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5|回覆: 0

[中醫理論] 深研溫病創新識,辨治脾胃定標準

[複製連結]
楊春波全國名老 發表於 2017-1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楊春波,福建省脾胃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經驗傳承研究』百名入選老中醫,第二、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福建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楊春波從事醫療、教學、科研60餘年,對脾胃學說、溫病學有較深研究,擅長內科,尤精於消化系統、發熱性疾病的診治。

學術主張

主繼承重創新,依臨床求真知

楊春波認爲,中醫學具有先進醫學思想,正確的醫學理念,體現著醫學發展的方向,必須認真繼承。中醫學術的發展,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如何創新?楊春波主張發揮中醫藥學術特色優勢,用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科學方法,從臨床入手,以提高療效爲中心,發展中醫。

楊春波指出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術特點和優勢的重要體現,即整體觀念、恆動觀點、辨證分析和調節平衡的方法。中醫研究首先必須依據這些特點和優勢來設計,否則就違反了事物發展的規律,違背了辯證法的精神,其結果也必然南轅北轍。對於其切入點,楊春波認爲必須從臨床入手,因爲中醫學的形成,是以臨床實踐爲基礎,中醫藥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也是直接來自臨床;對各家學說的驗證、療效的觀察、新病的診治和理論的研究等,都必須在臨床的指導下進行。至於研究的方法,楊春波則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要積極引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知識,通過臨床去發現宏觀規律、提示微觀變化,把中醫理論從宏觀深入到微觀,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前進。

診病立四思維,治療創四面從

楊春波認爲,面對疾病譜的變化、科學的發展,中醫學也在發展,主張整體與局部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功能與形態結合、機體與環境相結合的四位一體診療思維。而疾病的治療,以獲得最優療效爲目標,可有從證治、從症治、從因治、從理治等四方面。

從證治:即辨證論治,它具有調理周身和依個體對病反應的不同區別處理的優點,即個體化治療的特點;從症治:即按症狀進行治療,消除症狀快,常用成藥或複方中加藥,以及針灸、外治等方法;從因治:就是憑病發生的原因進行治療,可獲得較好的效果,不易反覆,有藥物、食物、體育和精神調養等方法;從理治:即按病理進行治療。病理有功能性、器質性、已知性、未知性、有症狀、無症狀,可依據這些變化,按病理狀態或理論推演進行治療。

外感先察傳變,內傷慎審虛實

楊春波指出不同的外邪可以引起各異的表證,但有表證未必都有表邪,臨床中也存在因里熱而至表者,如【傷寒溫疫條辨】言:『在溫病,邪熱內攻,凡見表證,皆里證鬱結,浮越於外也,雖有表證,實無表邪』。楊春波將此理論應用在熱淋、肺熱、暑熱等疾病的治療中,若上述疾病出現惡寒、發熱等表證而又兼具口渴、溲赤、便乾等里證,均用直清里熱之法,效果較循先表后里或表里同治尤捷。楊春波指出里熱怫鬱而使陽氣不能達表與外邪郁表、衛氣被遏,病機截然不同,治法亦有天壤之別,主要判斷依舌脈。故外感辨證應先察病機由表而里、因里而表。而內傷疾病不僅要分清虛、實、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還要分清其產生的先後,是因虛致實,還是因實致虛,如脾虛濕熱的問題,是因脾胃虛弱、脾不化濕而至濕阻蘊熱,還是濕熱內阻,礙脾運化,以致脾虛,虛實的立論不同直接決定了組方之不同,有以祛邪爲先,有以補虛爲首,有以補虛祛邪兼用,臨證自當詳審。

力倡多技配用,注重情食護理

楊春波認爲中醫治療技術豐富,除各種劑型的口服藥物外,還有熏法、針灸、推拿按摩、刺絡、拔罐、運動、食療等。應依治療需要,中醫各種技術綜合應用。如他在治乙腦伴抽搐、呼吸及循環衰竭時,用藥針合治獲得成功;對慢性結腸疾病患者,配用中藥灌腸治療而奏效。對於脾胃病的治療,強調飲食調攝尤顯重要。楊春波認爲脾胃病者飲食宜慢、宜節、宜清淡、宜易消化;忌口則因證候而異,如脾胃濕熱當忌寒、忌熱、忌補益;脾胃虛弱當忌冷、忌硬、忌過度;護理方面,楊春波指出其在脾胃病康復中的作用不可小覷,護理當遵循『四思維』,以病人爲中心,圍繞病、症、證、因、理從系統、整體的角度開展。情志護理尤爲關鍵,應善於利用七情互制關係,用激發一種情志來制約另一種情志的方法,以達到調整情志正常的目的。

