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画集 亚洲画廊》
一九九二年八月
钟馗者,传说中之著名捉鬼英雄。而其真相,则迄未探明。旧说有二,然皆不足信。余近考得魏晋以后传名之钟馗,实乃殷商著名巫相“仲傀”传说之变形。兹述之如次。
《辞海》释“钟馗”谓:馗乃唐明皇时人,应武举试不中,死后誓除天下之妖孽。此说盖本沈括《梦溪笔谈·补卷三》。然沈括原书录此事后即谓:汉大司农郑众女之夫妹名钟馗。后魏又有李钟馗,隋将有乔钟馗及杨钟馗等。“然则钟馗之名,从来亦远矣,非起于开元之时。”钟馗传说非始于唐代,沈括已明言之矣。
除此说外,近人又有一说,乃据《考工记》郑注:“终葵,椎也。《方言》齐人谓椎为终葵。”而谓钟馗乃“终葵”谐音。又谓终葵者,椎之反切也,而椎乃驱鬼避邪之器。由器名转为人名,即钟馗之来历。此说始出于顾炎武《日知录》,赵翼《陔余丛考》亦从之。案此实极谬之说。近人马雍先生有《钟馗考》一文(《文史》第十三辑),辟之甚明。马文指出:《日知录》引《后汉书·马融传》谓:“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傩之为。”然顾氏所引此文有误,原文乃:“舞终葵,扬关斧。刊重冰,拨蛰户。测潜鳞,踵介族”,谓冬季以椎(终葵)破冰捕鱼,而非以终葵逐鬼也。案,马说甚确。遍查魏晋以前故典中,实绝无终葵或椎可驱鬼避邪之说。然马文虽指出旧说之误,却仍谓:“终葵避邪之说,大抵流行于魏晋之后(北魏有尧喧,初名钟葵,字辟邪),故南北朝时,人皆以此为名,取其有吉祥之义。”既已证终葵(椎)本非避邪之具,又谓魏晋后人附会之,以求吉祥避邪,实自相抵牾矣。
今案,钟馗非物名,本来即是人名。其名与所谓“椎”或“终葵”者,实了不相干。前人臆说,盖不足信。然则钟馗究为何人?即商汤时与巫咸、伊尹、老彭诸神巫齐名之巫相仲傀也。(仲傀名见《大戴礼·虞戴德》:“商老彭及仲傀。”)仲傀于典籍中亦书作“仲虺”)见《尚书·仲虺作诰》以及《左传·宣十二年、定元年、襄三十年》),或作“中归”(《荀子》)及“中垒”(《史记》)。《墨子·所染篇》云:“汤染于伊尹、仲虺。”《左传·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据此可知仲傀(仲虺)乃商汤时人,为相。商人事鬼,凡政官亦皆兼巫祝灵保。伊尹、巫咸、老彭莫不如是。“相”在商周,既为政官,亦为主事鬼神祭祀之官。又《周礼》中有驱鬼之官,称方相氏。郑玄注:“方相氏黄金四目,形状极可畏怖,傩时用以驱疫鬼,此又用以驱土怪也。”(见下图)傀者,面具也。驱鬼,必戴面具,而面具之形甚多。据《后汉书·礼仪志》谓,共计“十二兽,有衣、毛、角”之形。故因之而发生仲傀多首之传说。《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于是中黄门倡(唱),侲子和曰:甲作食凶,胇胃食虎,雄伯食魅……。”案,此食魅之雄伯,乃兽名,应即《天问》中九首之巨蛇“雄虺”也(伯从百音,与虺古音可通转)。《天问》:“雄虺九首。”《招魂》:“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雄虺九首,……吞人以益其心些。”案,此所谓“人”,指所招之鬼魂。故此南方吞鬼之“雄虺”,与前引食魅之“雄伯”,应为同物。又,“仲傀”古书中或书作“仲虺”。“仲”(知东反),“雄”(云东反),古韵同在“东”部,乃一声之转。“仲虺”亦即“雄虺”也。传说“雄虺九首”,案九首合文正为“馗”字。以是可知,后世所谓钟馗者,实乃仲傀——仲虺——雄虺之变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