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2|回覆: 0

[文化觀點] 光明論壇·溫故·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

[複製連結]
吳漫 發表於 2017-9-5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出自淮南王劉安【淮南子】中的【主術訓】:『聖人舉事也,豈能拂道理之數,詭自然之性,以曲為直,以屈為伸哉?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是以積力之所舉,無不勝也;而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大意是說治理國家需要順天應人,聚合天地萬物的力量,則無往不勝,無事不成。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以『積力』和『眾智』號召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的思想影響深遠。

【主術訓】是【淮南子】講述齊俗治國道理的重要篇章。主,指君主;術,是治國之術。篇中的『道理之數』是指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自然之性』是指世界萬物的自然屬性。【主術訓】以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作為治國的根本,用『道』『勢』或『理』說明治國之術中量才取用、人盡其才、齊心協力的道理:『不因道之數,而專己之能,則其窮不達矣』;類似的表述還有『豈其人事不至哉?其勢不可也』『世無廢道』『人有困窮,而理無不通』等。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雖然遠遠不夠,但是,貴在能夠認識客觀規律的存在,進而把握規律,因順自然,循理而舉,以不變應萬變。

『積力』和『眾智』強調的是集體的力量和群眾的智慧,做事順應客觀規律,尊重事物特性,發揮其優勢,匯聚各方力量,則事業可得成功。唐代貞觀初年,李世民敕令編輯【群書治要】,要求『務乎政術,存乎勸戒』,專門選錄了【主術訓】『積力之所舉』這一句作為治國箴言。一個人的智勇往往有限,而積聚眾人的力量卻可以將有限擴大為無限。【主術訓】說:『任人之才,難以至治』『乘眾人之智,則天下之不足有也』。古人憑藉歷史經驗對此有着深刻的理解。揚雄在【法言】中分析了漢王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的原因:『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用來批駁項羽『天之亡我』的抱怨。劉邦的勝利在於善於採納眾人的建議,眾人的建議凝聚了群體的力量。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是取勝的關鍵。司馬遷特意將漢初重臣劉敬、叔孫通等人的傳記合寫,感慨地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資治通鑑】也專門記載吐谷渾阿柴令諸子折箭的故事,教誨世人:『孤則易折,眾則難摧。』

『因資而用』是憑藉『積力』,運用『眾智』取得成功的關鍵,又體現出一種遵循客觀規律、開放的人才觀。『資』者,資質,指一個人的特長或能力。天下無棄材,然而『以斧劗毛,以刃抵木,皆失其宜矣』,所以【淮南子】主張『用之於其所適,施之於其所宜』。漢末曹操為了延攬人才,下令『唯才是舉』,說:『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可謂深明量才取用的意義。朱子說:『人各有所長,能取其長,皆可用也。』康熙特意告誡官員:『世間全才未易得』,『棄短取長始能盡人之材』。人得其宜,才盡其用,取長補短而不求全責備,這種人才觀念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財富。古人關於『因資而用』的思想還包含『士不兼官』的內容,強調職事明確,專心一力,易於勝任。

先秦諸子關於群體的力量認識深刻,例如【墨子】:『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流』,【管子】:『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等等,論說者甚眾。【淮南子】承接諸子餘風而歸於道家,立足於歷史的智慧和漢初的社會特點,對『道法自然』的思想進行了充實和發展,其說理連類喻義,內容博大而有條貫;它講述獨力難舉、共同擔當、遵循規律、大有作為的思想,為世人提供了豐富的哲理思考。

(作者:吳漫,系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