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45|回覆: 0

[中醫理論] 李士懋·論中醫之創新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7-3-7 08: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說:『撫思歷代名家,無不悟透經典的某一觀點,加以發揮,廣泛應用,而成為某一學派宗師或不朽之大家。此即王永炎院士所倡「發皇古義創新說」,這是發揚中醫學的正確途徑。』

•完全用西醫標準和指標來衡量中醫和闡釋中醫機理,對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幫助有限,對促進中醫發展的作用亦有限,中醫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標準。

•首先要對中醫再認識、再評價,擺脫科學一元論和唯西方科學的偏見,真正承認中醫這一獨特的科學體系,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蘊涵的諸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方能健康地繼承發揚。

中醫不僅要繼承,更要發揚。繼承是基礎,發揚是目的。跳出窠臼,不斷創新,岐黃之術才能生生不息。已故國醫大師李士懋教授曾說:『中醫不僅要傳承,更要發展。中醫的發展有兩種途徑:一是傳統的發展途徑,一是與現代科技手段結合的發展途徑。』

【重視中醫傳統創新】

從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創立『火熱論』、張從正創立『攻邪論』、朱丹溪創立『滋陰論』、李東垣創立『脾胃論』等新說,到明清時期溫病學家吳又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等創立溫病學說,再到清末中西醫匯通醫家王清任、張錫純等創立『血瘀論』『氣虛中風論』『氣血上菀中風論』『大氣下陷論』『凡脫皆脫在肝論』,中醫傳統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李士懋說:『撫思歷代名家,無不悟透經典的某一觀點,加以發揮,廣泛應用,而成為某一學派宗師或不朽之大家。這些大家無疑是我們的楷模,猶如歷史長河中閃爍着光芒的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此即王永炎院士所倡「發皇古義創新說」,這是發揚中醫學的正確途徑。』但是,目前中醫界有輕視中醫傳統創新的傾向,過分看重現代先進科技手段和檢測指標,不把讀經典做臨床提出的新認識、新見解、新思想看作為科研成果。李士懋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他振臂高呼要重視傳統創新。他說:『現在振興中醫,強調繼承發揚。有人認為繼承不能總在經典裏打轉轉。此言太小視中醫經典,並未體會到中醫經典的博大精深。一提到發揚,仿佛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固然,此為發揚中醫的一條路子,但中醫傳統不應被冷落、邊緣化。發揚中醫,應該還有條路子,就是依照中醫固有的體系去探索、研究,拿下一個個疾病堡壘。若真能把中醫經典及歷代的發展理解了,並看活了,依其思想、方法、觀點去探索,就可展現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生動畫卷。還原分析的現代研究方法,在人體生命科學這樣複雜學科面前,路子是越走越窄了,而整體的科研方法將開闢一條新路。我們高舉整體醫學大旗,拿出突出的療效,世人不僅信你,而且要學你,終有一天,整體醫學的大旗,將插上科學巔峯。』

李士懋重視傳統創新之路,他在反覆研讀經典和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對中醫辨證論治、仲景脈學、仲景傷寒各篇、仲景經典處方、李時珍脈學、四言舉要、溫病的本質和治療、葉天士溫熱論、薛生白濕熱論、汗法的應用、火郁證的診治等都提出了新的見解和認識,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在上述傳統創新的基礎上,他又進一步創新性地提出『溯本求源、平脈辨證』理論體系。他曾說:『我們在半個多世紀領悟經典、臨床磨礪、苦苦求索的基礎上,提出「溯本求源,平脈辨證」。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特色,我們更提出「平脈辨證」是辨證論治體系的精髓、靈魂。只有高舉「溯本求源、平脈辨證」這面大旗,才能使中醫的傳承發揚走上康莊大道。』

【踐行現代技術創新】

李士懋認為,現代科技是中醫藥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在不背離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快速發展中醫必須藉助現代科技的力量。因此,李士懋主張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手段發展中醫。現代中藥新劑型、中醫小針刀、中醫診療設備,都是對傳統煎服法、傳統針具、傳統診療手段的改進創新,可謂是老樹開新花,可有力地促進中醫的發展。

李士懋非常重視中醫藥科技手段的創新應用,他帶領科研團隊開發了升降調脂膠囊治療高脂血症,開發了升降感冒膠囊治療外感熱病、連蘇止嘔膠囊治療神經性嘔吐、腦栓通膠囊治療中風。他提倡以證為核心的現代研究方法,既符合中醫固有特點,又能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中醫,也為中西醫在理論層面的逐漸融合開啟了一條道路。正如他曾經所說:『與現代科學手段相結合的研究,應以證為核心,找好切入點。這種科研成果價值大小的標準,要看對中醫發展有多大裨益。我們立項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課題「汗法治療寒凝證的研究」,就是按這個思路進行設計的。』【素問·舉痛論】:『寒客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寒客脈絀急則痛,供血減少則引發心血管、泌尿、消化、呼吸等諸多病證。汗出寒散,則組織器官供血改善而愈。寒凝證搭建了中醫汗法與西醫諸病的橋樑,對研究中醫汗法機理和拓展中醫汗法應用提供了現代科學依據。

