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2|回復: 0

[家庭教育方法] 优秀孩子是家长陪出来的!1-9年级这样陪读,上高中就轻松了 ...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位名校校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学校里各方面优秀的孩子,大部分是家长陪出来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其实与学校教育没啥大的关系,多半是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个所谓『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的确,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是,怎么陪却是大有学问的!

这是一篇名校老师给陪读家长的建议,1-9年级都整理齐全了!这些建议,越早开始执行效果越好,孩子到高年级后,双方都会越来越轻松。现在看到还不晚!赶紧收藏!

f237dde3405307c4b579c0ec53b45bac.png
☞ 1、写字工整

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等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再去纠正他,会让孩子做作业的效率就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

☞ 2、做作业速度

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作业速度慢。所以一开始不要求正确率,只要求速度,严禁边做作业边玩,尽量做作业中途不吃东西、不上厕所。先做他不擅长的作业。

这个阶段切忌把追求成绩错误地表现为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跟自己竞赛』,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分数、名次的追求。

小学一二年级还要培养孩子每天朗读、写简单日记的习惯。总之,一定要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

35388e647ec9d56bef62b4cb50e876c6.jpg

小学三年级的学习习惯直接决定高考的学习成绩,小学三年级和高二成绩相关系数为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

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逐渐定型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又是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孩子在一二年级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定要加强不能放松。

三年级后不用跟一二年级一样再坐在旁边陪伴孩子做作业了,他们开始主动积极的接受新知识,但你要教会孩子做计划表、整理错题、做笔记。

☞ 1、语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个阅读计划表,记录每个月的阅读字数。中年级也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关键时期,平时孩子写日记要引导他多写生活中发生的事儿,多描写细节。

☞ 2、数学

从三或四年级开始,如果孩子学习轻松,喜欢挑战,那么学点奥数(千万不能强迫!!)。

学奥数要抱着训练态度和平常心,但不是指随随便便应付,学奥数最难得的是坚持,首先我们『陪伴』的家长要坚持,做好情绪的疏导,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既然选择了就坚持,既然坚持了就努力做好。

☞ 3、英语

三四年级是英语从听说到读写的过度期,平时多看看英文绘本,要求他拼写单词等。

三四年级开始教孩子画重点、整理错题本、简单记笔记。记笔记和找重点是相辅相成的,但是要让孩子尽量做到边听边写,记多少算多少,千万不要为了记笔记而错过老师的讲课内容。

bf63c708a5169ed0f019de6a2ea10417.png
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以后,不用再过问课业细节了,只要在他偶尔犯懒的时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时候鼓励他,在他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时跟他一起寻找方法,是不是很轻松?

这时候孩子有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是很感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话?以后初中高中你也同样省心的。

一、小学时成绩优异的和成绩平平的在初中的表现:

1、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各期考试96分以上)进入初中大部分成绩还是不错的;

2、小学成绩中等的学生(各期考试90—95分)进入初中后很有一部分能进入优生行列;

3、小学成绩差的学生(各期考试85分以下)进入初中后成绩却很难上去,甚至跟不上。

注:以上分数划分非绝对,仅根据一般学校班级情况了解的而划分并不科学,因各校考试难易有别,有些学校可能80分以上就是优生,60分以下才是差生。孩子成绩优劣指的是分数一贯如此,并不是偶尔考差了就成差生了。

二、初中语数英成绩,关键在于小学打的基础

➽1.语文

很多学生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虽然也买了不少课外阅读书,但没有坚持督促孩子阅读,到了初中孩子语感不强、字词美句积累甚少,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差,因为初中考试大部分是课外知识!