溫病新識

溫病分三類,再辨溫熱和濕熱

對溫病的分類,歷代有眾多的方法,有時令主氣、發病類型、臨床特點等七種不同分法,楊春波認爲雖然各種分類方法對認識溫病和指導臨證都有一定的意義,但都未能科學地反映溫病的內容,有的還存在著混亂現象。他提出溫病的分類,要從臨床實際出發,要利於辨證和治療。首先應按臨床發病的特點出發,分爲時溫(四時溫病:含風溫、春溫、暑溫、伏暑、秋燥、冬溫)、溫疫、溫毒三類;其次在每種溫病下,按病邪的性質分溫熱和濕熱兩類。

以上分類,既可掌握各種溫病的基本特徵、病理特性和轉變規律,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和病名眾多、含義不清的糾葛,也才能較全面、較合理地反映溫病的全貌,以利於教學、科研與醫療。這種分類被1965年福建中醫學徒班採用,並選編福建中醫學院溫病參考教材。

楊春波指出,不同病邪的臨床表現各異,溫熱爲陽邪,呈熱勢盛、陰津傷、易動風、常陷營的病理反應,病變以肺胃爲重心,病理過程表現著衛、氣、營、血的變化,治療當以衛氣營血辨證爲主,以清熱爲大法,忌辛溫發汗、淡滲利尿,慎用滋補和苦寒藥;濕熱具陰陽二性,症狀矛盾、偏熱偏濕、熱化寒化等病理反應,病變以脾胃爲中心,治療當以三焦辨證爲主,以清熱和祛濕爲總則,忌大汗和滋陰,慎用通下。

辨治乙腦爲疫暑溫,分兩型證治

乙型腦炎的中醫命名,曾有過爭議,楊春波總結其病急、傳快、變多、症重和熱勢甚、常挾濕、易竄心、頻動風、傷氣陰等特點,認爲它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溫病,既有暑溫病的共性,又有疫毒病的特性,故命之曰『疫性暑溫』。經臨床實踐,分衛氣同病(輕型)和氣營兩燔(重、極重型)2個證型,分別施以清熱解毒、清營解毒爲主治療,明顯提高療效,獲得僅2.46%死亡率和無後遺症的佳績。

熱入營舌未必絳,舌淡脈弱示演變

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說:『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楊春波在乙型腦炎的中醫藥治療過程中,發現絳舌在乙腦這種溫病中,主要是反映陰液耗傷,未必提示邪熱入營,而邪已傳營舌則多呈淡紅,所以提出邪入營的判斷,主要還是靠症狀。他發現乙腦治療過程中,舌質變淡在毒陷入營中更爲明顯,且多數出現在『邪盛正虛』(呼衰、心衰)的患者;而脈象以滑數、細數占多數。

還有兩種現象值得注意。一種是是心搏、寸口脈尚正常,而太溪、沖陽脈先現不整或消失,隨後心搏和寸口脈也出現異常或消失,顯示『三部候脈』的意義;一種是隨著病程的進展,脈轉虛數的漸多,特別是毒陷型更爲明顯,也是多數見於『邪盛正虛』的患者,常與淡紅舌並見。故而楊春波對於乙腦的治療,提出了『熱入營,舌未必絳』、『舌淡脈弱示演變』的觀點,對古人的立論有新的補充。

呼吸衰竭病情重,針藥合用救危難

楊春波在當年搶救乙腦的診療過程中,對於中樞性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在應用西藥無效而出現抽搐、呼吸微弱不規律情況下,依據【溫病條辨】有『津氣耗傷過甚,氣少不足以息,故喘喝欲脫』和『汗涌、鼻扇、脈散,皆化源欲絕之徵兆也』等記述,採用電針強刺激穴位配合中藥灌服的方法,使患者轉危爲安,也可使西藥發揮作用,爲乙腦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療,提供了針藥合治的經驗,也爲後世中醫治療『危重病』提供了思路。

胃炎證治

確定胃痞病名,分析證候關係

楊春波經過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調查,並對中醫文獻『痞滿』進行研究,首先提出該胃炎中醫學可稱『胃痞』,從痞論治。1987年在全國中醫內科學會第四次脾胃病學術會議上被採納,1994年發布的『國標』【中醫疾病分類與代碼】被確定,1997年『國標』【中醫診療術語】被確認。他依證候調查統計分析證候間的關係,以氣虛與氣陰虛、濕熱與燥熱鑑別,研究虛實相兼的氣虛(脾腎)濕熱(氣滯血瘀)與氣陰虛(胃腎)燥熱(氣滯血瘀)兩個證型,分析153例中,屬前證型的占79.74%,屬後證型的占20.26%。觀察治療後證的演變,表明虛證易復、血瘀可消、濕邪能祛,熱郁和氣滯尚多。

重健脾倡益腎,補養調理重清化

從胃病證候調查入手,發現有22個症狀、9種舌象和7種脈象,涉及脾、胃、腎、肝、心,氣、血、陰、陽、濕、熱、寒等。指出治療用藥中,要十分注意脾的病理特性及其變化特點,首先提出益腎的作用。本胃病病變中心在脾胃,但多涉及腎,約有70%左右,這可能與本病的病理損傷程度有關。所以主張脾腎同治。此外,兩個補虛方中,都輔加清熱、祛濕、理氣和化瘀藥,使之發揮對本病治療的盡善作用。