【提出遵循中醫規律的創新】

現在有的人將西醫理論與中醫理論簡單機械地結合和對號入座來指導中醫,比如一見血脂高就是中醫的痰濁,一見冠心病就是瘀血痹阻,一見炎症就是中醫的火熱等等;有的人簡單機械地提取中藥某些成分來代替中藥,比如用人參皂甙代替人參,用三七皂甙代替三七,用小檗鹼代替黃連等等。李士懋認為,這種創新違背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也看不到中醫特色,只會導致中醫後繼乏人乏術,只會導致中醫失去自我。他曾說:『若按西醫理論用中藥,必然重蹈廢醫存藥的覆轍。其實何止廢醫,連藥也廢了。所謂中藥,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若脫離了中醫理論指導,只能稱為天熱藥物,而不叫中藥。醫理與藥物都沒有,那不就把中醫消滅了嗎?以外部力量來消滅中醫,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由於學術的異化,從內部、從根上、從學術上,打着發展中醫的大旗,行消滅中醫之實。當前,雖說是中西醫結合,但畢竟是兩個醫學體系的兩種醫學,遠未融合,硬要削足適履,到頭來,恐履雖已適,而足已非足了。』

還有的人簡單機械地用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簡單機械地用西醫動物實驗指標來衡量中醫,比如長期以來中醫科研多數是制定一個方子治療西醫的某一病,用動物實驗和西醫檢測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該方子的療效並進行機理分析等等。他認為,完全用西醫標準和指標來衡量中醫和闡釋中醫機理,對提高中醫辨證論治水平幫助有限,對促進中醫發展的作用亦有限,中醫應該有自己的特色標準。他曾說:『百餘年來,尤其是近幾年來對中醫的爭論,都指出中醫的致命缺陷是缺乏客觀、量化的標準。這點,中醫確實不如西醫,也是中醫今後的努力方向之一,但中醫有着獨特的理論體系,也有着獨特的診斷標準、療效標準、最佳藥效標準,及吉凶順逆轉歸的標準。如【傷寒論】桂枝湯中就提出明確的外感病療效標準。曰「

李士懋·論中醫之創新

李士懋·論中醫之創新 微似有汗者益佳」,這就是以正汗作為療效、痊癒的標準。很多標準須我們去發掘整理,並結合、吸納現代醫學的有益檢測指標,形成現代中醫的特色標準。』

科學是多元化的,發展道路也應是多元化的,西醫學不是唯一的醫學科學,西方科學體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學體系,他們都不是檢驗中醫是否科學的適宜標準。李士懋曾說:『首先要對中醫再認識、再評價,擺脫科學一元論和唯西方科學的偏見,真正承認中醫這一獨特的科學體系,深刻認識中醫理論體系蘊涵的諸多超前的科學內涵,方能健康地繼承發揚。』

【提倡創新要敢於疑古】

現代醫家和古代醫家面臨的疾病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完全照搬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病經驗也是不恰當的。張元素就曾說過:『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在長期實踐中,如果發現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與現代臨床有出入,就要敢於大膽懷疑古人。現代著名中醫何紹奇教授也曾有『以古為師、以古為友、以古為徒、以古為敵』的名言。只有敢於懷疑古人,才能發現新問題,才能糾正和彌補前人的不足,才能有所發展和創新。李士懋在中醫教學、科研、臨床中就非常善於思考發問和敢於疑古。他在實踐中有了新想法和新火花,就及時記下來。然後圍繞這個新想法學習經典,使這個新想法得到初步完善。把初步完善的新想法再應用到實踐中加以反覆驗證和充實完善。這個過程大多情況下都不是短期的,常常需要好幾年才能得以完成。

正是這種不斷疑古發問,不斷學習完善,不斷實踐檢驗,使得李士懋不斷創新進步。【傷寒論】云:『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後世凡言風寒表證,皆多將其脈象講成浮脈,少有敢對醫聖張仲景提出異議者。李士懋卻在臨床發現,風寒表證見浮脈者少。他通過學習大量有關脈學專著,終於發現有些古代醫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四言抉微】所言:『表寒重者,陽氣不能外達,脈必先見沉緊。』 亦言:『豈有寒閉腠理,營衛兩郁,脈有不見沉者乎。』在學習古代脈學經典的基礎上,結合長期實踐,他提出了『表證不一定見浮脈,浮脈並非表證的特異指征』的新見解和新認識。在大量這種新認識和新見解的基礎上,他著成【脈學心悟】【瀕湖脈學解索】【仲景脈學求索】等脈學專著,進而形成了平脈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中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著名論斷,似乎成為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李士懋在閱讀其他溫病學著作時,發現很多溫病學家的認識與葉天士的論斷不一致。例如吳又可提出溫疫邪伏募原,位居半表半裏;薛生白提出濕熱邪氣多侵犯脾胃;楊栗山提出溫邪直行中道,初起陽明者十八九和溫邪侵襲三焦的見解;吳鞠通提出溫邪可直犯心包,首見心營證;李士懋在臨床發現溫邪直入三陰和直入血分者也不少見。他在學習【內經】和諸多溫病著作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提出了『溫邪並非一定首先犯肺』 『溫病本質為鬱熱』『溫病傳變只有氣血之分』『溫病的治法清透滋』等新見解和新思想,進而著成【溫病求索】【葉天士溫熱論求索】【薛生白濕熱論求索】【火郁發之】等系列專著。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