揖。(周制,左廟右寢,廟在寢東。故進大門必向東轉以至廟。進外門轉彎東行,到正對廟門時轉彎北行入廟門。每轉一個彎都相對而揖,叫做每曲揖)。至廟門前,主人揖請正賓進入廟門。如此相對三揖,到達堂前階下,相互謙讓三次(即,主人讓賓先登階。三讓然後主人先登階上堂)主人登階上堂,站立在東序南端,面朝西方。賓的位置在西序(南端),面朝東方。贊者在洗的西邊洗手後,登堂站立在房中,面朝西,以南邊爲上首。

  ⑨始加(初加、一加)

  第一次加。佐助主人的人在東序邊稍靠北的地方布設筵席,面朝西方。將冠者從房內出至堂上,面朝南方。贊者把纚、簪子、梳子等物奠(放置)在席的南端。正賓對將冠者一揖。將冠者即筵席坐下(正坐,漢族傳統儀節)。贊者也坐下,爲將冠者梳理頭髮,並設纚(梳理迄,以纚束髮)。正賓由西階下堂,主人也隨之由阼階下堂,賓辭謝,大意是說主人無事不必降。主人應答。正賓洗手完畢,與主人相對一揖,相互謙讓一番,然後上堂。主人也上堂,回到原位。正賓在筵席前坐下,爲將冠者正纚(整理束髮巾,正,使端正。前贊者已設纚,正賓是主持冠禮的人,這裡的正纚,是表示親其事的意思)。然後站起,由西階下一級台階,持冠的人升上一級台階,面向東把緇布冠交給正賓。正賓右手持冠的後端,左手持冠的前端,儀容舒揚地前行至席前,然後致祝辭,祝辭爲:『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選擇善月吉日,爲你戴上緇布冠,去掉你的童稚之心,慎修你成人的美德,屬你高壽吉祥,昊天降予大福)。然後,如先前一樣坐下,鄭重地爲將冠者加上緇布冠。然後起立,回到原來的位置。贊者爲冠者加頍項,系好冠纓,完畢。冠者站起,正賓對他作揖禮。冠者進入東房內,換上與緇布冠相配的玄端服、赤黑色蔽膝,然後再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鄭玄說,前次出東房爲待賓命,此此出爲觀眾觀容體。一加禮成,『既去緇布衣錦緣童子服,著此玄端成人之服,使眾觀知,故云觀眾以容體也』)

  ⑩再加(次加)

  第二次加。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坐下。贊者爲冠者除去緇布冠,梳理頭髮,插上束髮笄。正賓下堂洗手,然後爲他正纚,都與初加冠的儀式相同。正賓由西階下兩級台階,接過皮弁,右手持冠後端,左手持前端,進前致祝辭,祝辭爲:『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選擇吉月良辰,爲你再戴皮弁冠,端正你的容貌威儀,敬慎你內心的德性,願你長壽萬年,天永遠降你福祉)。然後坐下,爲冠者戴上皮弁,儀式與初加冠相同。正賓回到原位。贊者爲冠者結好皮弁冠的紐帶。冠者站起,正賓對他行揖禮。冠者進東房內,換上與皮弁相配的白色衣、白色裳、白色蔽膝,儀容端正,從房中出來,面朝南方站立。

  ⑾三加

  第三次加。正賓由西階下三級台階,接過爵弁爲冠者戴上。冠者入房換纁裳、赤黃色蔽膝,房。其他與加皮弁冠的儀式相同。祝辭爲:『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在這吉祥的年月,爲你完成加冠的成年禮,親戚都來祝賀,成就你的美德。願你長壽無疆,承受上天的賜福)。

  ⑿賓醴冠者

  加冠之禮有醮、醴兩種儀式。飲酒無酬酢叫作醮。醴法三加共一醴,醮法則三加三醮。撤去皮弁冠、緇布冠、梳子、筵席等物,進入房中。佐助主人的人在室門西邊堂上布設筵席,面朝南方。贊者在房中洗觶,獨自斟醴,小匙口朝下放在觶上,匙頭朝前。正賓對冠者行揖禮,冠者即席,在席西端,面朝南方。正賓在室門的東邊接觶在手,把小匙放在觶上,匙柄朝前,進至筵席前面,面朝北方。致辭說:『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醴酒味美醇厚,干肉肉醢芳香,拜受醴薦祭先祖,誠敬以定吉祥。託庇皇天福佑,永保美名不忘)。冠者在席西邊行拜禮,接觶在手,正賓面朝東答拜。贊者把干肉和肉醬進置於席前。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觶,右手祭干肉和肉醬(食前祭創造此食物者,凡祭食,皆表現此不忘其初之意義)。然後用角質的小匙祭醴三番,站起。在席的西頭坐下,嘗醴。把小匙插置觶中,起立。然後走下筵席,坐下,把觶放在地上,對正賓行拜禮感謝正賓爲自己完成冠禮,手持醴觶起立。正賓答拜。

