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慎《说文》:“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㜽,古文子,从巛,象发也。
,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王筠《文字蒙求》:“子,上象首,中象臂,小儿之手,不能下垂,故上扬也。下象股,一而不两者,在褓中也。”
子从甲骨文金文来看,正如王筠《文字蒙求》所说,上面象头,中间表示双臂,有上扬的形象,也有上下摆动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小孩子的手经常动的缘故。下面表示双腿,因为小孩子在襁褓之中,所以双腿用一竖表示。《说文》另有古文与籀文,古文在小孩子头上加了三画,表示头发,这一字形甲骨文中也存在。籀文则较为复杂,据许慎介绍,乃是“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也就是籀文表示头上有头发,把小孩子放在床几(几即籀文下面n形部分)上的形象。小学堂网站在子字里面包括进了一些其他字形,可能是因为籀文子的缘故(见下图)。
古代将十二月份与子丑寅卯十二地支对应,子对应十一月。因为古代十一月是冬至时期,这一天太阳开始北归,古人认为乃是阴气极而阳气动的时期,万物也在此月开始滋动,所以音训中又有子,孳也的说法,滋孳又相近。许慎说“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其背景正是如此。“人以为偁”,据段玉裁的看法,应该为“以为偁(偁同称)”,乃“许君发明六书假借之法。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偁。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叚借以为人之偁。”也就是说,段玉裁认为,在许慎看来子本是表示阳气动而万物滋生的字,因为万物以人最有灵性,所以假借表示人中的小孩子。这种说法虽然很有意思,但以子配十一月的说法,出自阴阳五行之说,乃是战国后起的说法,子在商周甲骨金文中就已经存在,因此并不足信。子应该是象形字,如前所述,表示小孩子的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