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爲【論語】的第16篇,全篇共計14章。孔子在本篇中集中闡釋了兩個問題:他的基本政治立場以及相應的政治主張;他關於君子德行操守的觀點。表面上看,這兩者似乎並不相交集,但是如果從深層次進行思考,我們認爲,它們之間還是有其內在的聯繫的:一定的政治立場,總是建立在一定的德行操守基礎之上,而一定的德行操守,也能幫助一個人在動盪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正確選擇堅定的立場、合理的態度、恰宜的對策。
孔子的政治觀,其核心內容是提倡建立合理和諧的社會政治秩序與政治倫理。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所能認同的建立和諧社會政治秩序的根本途徑,就是尊卑有序、上下有等,內外有分、男女有別的『禮治』秩序。然而,他所面臨的社會政治現實,乃是大動盪、大變革的歲月,『禮崩樂壞』,諸候爭霸,大國兼併,學術下移,原來的『禮治』秩序正在迅速瓦解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堅守自己的政治立場,怎樣履踐自己的政治原則,就成爲了任何一位思想家無可迴避的現實挑戰。
從【季氏】篇所反映的孔子政治立場來看,孔子是堅持自己所遵信的既有『禮樂』秩序的基本立場的。對這種『禮樂』秩序的執著,實際上體現了孔子思想意識深處的『大一統』情結。在孔子看來,『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是最好的政治統治模式,是天下『有道』的具體象徵:『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可現實中,這種『大一統』政治格局業已遭到摧毀,天下由此而進入了『無道』的狀態,而且是每況愈下、愈演愈烈,這加劇了政治的混亂、社會的動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候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
現實既然如此,形勢確比人強,這時候能拒絕隨波逐流,堅守正確的政治立場的,就尤其顯得難能可貴。孔子對此高度重視,並借用周任的言辭來表達士人在『無道』『無序』政治狀態下應有的態度,『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其含義即【衛靈公】篇所說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在此基礎上,孔子進而提出了治國安邦的一些重要原則:
第一,政治的清明與否,取決於財富分配上能否做到公平合理。按孔子的認知,即國家的安定,不在於財富的多寡,而在於人們能否共同享有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不在於人口遞增多少,而在於人們能否有安全感、歸屬感,否則,財富再多,也僅僅是滿足少數權力寡頭、利益集團的欲求;不僅如此,這勢必會導致貧富分化的加劇,社會矛盾的激化、社會衝突的蔓延,有弊無利,等於是飲鳩止渴,自取敗亡:『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應該說,孔子這一觀點與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政治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在社會資源分配上,不能做到『雪中送炭』,反而變本加厲,剝奪弱勢群體最後一點可憐的生存條件,那麼,只能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富懸殊目益嚴重,階級對立空前緊張,到頭來社會陷入動亂與崩潰,各色人等玉石俱焚,同歸於盡。
第二,政治的施行,要推重文德而儘可能戒除武力。孔子主張『德治』,而『德治』的要義,則是行『王道』而去『霸道』,提倡『德化天下』,反對依賴武力去征服對手。儘管孔子本人對軍事有相當高的造詣,深諳『射』『御』等基本軍事技能,也主張合理的軍事防衛,即所謂『執干戈以衛社稷』,但是,從本質上說,他的立場是『反戰』『非攻』的。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他不願在人們面前炫耀自已的軍事素養、軍事技能,甚至有意地加以淡化與掩飾。【衛靈公】篇記載,『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就是其有關軍事的立場體現之一個明證。這種基本立場,在本篇中同樣有鮮明的反映,他主張『修文德』以服遠人,反對『謀動干戈於邦內』,就是他『爲政』之道的一個重要原則:『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這一點,是與稍後的商鞅等法家一味主戰、好戰立場完全相左的。
第三,政治的重點,是內政居於首位。搞好內政,確保內部的團結與和諧,清明政治,改善管理,化解內部的矛盾,爭取民心的歸附,這才是應對與解決外患的根本保證,『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反之,如果企冀通過挑起對外的衝突,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禍水外引,操縱民意,或許也可以收到暫時的效果,延緩國內矛盾總爆發的時間,苟延殘喘,不絕如縷,但終究不是『治本』的方法,抱薪救火,完全無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此外,本篇中孔子對君子人格的修煉也發表了大量的意見。其主要精神,與【雍也】【公冶長】【衛靈公】諸篇所述基本相一致,但具體的提法則有獨到新穎之處。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君子交友之道:需要注意避免的『三愆』過失;『君子有三戒』的『修已』要領,以『三畏』爲主旨的君子敬畏之心;觀察事物、考慮問題時所秉行的『九思』方法,『見善如不及』的學習態度等,均是條理清晰,切中肯綮的德性培養之具體門徑。概括起來,這些『修己』『進德』的門徑,大致不外乎以下幾層意思;
一是交友要慎,要善於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以彌補自身的不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完全符合『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道理,也是孔子之所以汲汲提倡『毋友不如已』之原因所在;『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二是行事要敏。要善於觀察,多動腦筋,說合適的話,做恰當的事,冰雪聰敏,自有分寸,見機而作,靈活圓通:『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總之,是要善於把捏分寸,恰到好處,收放自如,見好就收。
三是處世要敬。要恭敬謹慎,態度嚴肅,懷有敬畏之心,擁有感恩之心,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態度去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立於不敗之地,即所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特別是要有所戒懼,知所進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勵志勉節,爲普通人做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