   如果不用醴法,則可用酒行醮禮。在房和室門之間設置兩隻酒甒, 甒下設有酒禁,玄酒(水)放在西邊,上邊放置勺子,勺柄朝南。在洗的西邊設置筐篚,以北爲上首。初次加緇布冠,行醮禮用干肉和肉醬。正賓下堂從篚中取爵;主人也下堂,正賓辭讓,與前述儀式相同。正賓洗爵完畢,上堂斟酒。冠者拜接酒爵,正賓答拜,儀式與前相同。冠者即席坐下,左手持爵,右手祭干肉和肉醬,然後祭酒。冠者起立,在席西端坐下嘗酒。下筵席向正賓行拜禮,正賓答拜。冠者在籩豆的東邊放下酒爵,站立在筵席的西邊。撤去籩豆和酒爵,筵席和酒尊不撤。二加皮弁,儀式與初次加冠相同。第二次行醮禮,要對酒加以整理、添益。其他儀式與前述相同。加爵弁的儀式也與前相同。三行醮禮,有干肉、折節盛於俎的牲體,品嘗它,其他儀式也與前邊相同。冠者面向北取干肉拜見母親。如果殺牲的話,則用一隻小豬。把它放入鑊中烹熟,然後合左右牲體把它盛於鼎中。把肺割離開也放在鼎中。鼎上設置橫槓和鼎 蓋。初次行醮禮,儀式與前述相同。第二次行醮禮,用兩隻豆,盛醃菜和蝸牛肉醬;兩隻籩,盛栗脯。三行醮禮,整理、添酒與第二次相同,有牲體,嘗牲,都與前述儀式相同。並嘗肺。行醮禮完畢,冠者取出籩中的干肉下堂等儀式,也都與前述相同。

   醮禮的致辭說:『旨酒既清,嘉薦亶時。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美酒清洌,芳香的脯醢進獻及時。初加緇布冠,親戚都來贊禮。極盡孝友之道,定可永久安保)。第二次行醮禮致辭說:『旨酒既湑,嘉薦伊脯。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美酒清潔,脯醢芳香,再加皮弁冠,禮儀井然有秩序。執此美酒來祭祝,恭承昊天降大福)。第三次行醮禮致辭說:『旨酒令芳,籩豆有楚。咸加爾服,肴升折俎。承天之慶,受福無疆』(美酒甘醇芬芳,籩豆陳列馨香,爲你完成成年禮,佳餚具陳有折俎。恭承昊天之慶,秉受無疆福祿)。

  ⒀命字

  正賓爲冠者命字。正賓下堂,在與西序相對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主人下堂,回至原來上台階前的位置。冠者站立在西階東邊,面朝南方。正賓爲冠者命字,冠者應答。命字致辭說:『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禮儀已行齊備,在這善月吉日,宣告你的表字。表字十分美好,正與俊士相配。取字以適宜爲大,稟受永遠保有它,稱呼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唯其適當爲美稱(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稱)。

  ⒁見母

  冠者以成人之禮拜見母親。冠者把觶放在籩豆東邊地上,走下筵席,面朝北坐下取干肉。然後從西階下堂,行至東牆闈門外,面朝北拜見母親。母親拜受干肉,冠者拜送,母親再次拜冠者。(男女間行禮,婦人拜兩次,男子拜一次,稱作俠拜。子已成人,故母對子亦俠拜)。

  ⒂拜尊長

  正賓退出,主人送出廟門外,請以醴禮酬正賓。正賓辭讓一次後應許,就次(至更衣處等候。衣服或與常服不同,更衣之時須入於次,故云更衣處)。冠者拜見眾親戚,親戚向冠者兩拜,冠者答拜。然後拜見贊者。冠者面朝西行拜禮,儀式與拜見親戚相同。又進寢門拜見姑母、姐姐,儀式與拜見母親時相同。

  然後更換禮服,戴玄冠,穿玄端服,飾赤黑色蔽膝。進獻禮物,朝見國君。接著攜禮物晉見鄉大夫、鄉先生。

  ⒃醴賓

  主人以壹獻之禮宴請正賓。『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一獻之禮有比較複雜的儀節,具體方法請參看【華夏宴飲禮復興方案】有關部分。眾賓也都參加宴飲。贊冠人擔任正賓介。主人以一束錦、兩張鹿皮酬謝正賓。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 如果將冠者是孤兒,則由他的伯父叔父或堂兄代爲通知和召請賓客。加冠那天,將冠者束髮髻迎賓。拜、揖、讓,站立在東序南端,都與冠者父親所行的儀式相同。在阼階上行禮。凡行拜禮,都在阼階上,面朝北方。正賓也同樣在西階上答拜。如果是殺牲,則抬鼎陳放在廟門外邊,正對著東塾,面朝北。如果冠者是庶子,則在房外加冠,面朝南方,然後行醮禮。如果冠者母親因故不在家,則使人在西階下代母親接受冠者所獻上的干肉。


