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环保部发布消息称,中国将从2017年年底开始禁止24类“洋垃圾”的进口,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和废纺织原料等高污染固体废物。 几个月来,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外国媒体持续关注此事,认为中国旨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做法虽无可厚非,但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可回收性垃圾将引起连锁反应。 换句话说,作为“洋垃圾”主要出口方,欧美国家此刻最担心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原本由中国进口的废弃物——尤其是低端材料——从此将无处可去。在他们看来,失去传统垃圾处置渠道这一危机来得有些突然,全球回收业即将变天令其措手不及。 ▲资料图片:2017年5月18日,温州海关关员对涉嫌走私进境的部分“洋垃圾”进行查验取证。(视觉中国) 1 国内国际多重因素催生“洋垃圾”问题
欧美国家这种担心其实暗含两层意思,一是自身企业怎么办?二是自身环境怎么办?显然,出发点都是自己的利益。 长期以来,国际回收市场形成的可回收性垃圾流动模式存在不负责任因素,具体来说就像近期媒体报道一位英国从业者所讲:处理废物最便宜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放进集装箱,运到工人薪金比较便宜的地方,以人手处理。 对我国而言,几十年来,由于受资源匮乏和发展阶段所限,我们选择进口国外废纸、废钢、废纤维一类固体废物,应该说对于缓解中国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原材料短缺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但这一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我们没有注意:一是对部分废旧材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没有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和监测;二是没有考虑到国内国外部分违法分子利用这种进口许可,里应外合地把一些没有原材料属性的纯垃圾大量进口到国内。也正是由于这样两点效应相叠加,中国才会在国际上留下“地球垃圾场”的标签。 但是,中国自身求生存、求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问题,并不能掩盖西方国家作为规则制定者在国际回收产业链条上的三种不正常心态。 2 保障全球生态安全呼唤国际社会合作共赢
事实上,无论出于怎样的心态,地球始终都只有一个,在哪里处理废弃物,污染造成的损害都一样。即使所谓发展中国家垃圾处理成本比较低,也仅仅是低在人力成本上,环境能够承载的压力总量不会变。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承担属于自己的环境责任,把自己的事情先管好。 中国在多年发展中逐渐积累起了环境认知,如今不再容许别人对我们输出“洋垃圾”,这里的原因除了要修复环境,弥补过去的损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自身发展也已经积累了大量废弃物。 如今,中国家庭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乃至汽车一类物品,寿命大多在15年左右,已经大量到了更新换代期;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换代周期则更短,只有三五年甚至更短。 面对这些更新换代,我们不会延续发达国家过去转嫁垃圾的老路,但毕竟我们自己的废弃物回收任务正变得日益艰巨,因此也的确无力继续接收他国废弃物进行处理了。 可以说,在废弃物回收领域,现在中国需要的是担负自己的责任,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不过我们也并非要就此切断同发达国家的往来,废物回收领域可供合作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如何回收电子元器件中的重金属,如何处理有毒有害化学品,如何降低核废料对环境及人的损害,乃至如何研发更多废弃物处理方面的工艺、技术、设备…… 目前国际上专门研究废弃物处理的国家间联合研发机构还不多见,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问题的国际合作空间与潜力都非常大。 面对人类共有的环境与发展议题,国际社会合作共赢、而非以邻为壑才是根本出路,共同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也是今天世界各国必须担起的重要责任。转嫁污染的模式早已应该被抛弃,合作提升垃圾处理能力才可能同时拥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作者/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美国电子垃圾回收中心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谢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