语言素养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小学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进入初中语文再差也不会差哪去。

初中语文考试都是以中考为标准,语文卷子的阅读理解题(现代文、文言文)和作文占比分很大,而且阅读理解的文章内涵也很深。

有的孩子基本上不能理解文章内涵,甚至有时读不懂;不会归纳阐述、整段的中心思想;不会用书面语言解答,答题经常是口头语,或者有时心里明白就是不会用文字表达,家长只能是干着急……

阅读理解差自然作文也好不到哪去,这是因为阅读量不够,知识面窄,由于对文章认识肤浅,写作也就没有素材。

另外初中语文考试经常变换形式考古诗词、文言文,成语更是每考必有,所以小学学过的或者要求必备的古诗词,最好分类整理一下(如描写季节、景物、情景的等等),并定期朗读背诵,做到滚瓜烂熟。

成语和文言文词句积累一定要知其意识其字,并体会文言文的语感。

☞ 2、数学

很多学生小学学了点奥数,但种种原因(个人的、社会的)没有坚持学,导致初中择校时什么好学校也没考上。

除了择校时数学考奥数,分班考试很多都是奥数类型题,周考、月考A卷难题、B卷大部分题型很多跟小学的奥数差不多,只是原来的数字改成现在的字母。

还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家长尽量让孩子去学奥数,不管孩子学不学得好,肯定不会让孩子越学越笨!

那些学过奥数的孩子进入初中以后,他们的思维明显比没学过奥数的活跃,新知识接受能力也比他们强,这些孩子便越学越带劲,考试分数就慢慢拉开了距离。

但切记学奥数不要抱着拿奖的心态去学习,就权当开阔孩子的解题思路了。

数学考试也是以中考为标准,很多题都是中考原题。都是找规律、周期循环、图形数数、简便计算、定义新运算、数列求和、方程解题等,运算律尤其是分配律要反过来倒过去地会运用。

总之小学奥数的知识多学一点最好。小学里的所有几何知识(图形知识)一定要学好,初中才不会苦恼,小学的几何与初中几何联系得很紧密。

☞ 3、英语

现在初中英语虽然从字母学起,但进度很快,还没消化又讲新课,作业全是课外试卷,周末更是几大张。

建议在小学将英语学得扎实点,学得多一点,进入初中英语学习也会轻松许多。小学英语听、说、读、写、背一样都不能少,不然就会变成老大难科目。

64cd1cebcb5557ed02845ff0c80f2d3a.png

从小学到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跨度,无论在学习习惯还是学习方法上,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这个转变中,家长的角色也至关重要。无论您有多忙,以下这5件事不得不做。

☞ 1、增强意识——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聊聊初中生活

面对陌生的同学环境,想要适应,真得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时间的长短则和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

这个时候,家长要提防两种极端心态的产生:一是经过漫长的暑假,心早就『飞』了,还会觉得初中学习会和小学学习一样简单,因此漫不经心;二是对初中学习过于担心,生怕自己会落下。

前者需要家长的『醍醐灌顶』,强调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一定的难度,后者则需要家长更多的鼓励和信心的给予。

☞2、确立目标——对比近几年中考形式,辅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考的考试范围、考试政策,不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作为孩子的『大后方』,家长需要在这些方面花些时间和精力,平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官方或教育类的网站。

参考往年的中考分数线,可以帮助孩子基本确定一个努力的方向,把每一步走得踏实。

☞3、充分了解——学校制度、基本规范、考试选拔等等都要提前弄清楚。

很多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进入该校的高中部,才进入该校的初中部的,因此要及早了解相关学校直升高中的选拔标准。

到底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是按总成绩排名?对具体学科的成绩是否有要求?具体名额的分配又是怎样?等等,这都是需要家长提前考虑的问题。

及早的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为孩子的初中学习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影响孩子的高中升学。从现在起,做到心中有数,随机应变。

☞4、及早沟通——向任课老师传达孩子的基本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和老师沟通并不是为了以后给『打小报告』或者『探听孩子底细』,家长要把这个态度摆正,不要给孩子留下随时受监视的感受。

尤其对寄宿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家长要做到对孩子了如指掌必须通过与老师这座桥梁。

这里的老师,除了班主任老师,还有各任课老师。毕竟中考是一个综合的选拔性考试,与老师沟通,主要是为了避免孩子过度偏科,了解孩子的心态变化,并且积极配合老师。

☞5、找到方法——如何应对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已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听话』那是家常便饭。这个时候,家长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样呵斥或者动手了,需要的是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

能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这个是关键期,家长不仅要做孩子的镜子,更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多向优秀的家长取经,改变之前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初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对家长来说,更是万里长征的重要一步。要想下好这盘棋,必须把每一步都走好。

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根据每个阶段的教育重点,帮孩子成才、成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