  (二)宋代士庶冠禮

  1 宋代士庶冠禮概況

  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爲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2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和禮器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1、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雙紒,即雙丫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兒童髮式,一般繪作左右兩個髮髻,但也有認爲是將髮髻做成兩個環,髮髻用朱紅色錦絛扎系,這叫『紒』。兒童髮式還有『鵓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餘剃去,前發下垂至額,兩側頭髮編成辮,下垂。宋代還有童子剃髮只留錢大,偏於左側,叫『偏頂』;還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穿四衩衫,顯然這是便於活動,與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該用緇布爲衣,而飾以錦緣,錦一般用朱紅。一說,童子衣不加腰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帶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

  3、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帽子爲紗帽,或縐紗帽。宋史-輿服志說:士大夫嘗好帽以烏紗,衫以皂羅,角帶,系鞋,皂衫大概爲直裰一類。明代用襴衫。襴衫唐代出現,以當時衣率通裁,由於古代布幅較窄,故而衣前後正中皆有縫合線,唯這類衣服於下擺處加一幅布作緣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裝飾,像是用一條布攔斷,故而稱爲襴。襴衫多圓領。宋史上說,襴衫用白細布,腰間有襞積。明代則所謂帽子的,用巾。也有說明代用對襟衫的(類似背子的,合領或直領),但沒有圖畫爲佐證,待考。鞋,說到系,可能是與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襴衫(父無官者),納靴。幞頭又名折上巾,有漆、紗二種,宋明公服同之,較有稜角,展腳各長一尺二寸。公服用貯紗或紗羅絹,袖長回肘,袖寬三尺(約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擺,連在後片上,然後在後邊左右有繫繩輔助固定。宋代公服下擺處也有襴。

  主人:深衣

  正賓、贊者:各其盛服

  3 【朱子家禮•冠禮】儀程詳解

圖:朱子家禮•冠禮示意圖

  ①前期三日主人告於祠堂 古禮筮日,現在不能行了,但可以在正月內擇一日。主人是冠者的祖父,自爲繼高祖的宗子,若不是宗子,則必須由繼高祖的宗子主之。如果宗子已不在,則命其次宗子主之。若冠者的父親自主之,告禮、見祠堂、章祝版,與前同,但云:『某之子某,若某之某親之子某,年漸長成,將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謹以……』後同。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則自爲主人,祝版前同,但云:『某將以某月某日加冠於首,謹以……』後同)

  ②戒賓 古禮筮賓,現在不能行了,但可以擇朋友中的賢而有禮者一人爲正賓。當天(前期三天),主人著深衣到正賓家,出見如日常儀節,飲茶畢,主人起,說:『某有子某,若某之某親有子某,將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宋代冠禮禮辭與周禮士冠禮禮辭意思大致相同,見前文注釋,下同)。正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以病吾子。敢辭』。主人曰:『願吾子之終教之也。』 正賓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如果主人家離正賓家很遠,則書寫初請之辭爲書信,遣子弟送達。正賓辭,使者再請,正賓乃許,正賓回覆書信曰:『吾子有命,某敢不從。』 如果是宗子自行冠禮,則戒辭爲『某將加冠於首』,後同。

  ③前一日宿賓 行禮前一日再次恭請正賓。遣子弟以書致辭說:『來日某將加冠於子某,若某親某子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某上某人。』正賓答書曰:『某敢不夙興,某上某人。』 如果是宗子自冠,也相應修改致辭。

  ④陳設 設盥洗、帨巾於廳,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圍成房於廳東北。如果廳無兩階,則畫出階形。

  ⑤厥明夙興陳冠服 主人有官者公服、帶、靴、笏,無官者襴衫、帶、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帶、履、櫛、掠,都用桌子陳設於東房中東部,以北爲上首。酒注、盞盤亦以桌子陳於冠服北面。襆頭、帽子、冠並巾,各以一盤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陳於西階下。一位執事守在旁邊,如果冠者是長子,則布席於阼階上之東稍偏北的地方,西向;眾子則階上之西,南向。宗子自冠則如長子之席,阼階上之東稍偏南的地方)

  ⑥主人以下序立 主人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人在阼階下,稍偏東的地方,面向西。子弟親戚童僕在其後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爲上。從子弟親戚習禮者中選一人爲儐,站在大門外,面向西。將冠者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ì,衣衩)衫、勒帛、采履,在東房中,面向南。