胃酸缺少分氣陰,腸化癌變多痰瘀

胃酸少或缺乏有脾腎氣虛和胃腎陰虧兩種病理現象,氣虛而津無以化,陰虧則液難於生。前者用健脾益腎補氣法,後者用養胃滋腎育陰法等治療,可促使胃酸分泌恢復。用健脾益腎、補氣養陰、理氣化瘀等法治療,似有促使胃黏膜再生或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灶消失的可能。而中度以上的胃萎縮,伴有中度以上的上皮內癌變或腸上皮化生,爲痰凝、血瘀所致,多選用僵蠶、莪朮等化痰祛瘀。

創製胃炎新藥,綜合療效確切

楊春波創製的兩個治療合劑爲胃炎Ⅰ號,胃炎Ⅱ號。在總結以往病例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分析了31個治療脾胃病古方的結構和參考全國各單位治療慢性胃炎26個方劑,結合分兩證型的施治,創製了胃炎Ⅰ號(健脾益腎、清化濕熱、理氣活血),適用於氣虛濕熱證;胃炎Ⅱ號(養胃滋腎、清熱潤燥、舒氣化瘀),適用於氣陰虛燥熱證。兩個胃炎合劑已在臨床廣泛使用。治療93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依中醫學術要求,制定了綜合療效判斷標準。包括主要症狀、舌象、體重和胃鏡象、胃黏膜病理、胃分泌功能及其他實驗項目等,使療效結果可信度更高。療效結果明顯優於西藥組,且無毒副反應。中藥組胃鏡、胃黏膜病理隨訪38例(1~4年,平均1年10個月),遠期有效率爲63.2%。

脾胃濕熱證研究

脾胃病濕熱多,涉多系統疾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藥物的濫用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以及地球的轉暖、環境的污染和人群流動的增多,使本證的發生呈上升、擴展之勢,正如朱丹溪所言『六氣之中,濕熱爲患,十之八九』。楊春波組織了福建省東西南北中18所中醫醫院內科人員,採用流行病學的方法,對脾胃濕熱證進行臨床調查,了解其分布規律。結果表明:400例中,該證涉及中醫病43種、分屬7個系統,西醫病72種、分屬11個系統,其中主要是脾胃病和消化病(其中慢性胃炎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肺系呼吸病、腎系泌尿病、肝膽和心血管病等;炎症性疾病占43種、407例種,分別占59.7%和80.8%;與嗜菸酒關係密切。

訂標準辨規範,金指標黃膩苔

400例臨床調查發現,脾胃濕熱證有29種症狀、14種舌脈,從而制定了本證的辨別標準,並被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及中國中西結合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採納。確立脾胃濕熱證主症:舌苔黃膩、胃脘脹或痛、食欲不振、小便黃、大便溏。次症爲口苦、口黏、口渴喜溫飲、身熱不揚或惡寒發熱、舌淡紅或紅、脈滑或弦、細、緩。兼症爲①溢肌膚:水腫、肢倦、白㾦、濕疹、膿疱瘡;②著筋骨:肢麻、筋急、關節重著或重痛;③擾清竅:頭重如裹、耳鳴、目瞀、咽痛、喉腫、口舌潰瘍;④蒙心神:欲寐、神志時清時寐;⑤熏肺臟:胸悶、咳嗽、多痰;⑥蒸肝膽:右肋脹痛,黃疸;⑦注下焦:小腹脹或痛,大便黏滯或夾膿血、肛門灼熱、小便欠清、帶下黃白。

熱偏盛,症見舌紅、苔黃膩干,脈數,口乾苦喜飲,小便黃,大便干;濕偏盛,症見舌淡紅或淡,苔白膩而黃,脈緩,口苦而淡,小便清,大便軟或溏爲濕偏勝。診斷脾胃濕熱證,主症爲必備,再有1個次症或1個兼症即可。濕熱偏勝的判斷,舌象必備,再加2個症方是。黃膩苔是判斷的金指標。

楊春波認爲,證是一種病理表現,它是機體對病因的綜合應答,具有不同的範圍、層次和水平。本證多指標研究揭示脾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主要呈亢進性、失調性和代償性的綜合病理反應。楊春波認爲,中醫的脾胃與消化系統關係密切,但與其他系統也有關係。它包括一定的器官、組織、特有的病理變化、某些病發展過程的中間型或病情的中等程度。

創清化胃腸飲,治胃腸炎顯效

楊春波創製了『清化胃飲』『清化腸飲』,分別用於脾胃濕熱證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用清化胃飲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證39例,顯效以上占61.54%,退黃膩苔有效率爲71.39%。口服清化腸飲、配合灌腸I號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3例,總有效率93.94%,較西醫巴柳氮鈉口服加灌腸對照組具有顯著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