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1|回覆: 0

[音韻學] 你的方言裏『尷尬』讀為『jian jie』嗎

[複製連結]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8-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當你攥着一張小小的船票,是否也能體會到詩人的鄉愁?那跳躍在鄉間小路上的兒歌童謠,那氤氳在炊煙裏的聲聲呼喚。故人折柳,長亭依舊。方言鄉音便是這樣的鄉音鄉愁。

尷尬

你的方言中『尷尬』讀為『監介』嗎?但是,台灣人就這麼念!

環球網消息稱,台灣『教育研究院』第62期的電子報指出台『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尷尬』音讀收錄2種,『gān gà』,又音『jiān jiè』,並表示『國語辭典修訂本』系歷史語言辭典,以保存文獻數據、詞語使用歷程為編輯立場,兼收現代及傳統音讀。

說到所謂台灣人口中的傳統音讀,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的記載是這樣:

531394642d92ed927076d7e496f5631f.png

【說文解字】:

【卷十·尣部】尲

不正也。從尣兼聲。古咸切。

【康熙字典】:

【廣韻】古咸切【集韻】居咸切【說文】尲尬,行不正也。

又【集韻】紀炎切,音蒹。義同。

9b65ef31d15cc6898089afcebbde9c1a.png

【說文解字】:

【卷十·尣部】尬

尲尬也。從尣介聲。公八切。又,古拜切。

【康熙字典】:

【唐韻】古拜切【集韻】【韻會】【正韻】居拜切【說文】尲尬,行不正。從尣,介聲。

又【集韻】訖黠切,音戛。行不進。

所以對於『尷』【廣韻】有『古咸切』的讀法,【集韻】則讀為『居咸切』的讀法。尬這個字在【集韻】也有兩種讀法。

一般來說,從形聲字的角度,尷的聲符是監,似乎台灣人的讀法更合適,但其實時過境遷,我們現代漢語中監只有jian這個讀音了,但在監這個字在康熙字典是可以查到『古銜切』和『居銜切』兩種讀音的。而『介』也是有『古拜切』『居拜切』兩種,所以說從古音來講,台灣和大陸的兩種讀法應該都沒有錯。

dc5ef23fb2d2eb85c33783fd4b67a7c2.png

個人認為既然語言和文字的很多內容是約定俗稱的,那現在『監』和『介』只有『jian』和『jie』兩種讀音了,聲符讀音的變化導致這個字在大多數人習慣中讀音的變化,似乎台灣把『尷尬』讀為『jian jie』也無可厚非。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按照韻書標註的反切來拼讀古漢字似乎拼出來都很彆扭,後來老師講,『古咸切出來的是中古音,不能按照現代漢語去切,所以不等於切出gan的讀音,gan這個讀音演變到現在演變成jian的可能性更大,是演變形成的,不是中古就分化出了讀音,中古的韻書其實只能擬出一個音』。

仔細思考一下的話,個人認為如果按照韻書的『古咸切』來拼讀音,其實我們並不能知道當時『古』『咸』到底讀什麼,所以還是很難準確的拼出來,老師推薦了中古音擬音表,我把網站貼在這裏http://www.eastling.org/OC/oldage.aspx

而且試着查詢了『尷尬』這兩個字,把結果也放在下面

ad43bb9c2f21edeeafcaf973c5979ff1.jpg

6cd2f1560290b7c7fee551c5e8d3e567.jpg

但是在調查『尷尬』這兩個字的過程中,有一些關於台灣普通話的內容也很有趣,所以我大致做了一個整理:

1895年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日本人從清朝手裏奪走台灣,台灣開始了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是日本人暴力鎮壓台灣人民的起義,後來,日本調整統治政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改派文官總督,企圖把台灣人民教化成日本國民。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後,為徹底動員支持戰爭,重派武官總督鎮台,推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強化皇民思想教育,強制普及日語,鼓勵養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圖從精神層面消滅台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將台灣人民同化為日本的『忠臣良民』。

那台灣現行語言到底有沒有受到日語的影響和同化呢?其實並沒有。

一方面有台灣人民的抵抗因素,很多資料顯示台灣人民當時想盡辦法躲避日語教育,私下裏堅持用台灣話交流,痛恨只會日語的台灣人。另一方面,台灣話和任何一種方言、語言一樣本身有一種相對穩定性。它不會被外來的人為因素所消滅,所同化。它可以在自己結構許可的範圍內吸收外來語的成分,以豐富自己,發展自己。董同和先生在【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中】也指出『充其量,日本人也只能使日語成為台灣人的第二種語言,絕不能根本改變他們的母語。日語給台灣閩南話的影響只會在詞彙方面。至於語言的基礎,尤其是我們現在討論的語音系統,是不會有什麼特別的變化的。』

4eb8d0775acfda78655b3859e67129fc.jpg

所以日本對台灣人的語言文字的同化並沒有在實質上起到什麼作用,由此可見認為消滅一種文化也並非易事。後來台灣光復,再後來蔣介石逃至台灣,很多跟隨過去的國軍將士都是來自大陸各個省,也為台灣的語言帶去了各地不同的因素,形成了現在的台灣『國語』,很有趣的一點是台灣人讀『和』為『han』,這也是有原因的——1946年5月1日起,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 每日在清晨7時,在台灣電台擔任『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國民學校國語、常識、歷史、各種課本,供學國語的人收聽,匡正語音。齊先生娓娓動聽的『京片子』中連詞『和』就讀為hàn。所以台灣人口中『我和(han)你』這種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應該是受老北京方言的影響。

由此引出了『語言接觸』這個概念:語言接觸是一個語言學研究的現象,發生在不同的語言系統相互互動或影響之時。此種研究又稱接觸語言學。當不同語言的說話者密切的接觸時,這種接觸會影響至少一種語言,並帶來語音、句法、語意或等等社會語言學形式的變化。

在學習古漢語的時候,我也一直在想,對於歷史上的幾次大的外族入侵(比如元朝、清朝),中原地區勢必要與少數民族語言發生語言接觸,即使是在和平年代,也會多少受到影響,文峯老師舉的例子是:『品紅』的品是英譯詞,本來漢語有把淡藍稱作月白,也叫月色的說法,受品紅這個詞影響淡藍就叫做品月色。

那古漢語的語音與文字的演變受到了多少少數民族的影響?而且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說到『尷尬』的讀音,其實它和聲母『g』和『j』的演變有關係,這個現象叫做『齶化』,至於到底是怎麼回事?且聽下回分解。

原載於只道尋常zdxc公眾號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轉載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長按二維碼,關注魯東大學語言保護志願者的文藝清新公眾號——只道尋常zdxc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