  ⑦賓至,主人迎入升堂。 正賓自己選擇其子弟親戚習禮者爲贊者。正賓、贊者都盛服至大門外,面向東。贊者在正賓右側,稍退後一點的地方。儐者入,通報主人,主人出門,面向西,向正賓行再拜之禮。賓答拜主人。主人向贊者行揖禮,贊者報揖主人。然後主賓一揖入門。正賓、贊者跟隨主人入門,揖讓到階下,又揖讓一次,登階。主人由阼階,先登階,在阼階上偏東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賓由西階後登階,在西階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東。贊者先盥洗、拭手,由西階登階,立於房中,面向西。擯者在東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將冠者出房,面向南。

  ⑧賓揖將冠者,就席,爲加冠巾。冠者適房,服深衣納履出。 正賓向將冠者行揖禮。將冠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向席。贊者取櫛掠,置於席左,興,立於將冠者之左。正賓揖將冠者,即席跪。贊者即席,如正賓向跪,進爲之櫛,合紒,施掠。賓下階,主人也下階,賓盥洗,主人揖賓,登階復位。執事者以冠巾盤進,賓下一級台階,接過冠笄,執之,正容,到將冠者前,向將冠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然後跪,爲冠者戴上冠。贊者以巾跪進,賓接過,加之,興,復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四(衣旁加癸)衫,換上深衣,加大帶,納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

  ⑨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 賓揖冠者。冠者即席,跪。執事者以帽子盤進,賓下兩台階接過,執帽到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謹爾威儀,淑順爾德,眉壽永年,享受胡福。』跪下,加之,興,復位,揖冠者。冠者到東房中,脫去深衣,換上皂衫革帶,系鞋,出房站立。 ⑩三加襆頭,公服革帶,納靴執笏。若襴衫,納靴。 禮儀如再加,惟執事者以襆頭盤進,賓降三級台階接受,祝辭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贊者爲冠者取下帽,賓加襆頭。執事者接過帽,撤櫛,入於房。

  ⑾乃醮 擯者在堂中間偏西處設醮席,面向南。贊者酌酒於東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左。賓揖冠者,冠者就席右,面向南。正賓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冠者向正賓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盞。賓復位,面向東答拜。冠者在,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飲酒,興,把盞遞給贊者,面向南,再拜。賓向東,答拜。冠者拜贊者。贊者在賓左稍後處,面向東答拜。
  ⑿賓字冠者 賓從西階下階,面向東。主人從阼階下階,面向西。冠者從西階下階,立偏東處,面向南。賓字冠者,致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或仲叔季)。冠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也可以另外作祝辭。

  ⒀出就次 賓請求告退。主人邀請禮賓,賓答應,至更衣處等候。

  ⒁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 主人立於祠堂香桌之前,告辭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今日冠畢,敢見。』 冠者進立於兩階間,再拜。

  ⒂冠者見於尊長 冠者的父母在堂中面向南而坐,諸叔父兄在東序,諸叔父面向南,諸兄面向西,諸婦女在西序,諸叔母姑面向南,諸姊嫂面向東。冠者面向北向父母行拜禮,父母受禮,扶起。同居如有尊者,則父母帶冠者到其房室拜之,尊長受禮,扶起冠者。回到東西序,向每列親友再拜,親友皆答拜。

  ⒃乃禮賓 主人以酒饌禮賓及贊者。以幣(帛)酬謝,拜謝。幣多少隨宜,賓和贊者有所差別。

  ⒄冠者遂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 冠者出,拜見鄉先生和父親的執友,行拜禮。先生、執友皆答拜。若對冠者有教誨之辭,冠者則以答正賓之辭同樣應對(『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然後再行拜禮,先生、執友不再答拜。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五 『去王幼志,思弘袞職』——天子至品官冠禮儀程簡介

  除了士庶階層,從天子到品官,也有各自的冠禮制度。簡介如下:

  (一)天子冠禮

  【明集禮•嘉禮七】:按禮,冠者,成人之道也,故帝王重之。自天子至庶人皆有冠禮。周文王十二而冠,成王十五而冠,此天子之冠禮也。秦滅禮學,冠禮無聞。其見於儀禮者,止於士冠而已。後世因士禮推而上之,以達於天子。漢改皇帝冠爲加元服,皆於祖廟而成禮焉。永元三年,和帝加元服至廟成禮,還宮以朝服宴享。永建四年,順帝加元服皆於髙廟,以禮謁見世祖廟。魏以後始冠於正殿。東晉諸帝加元服則百僚陪位,加袞冕畢,太保率群臣奉觴上壽,先以幣吿宗廟事訖,又廟見……唐皇帝加元服,先遣官吿圓丘方丘宗廟。擇日加元服冠訖,謁見太后,次卜日謁太廟。見廟之明日,皇帝會群臣。群臣上禮。宋政和御製冠禮,自皇太子以下,而無天子加元服之儀。元因本俗,禮廢不行。今擬國朝皇帝加元服,既筮日,遣官奏告天地宗廟,次擇日加兗冕於奉天殿。冠訖,謁太后。次卜日親謁宗廟,明日百僚稱賀皇帝,會群臣。

