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標 題 下 藍 字 關 注 中 醫 館 第 一 新 媒 體 ■來源丨匠心之城(ID:jxzc681) 從生命中來, 到生命中去。 去年【本草中國】帶來的感動,還歷歷在目。 作為國內首檔大型中醫藥文化紀錄片,它改變了紀錄片向來『被動零點播出』的困境,闖進了一線衛視晚間920檔,並取得了0.8的突出收視率,成為紀錄片創下的第一個奇蹟。 今年, 其製作團隊趁熱打鐵, 拍了第二部關於本草的紀錄片, 【本草中華】。 相比起第一部, 【本草中華】的煙火氣更濃, 而且,直接上了一線衛視周日的黃金檔, 這可是紀錄片首次在黃金時段播出。 至今, 【本草中華】播了四集, 豆瓣高分8.9, 好評如潮。 全4k的畫質, 隨便一截都能當屏保。 結合AE動畫, 介紹每種草藥的藥效、性能和歷史, 淺顯易懂地科普了中藥知識。 再加上講究的鏡頭, 令人回味的旁白, 一株株本草仿佛成了, 一首首沁人心脾的詩。 最為人樂道的, 還是紀錄片雖然在說中藥, 但不沉重、也不苦澀, 相反很溫暖、很平易近人, 甚至很有煙火氣。 寧夏中寧以枸杞聞名, 這裏有最適合枸杞生長的土地, 也有曾發明枸杞新品種的張佐漢。 因為張佐漢, 我們才有今天又大又飽滿的枸杞。 當年的張佐漢,被人稱作『傻子』,因為在抗戰時期,他守住了新品種,卻落魄不堪; 現在他的兒子張維忠,也在種植枸杞,父子倆的名字,雖都被記入了當地枸杞紀念館,但張維忠幹活,還是堅持親力親為。 別人問他: 『如果人們忘記了你, 你會難受嗎?』 張維忠輕輕一笑: 『農民嘛,忘記就忘記, 只要記得枸杞就行。』 溫和,內斂,不張揚, 中國人的性格就像本草, 雖藥性緩慢, 但靜水流深, 一代傳至一代。 聞名遐邇的少林黑玉續斷膏,需要108味藥熬製。自從被師父選為熬膏主理後,釋延柏的內心,就起了波瀾。 釋延柏以為,只要把藥材準備好,等師父一聲令下,就可以開始熬製。 師父搖一搖頭,要熬好膏藥,一分在藥內,九層在藥外,太看重結果,反而熬不出好藥。 『藥本身就是快樂的, 以快樂的心態去投入, 就會有快樂的結果。』 世人皆言良藥苦, 不過是心態問題。 采人參的藥農, 會在找到人參後埋下漿果,不放絕山; 漁民們打撈起一筐海參, 只留下5年以上的, 剩下全部放回; 這是中國人世代相傳的智慧。 雲南新嫁娘, 會親制一壇由酸變甜的梅子送給婆家, 意味着女孩子從青澀變成熟; 阿拉善的母親, 帶着一份精心熬煮的蓯蓉羊肉粥, 穿越一望無際的沙漠, 給準備高考的兒子送去······ 每一段平凡的故事, 都有本草的參與, 它們就像一個媒介, 寄託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本草中華】背後的主創, 都是85後年輕人。 有顏值,有才華, 重要的是,有吃苦精神。 『本草中華』四字由國藥大師金世元題寫 金世元兼任本片學術總顧問 在本草系列之前, 國內沒有很好的中醫藥節目, 大多只是養生訪談。 這些節目, 受眾面僅限於中老年人。 所以,製作團隊希望拍一部, 讓年輕人都愛看的中醫藥紀錄片。 立項一通過, 所有人就開始準備, 買書,借書, 辦公室堆滿了一本本厚厚的巨著, 簡直要變成小資料庫。 一天不停地打電話, 把拍攝需要的信息整理成表格。 到最後完成, 這表格裏有上千條信息。 一切準備就緒, 總導演孫虹, 帶着大伙兒開始翻山越嶺。 背着沉重的攝影器材, 橫穿30多個省市和地區, 上下跨越5000米海拔。 在比拉薩海拔還高的那曲, 克服了要命的高原反應, 在鐘乳石岩洞裏, 栓着簡單的繩索, 拍攝藥農絕壁采燕窩。 在百年難得一遇的酷暑裏, 為了拍攝出好畫面, 團隊只好慢慢等待, 最終差不多都中暑倒下。 即使到了大連6月的海裏, 海水依舊寒冷徹骨, 攝影師也要跟着撈海參的人, 一起潛入海中······ 雖然整個過程荊棘滿布, 但一想到經歷了最美的風景, 觸摸到大地的生命, 心胸就變得開闊起來。 就在這份情懷的支撐下, 他們翻山越嶺,遍識百草, 為我們對話, 千年來那些療愈生命的, 中國智慧。 從【本草中國】到【本草中華】, 從山南到水北, 從草原到大漠, 從大都市到小鄉村。 紀錄片不只在講述本草的故事, 更想要呈現生命的另一種形式: 不管世界腳步如何變化, 這片大地上, 總有一群人、一些生命, 依着自己的規律, 花開四季,春夏秋冬。 【相傳】預告片 【本草中華】宣傳片 草木境界, 亦是人生修為。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