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55|回覆: 0

[醫藥臨床] 熊繼柏談中醫治病優勢(下)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2-18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非常重視實踐經驗

中醫的經驗積累已經有幾千年了,中醫非常重視實踐經驗,中醫的理論源於實踐的總結,中醫治病既要理論指導,又要運用經驗。中醫治病與西醫治病有區別,西醫重視新進展,而中醫恰恰重視既往的經驗。中醫的書籍汗牛充棟,其中有極其豐富、全面、寶貴的臨證實踐經驗總結。我們要深入進去,要真正掌握古人的經驗,運用前人的經驗,並在實踐中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發展。

重要的治療法則

注重平衡 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補偏救弊。寒氣重,就治寒;火氣大,就治火;五臟中哪個髒有問題,便治這個髒;臟腑之間哪個太強了,哪個太弱了,就要把強的抑下去,把弱的扶起來,這就叫平衡。我們講的大道理就是陰陽要平衡,『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謹察陰陽』,嚴謹地審察陰陽,就是把握陰陽的偏差所在而進行調治。『以平爲期』,以達到陰陽平衡爲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人體平和,五臟平和,陰陽平和,氣血平和,營衛平和,精神平和,形體和精神相平和。人處於平和狀態,平和之人就能長壽。五臟偏頗之人,好比一台機器,或有螺絲生鏽,或有部件破損,或者動力不足,或者運轉不利,都應全面審察,把整個功能調整好,這就是中醫的治療觀。中醫的治療原則就是注重整體的平衡,這是個優勢。比如病人得了癌症,西醫用化療、放療之後,病人頭髮掉了,不想吃飯了,精神變差了,體質明顯下降了,還是只管去殺癌細胞,此時就應該把正氣扶起來。正氣扶起來了,邪氣才會下去。正氣一衰,邪氣就會重來,這正是【黃帝內經】所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中醫講究平調,這也是中醫的優勢所在。

治病求本 所謂治病求本,就是要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要推求疾病的本質,並針對疾病的原因、針對疾病的本質進行治療。

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總是通過症狀表現而顯示出來,中醫診斷疾病就是通過觀察外在的表現,進而推測其內在的變化。【靈樞·本藏】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視其外應』,是指觀察外在的症狀表現;『知其內藏』,是指測知內臟的變化;『知所病』,進而知道疾病的本質所在。這正是中醫診斷學『有諸內,必形諸外』及『從外以知內』的基本觀點。用現代通俗話講,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抓住了疾病的本質,才能準確有效地施治。比如眩暈病,辨治必有虛實之分。實證眩暈常見於兩種:一種眩暈表現爲頭暈目眩、頭脹、耳鳴、面色潮紅、心煩易怒、口苦、舌苔黃、脈弦數,其血壓往往偏高,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肝陽上亢。針對肝陽上亢,治當平肝潛陽,用天麻鉤藤飲之類。另一種眩暈則表現爲頭暈目眩、頭重、胸悶、噁心、嘔逆、舌苔滑或膩、脈滑,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痰飲阻滯。針對痰飲阻滯,治當祛痰化飲,用半夏白朮天麻湯之類。虛證眩暈常見的亦有兩種:一種眩暈表現爲頭暈目眩、疲乏、心悸、面色淡白、舌淡、脈細,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氣血虧虛。針對氣血虧虛,治當補益氣血,用八珍湯之類。另一種眩暈則表現爲頭暈目眩、精神萎靡、腰膝酸軟、耳鳴、舌紅苔薄、脈細,男子伴有腰痛而遺精,女子伴有腰痛而帶下,這種眩暈的病變本質是腎精不足。針對腎精不足,治當補腎益精,用左歸丸之類。中醫治眩暈如此,治各種疾病都是如此。抓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質,針對本質進行治療,這是中醫治病一條最基本的法則。

三因制宜 所謂三因制宜,是指中醫治病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因人制宜,要根據病人的年齡老少、性別男女、體質強弱、形體肥瘦、精神盛衰、生活習慣等不同的特點,選方用藥要區別對待,這就是因人制宜。

因地制宜,要根據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特點,考慮治療時的選方用藥。比如我國西北地區,地勢高,氣候較冷,多風多寒;我國東南地區,地勢低,氣候較熱,多濕多熱。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講過:『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中醫治病用藥也必然有所不同。比如治外感病證,在西北地區則多用辛溫之劑,在東南地區則多用辛涼之劑。這就是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要根據不同的時令、不同的氣候變化,考慮治療時的選方用藥。一年四季之中,氣候變化各異,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中醫認識溫熱病,就是按時令氣候的不同特點而命名。春天的溫病稱爲風溫、春溫;夏天的溫病稱爲暑溫、濕溫;秋天的溫病稱爲秋燥、伏暑;冬天的溫病稱爲冬溫。各個時令的溫病,其病因、病變均各有不同的特點,治療選方用藥也自然各不相同。【黃帝內經·六元正紀大論】早已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要根據不同時令的氣候特點選方用藥,這就是因時制宜。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