  天子的冠禮年齡,【通典】說:『傳天子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必冠矣。』 明顯較早。究其原因,天子未成年而既位,如果遲遲不加冠以示成人,那麼,『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孔子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這就是『人君早冠之義』。

  『古之士禮,服必三加彌尊,所以喻其志。至於天子諸侯加數無文者,將以踐阼臨人,尊極德成,不復與士以加喻勉爲義。』(【通典】)。冠禮往往數加,以象徵德性增長、加之彌尊,而天子冠禮,初期也是數加,如周制,天子四加。但從魏晉開始,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禮無逾理』,所以,改爲一加。象徵天子貴爲昊天上帝之子,有極高的德性,一加喻之即可。

  按禮,『冠必於廟』。【五禮精義】說,天子冠於始祖之廟。漢和帝以正月甲子至廟行冠禮。魏天子加元服則一加於正殿。自魏以後,加元服皆不就廟,擇日謁廟而已。

  天子冠禮時奏樂,漢和帝加元服,撞太簇之鐘。東晉天子冠,設金石之樂。唐天子加元服將出,撞黃鐘之宮,奏太和之樂。太師入門,奏舒和之樂。皇帝受觶,奏休和之樂。禮畢,撞蕤賓之鐘,奏太和之樂。

  周成王十三即位,周公攝政。成王十五時,周公冠之而『朝於祖』,『以見諸侯』,周公命祝雍作頌辭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思弘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自漢昭帝起,天子冠禮開始另撰不同於臣下的專門冠辭,昭帝冠辭爲:『陛下摛顯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祿,欽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靈,始加昭明之元服,推遠沖孺之幼志,蘊積文武之就德,肅勤高祖之清廟,六合之內,靡不蒙德,永永與天無極。』 東晉皇帝冠辭爲:『令日吉辰,始加元服。皇帝穆穆,思弘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遵祖考,永永無極。眉壽惟祺,介茲景福。』 唐大師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壽考維祺,以介景福。』

  明代天子冠禮的主要儀程:

  前期,太史院奉制筮日。工部制冕服。翰林院撰祝文祝辭。禮部備儀注。中書省承制命某官攝太師,某官攝太尉。既筮日,遣某官奏吿天地宗廟訖,告示文武百官於皇城,守宿至日,侵晨具朝服。行禮前一日,內使監令陳御冠席於奉天殿正中,設冕服案於御冠席之南,香案又于冕服案南……擊鼓初嚴,催班舍人催文武百官具朝服。擊鼓次嚴,引班引文武官各依品從齊班於午門外,以北爲上,東西相向。通班贊禮知班典儀內贊宿衛鎮撫鳴鞭。殿內將軍殿外將軍俱入就位。引班引殿前班指揮光祿卿各依品從序立於起居位,東西相向。諸侍衛官俱具服,其器服及尚寶卿侍從官入詣謹身殿?迎。擊鼓三嚴,引班引文武官以序入就起居位,引使客立於文班之後。侍儀版奏外辦,御用監令奏請皇帝服空頂幘雙童髻雙玉導絳紗袍御輿以出。侍衛導從警蹕如常儀。皇帝將出,仗動,和聲郎作樂。太常博士引太常導至奉天殿即御位(樂止)。捲簾,鳴鞭,雞唱報時訖,拱衛司官由殿西門出降西階,引班引入起居位。通班唱各恭事。殿前班侍從班及諸執事各就本位。引禮引太師太尉先入就拜位。引班引文武官俱入就丹墀拜位。知班唱班齊。典儀唱拜。贊禮唱鞠躬(樂作)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太師太尉及文武官皆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樂止)。引禮引太師先詣盥洗位西向立。引禮唱搢笏盥手。太師搢笏盥手。引禮唱帨手。司巾以巾進。太師帨手訖。引禮唱出笏。太師出笏。引禮引太師由西陛升。引禮退就本位。太師至殿西門,內贊接引至御席西,東向立。引禮復引太尉詣盥洗位西向立。引禮讚搢笏,盥手。太尉搢笏,盥手。引禮讚帨手。司巾者以巾進。太尉帨手。引禮讚出笏。太尉出笏。引禮引太尉由西陛升。引禮退復位。太尉至殿西門。內贊接引入。立於太師之南。侍儀跪奏:『請加元服。』退,復位。太尉進就皇帝席前少右,跪,搢笏,脫空頂幘以授內使。內使跪受幘,興,置於櫛箱,櫛畢,設纚,出笏,興退立於西。太師進至御前,北向立。內使監令就案,取冕立於太師之左。太師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壽考維祺,以介景福。』內使監令奉冕,跪,授太師。太師搢笏,跪受冕,加冠,加簪纓訖,出笏,興,退立於西。內使監令徹櫛、纚、箱。御用監令跪,奏請皇帝著袞服。皇帝興,著袞服訖。侍儀跪奏請就御坐。內贊贊進醴(樂作)。太師進就御座前北面立。光祿卿奉酒進授太師。太師搢笏受酒至御前北面祝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承天之休,壽考不忘。』祝訖跪授內使。內使跪受酒,捧進皇帝。皇帝受酒,祭少許,啐酒訖,以虛盞授內使(樂止)。內使受盞,降授太師。太師受盞,興,以授光祿卿。光祿卿受盞,退。太師出笏,退復位。內贊引太師太尉出殿西門(樂作),降自西階。引禮接引就丹墀拜位,立定(樂止)。引禮退復位。典儀唱拜。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樂止)。太師太尉及文武官皆鞠躬(樂作)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贊禮唱搢笏鞠躬三舞蹈跪(三拱手加額)山呼山呼再山呼。太師太尉文武百官皆鞠躬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再山呼,出笏,就拜興平身。典儀唱鞠躬(樂作)。贊禮唱拜興拜興拜興拜興平身(樂止)。典儀唱禮畢。侍儀奏禮畢。皇帝興(樂作)。警蹕侍從導引入宮(樂止)。引禮引太師太尉及文武百官以次出。其後,皇帝見太后,謁廟,會群臣。

