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5|回覆: 0

[廿四節氣] 盧恩俊·咬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8-11 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中國節俗中,關於『吃』的習俗繁多,而用一個『咬』字領名的節俗,在眾多節氣中,數來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則為嘗新了。進入秋季,田園瓜果陸續成熟,處處碩果飄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習俗不同,比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棗。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則吃棗,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就有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

立秋後,暑氣遲遲難去,民間有『晚立秋,熱死牛』『秋後一伏熱死人』等諺語,所以『咬秋』習俗,就是來表達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願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有減少,便要吃肉『貼秋膘』,雞鴨魚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餚以補貼暑氣帶來的損失。當然咬秋補養,富含營養的棗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

在我的認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種身體記憶。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氣轉涼,西瓜少了,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了,這個風俗大概是為了讓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們,用這種實實在在的『咬』的行為,對烈日下的瓜農和即將離去的西瓜,表示一種留戀和敬畏。常言『葉落而知秋』,這裡可謂『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棗』,似乎又是強化一種嚮往和等待。俗話說:『七月十五撿棗吃,八月十五打棗吃。』立秋吃棗,正是棗子初紅時,也就是青紅相間,人們吃着青一半紅一半的棗子,慢慢品味着棗的初甜,期待着棗老熟後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頑皮,正像杜甫詩說的那樣:『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里,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棗子在手中,放一顆棗子在嘴裡,細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來,一種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鄉的那些老棗樹,它們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後,站在村頭路旁,站成一種記憶,一種標誌。它們不像那些嬌貴的莊稼和果樹,需要種植的人們用日復一日的汗水去跟蹤。棗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悄無聲息地走過風風雨雨的日子,它們甚至連最燦爛的花季也不事張揚,葉子覆蓋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黃色小花,靜靜地走過。只有棗子熟了的時候,人們才想起棗子,開始用長長的杆子打棗。一年就紅火這麼一次,還是挨『打』。我想為什麼別的果子需用手輕輕地摘,而唯獨棗子卻用杆子打呢?我似乎聽到棗子對我說:『杆子敲打不願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棗子不願意落不是迷戀幸福的枝頭,棗子那是為了在陽光里多沐浴一些時間,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養分,將最紅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滿足種植人的需求。所以,棗子收穫需打兩三遍,杆到之處,青棗戀枝,只有紅棗興高采烈的跳下來,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歡笑。

想到這些,不禁拿幾個棗子咬秋,慢慢品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