  (二)皇太子冠禮

  孔子曰:『世子冠於阼,以著代也。』 天子之元子猶士,其禮不變,因爲『天下無生而貴者也』。唐代開元禮,皇太子冠禮的主要儀程爲:『皇太子臨軒以命賓贊。黃門侍郎執節授賓。賓拜受節。中書侍郎取制書授賓。賓拜受制,詣東宮。宗正卿入見皇太子而後迎賓。賓詣殿稱制行禮。』宋代,皇太子冠禮,『天子御文徳殿,太子即席三加,禮畢醴而字之。左輔復宣敕以戒。』 明代皇太子加元服,沿用周文王成王冠禮之年,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天子自爲主,設御座於殿庭,設冠席於殿之東壁。擇三公太常爲賓贊,三加冠,一祝醴。祝辭、醮辭、字辭悉仿周制。』

  (三)親王冠禮

  漢代,冠諸侯,由天子遣使行事。魏氏冠諸王用三加禮。唐制,親王冠於廳事,主人行禮,天子不自爲主,三加三醮並同於士。宋皇子楷冠於文徳殿,天子自爲主,不命有司,陳設儀如皇太子,但皇太子冠席西向而皇子席南向,皇太子醮於客位而皇子醮於冠席。其加冠醴醮皆依士禮而爲之。明代親王冠禮,天子自爲主,其陳設儀節同皇太子。

  (四)品官冠禮

  周代有大夫,後世有品官。因爲大夫『五十而後爵』,所以周代大夫無冠禮。自唐至宋,品官冠禮都是『仿士禮而增益之』。至於冠制,一品至五品三加,皆用冕。六品而下是三加,用爵弁。明代,始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22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 『飾以威儀、淑謹爾德』——笄禮冠服及儀程詳解

  (一)笄禮的概況

  男有冠禮,女有笄禮。笄禮的年齡比冠禮小,【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這裡,有三個關鍵的時間點:

  十五歲:古時,女子以十五歲爲成人。十五歲以後,就可以許嫁、行笄禮了。許嫁:許嫁之後,必行笄禮。這裡說的許嫁,是指完成了昏禮六禮中的『納徵』禮。許嫁後所行笄禮,稱『許嫁笄』。二十歲:如果已經成人的女孩子遲遲未許嫁,那麼到了二十歲也必須行笄禮。【禮記·內則】鄭註:『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也就是說,一個女孩子到了十五歲,就隨時可以許嫁,也隨時可以行笄禮了。如果許嫁時已經行過笄禮,則無需再行。如果還沒有行過,則必須行笄禮才能夠被夫婿家以『親迎』之禮接走。未行笄禮的姑娘,不能嫁人。如果一個姑娘長期待字閨中(其實也就說明了她還未行笄禮,還在等待『命字』),那麼最遲到了二十歲,不論有沒有許嫁,都要行笄禮以正式確認其成年。也就是說,一個女孩子就算嫁不出去,也不能一輩子處於總角、無字的『未成年』狀態,必須以笄禮這種成年儀式加以確認。

  笄禮的儀節,文獻缺少記載。成書於唐代的【通典】上只有寥寥數語:『周制,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許嫁,已受納徵禮也。笄女禮猶冠男也,使主婦、女賓執其禮。祖廟未毀,教於公宮三月;祖廟已毀,則教於宗室。祖廟,女高祖爲君者之廟,以有緦麻之親,就尊者之宮教之也。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宗室,大宗子之家。公羊傳:「婦人許嫁,笄而字之,死則以成人之喪埋之。」謂不爲殤也。』『許嫁笄,當使主婦對女賓執其禮,其儀如冠男也。又許嫁者用醴禮之,不許嫁者,當用酒醮之,敬其早得禮。』『燕則鬈首。既笄之後去之也,猶若女鬈也』。

  到了宋代,一些學者爲了推行儒家文化,構擬設計了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記載了專門的儀式,朱子的【家禮】與其大體相同。

  男子的冠禮中,除了士庶,還有天子、皇太子、皇子、親王、品官等階層的冠禮。在古代的統治結構下,女子缺乏獨立的社會地位,也不從政,雖有命婦,但命婦的封號從夫之官爵,其時女子已嫁,笄禮無從談起。所以,唯有公主有獨特的笄禮。公主的笄禮,文獻語焉不詳,唯【宋史】載有專儀,明代笄禮不見記載。


  (二)【朱子家禮·笄禮】冠服及儀程

  女子許嫁,即可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

  笄禮冠服,用冠笄、褙子。將笄者初服,雙紒、衫子。

  【儀程】

  ①前期三日戒賓,一日宿賓。 擇親姻婦女之賢而有禮者爲正賓。以箋紙書寫請辭,行禮前三日,派人送達。辭如冠禮(某有子某,若某之某親有子某,將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行禮前一日再次恭請正賓。遣人以書致辭。(來日某將加冠於子某,若某親某子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某上某人。)正賓答書。(某敢不夙興,某上某人。) 但這裡,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親或某封。婦人自稱,於己之尊長,則曰兒,卑幼則以屬於夫。尊長則曰新婦,卑幼則曰老婦,非親戚而往來者各以其黨爲稱。

  ②陳設 設盥洗、帨巾於廳,如祠堂的布置。以帟幕(帷幄)圍成房於廳東北。如果廳無兩階,則畫出階形。

  ③厥明陳服 如冠禮但用背子冠笄。背子、履、櫛、掠,都用桌子陳設於東房中東部,以北爲上首。酒注、盞盤亦以桌子陳於冠服北面。冠笄以一盤盛之,用帕蒙上,以桌子陳於西階下。一位執事守在旁邊,布席於阼階上之西,面向南。

  ④序立 主婦及以下,著盛服就位。主婦在阼階下,稍偏東的地方,面向西。子弟親戚童僕在其後面,排成行,面向西,以北爲上。從子弟親戚習禮者中選一人爲儐,站在大門外,面向西。將笄者雙紒衫子,在東房中,面向南。

  ⑤賓至,主婦迎入升堂。 如冠禮但不用贊者,主婦升自阼階。正賓盛服至大門外,面向東。儐者入,通報主婦,主婦出門,面向西,向正賓行再拜之禮。然後主賓一揖入門。揖讓到階下,又揖讓一次,登階。主婦由阼階,先登階,在阼階上偏東的地方站立,面向西。正賓由西階後登階,在西階上偏西的地方站立,面向東。擯者在東序布筵席,稍偏北,面向西。將笄者出房,面向南。

  ⑥賓爲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 略如冠禮,但祝用始加之辭,不能則省。正賓向將笄者行揖禮。將笄者出房立於席右,面向席。正賓揖將笄者,即席跪。合紒,施掠。賓下階,主婦也下階,賓盥洗,主婦揖賓,登階復位。執事者以冠笄盤進,賓下一級台階,接過冠笄,執之,正容,到將笄者前,向將笄者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以介畢福。』然後跪,加之,興,復位,揖笄者。笄者到東房中,脫去衫子,換上褙子,出房,正容,南向。

  ⑦乃醮 擯者在堂中間偏西處設醮席,面向南。賓揖笄者,笄者就席右,面向南。正賓取酒到席前面向北念祝辭曰:『旨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笄者向正賓再拜,直身,面向南,接酒盞。賓復位,面向東答拜。笄者跪祭酒,直身,就席末,跪,飲酒,興。面向南,再拜。賓向東,答拜。

  ⑧乃字 賓從西階下階,面向東。主婦從阼階下階,面向西。笄者從西階下階,立偏東處,面向南。賓字笄者,致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女士攸宜,宜之於嘏,永受保之,曰伯某女。』(或仲叔季)。笄者對曰:『某雖不敏,敢不夙夜祗來。』賓也可以另外作祝辭。

  ⑨乃禮賓 主婦以酒饌禮賓。以幣(帛)酬謝,拜謝。幣多少隨宜。

圖:【朱子家禮·笄禮】示意圖

  (三)宋代公主笄禮簡介

  據【宋史】記載(志第六十八禮十八 嘉禮六),宋代公主的笄禮爲三加(冠笄、冠朵、九翬四鳳冠)、三醴,服裙背、大袖長裙、褕翟之衣。帝后親臨笄禮,公主笄後受皇帝訓辭。

  公主笄禮。年十五,雖未議下嫁,亦笄。笄之日,設香案於殿庭;設冠席於東房外,坐東向西;設醴席於西階上,坐西向東;設席位於冠席南,西向。其裙背、大袖長裙、褕翟之衣,各設於椸,陳下庭;冠笄、冠朵、九翬四鳳冠,各置於盤,蒙以帕。首飾隨之,陳於服椸之南,執事者三人掌之。櫛總置於東房。內執事宮嬪盛服旁立,俟樂作,奏請皇帝升御坐,樂止。

  提舉官奏曰:『公主行笄禮。』樂作,贊者引公主入東房。次行尊者爲之總髻畢,出,即席西向坐。次引掌冠者東房,西向立,執事奉冠笄以進,掌冠者進前一步受之,進公主席前,北向立,樂止,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綿鴻,以介景福。』祝畢,樂作,東向冠之,冠畢,席南北向立;贊冠者爲之正冠,施首飾畢,揖公主適房,樂止。執事者奉裙背入,服畢,樂作,公主就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贊冠者執酒器,執事者酌酒,授於掌冠者執酒,北向立,樂止,祝曰:『酒醴和旨,籩豆靜嘉。受爾元服,兄弟具來。與國同休,降福孔皆。』祝畢,樂作,進酒,公主飲畢,贊冠者受酒器,執事者奉饌,食訖,徹饌。

  復引公主至冠席坐,樂止。贊冠者至席前,贊冠者脫冠置於盤,執事者徹去,樂作。執事者奉冠以進,掌冠者進前二步受之,進公主席前,北向立,樂止,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飾以威儀,淑謹爾德。眉壽永年,享受遐福。』祝畢,樂作,東向冠之,冠畢,席南北向立。贊冠者爲之正冠,施首飾畢,揖公主適房,樂止。執事奉大袖長裙入,服畢,樂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贊冠者執酒器,執事者酌酒,授於掌冠者執酒,北向立,樂止,祝曰:『賓贊既戒,肴核惟旅。申加爾服,禮儀有序。允觀爾成,永天之祜。』祝畢,樂作,進酒,公主飲畢,贊冠者受酒器,執事者奉饌食訖,徹饌。

  復引公主至冠席坐,樂作。贊冠者至席前,贊冠者脫冠置於盤,執事者徹去,樂作。執事奉九翬四鳳冠以進,掌冠者進前三步受之,進公主席前,向北而立,樂止,祝曰:『以歲之吉,以月之令,三加爾服,保茲永命。以終厥德,受天之慶。』祝畢,樂作,東向冠之,冠畢,席南北向立。贊冠者爲之正冠、施首飾畢,揖公主適房,樂止。執事者奉褕翟之衣入,服畢,樂作,公主至醴席,掌冠者揖公主坐。贊冠者執酒器,執事者酌酒,授於掌冠者執酒,北向立,樂止,祝曰:『旨酒嘉薦,有飶其香。咸加爾服,眉壽無疆。永承天休,俾熾而昌。』祝畢,樂作,進酒,公主飲畢,贊冠者受酒器。執事者奉饌,食訖,徹饌。 復引公主至席位立,樂止,掌冠者詣前相對,致辭曰:『歲日具吉,威儀孔時。昭告厥字,令德攸宜。表爾淑美,永保受之。可字曰某。』辭訖,樂作,掌冠者退。引公主至君父之前,樂止,再拜起居,謝恩再拜。少俟,提舉進御坐前承旨訖,公主再拜。提舉乃宣訓辭曰:『事親以孝,接下以慈。和柔正順,恭儉謙儀。不溢不驕,毋詖毋欺。古訓是式,爾其守之。』宣訖,公主再拜,前奏曰:『兒雖不敏,敢不祗承!』歸位再拜,見後母之禮如之。

  禮畢,公主復坐,皇后稱賀,次妃嬪稱賀,次掌冠、贊冠者謝恩,次提舉眾內臣稱賀,其餘班次稱賀,並依常式。禮畢,樂作;駕興,樂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