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在其小說【鼓書藝人】中曾描寫主人公方寶慶:『他是個走江湖賣藝的,大半生帶着全家走南闖北。』所謂賣藝,是指在街頭或娛樂場所表演雜技、武術、曲藝等掙錢,藝是這些賣藝者所擁有的技能。方寶慶就是靠着一面大鼓,一副鼓板,一把三弦,在茶館裏唱大鼓、說評書吃飯。 甲骨文中的藝字,字體的形狀好像一個跪着的人雙手捧着禾苗或者樹苗種植的樣子,【說文解字】言『種也』,種植正是其本義。說文小篆從坴從丮,坴是土,丮是拿着東西種,字形有所變化,但字義不曾改變。隸變後寫作埶,後又在其上加上『艹』,變成了藝,如今簡化為藝。
藝的本義為種植。典籍記載,后稷教導百姓種植莊稼,栽培五穀,穀物成熟了,便可以養育百姓:『教民稼牆,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可見種植是一門本領、技能,后稷所教的正是這項技能。由此,藝便從種植之義引申到了才能、技能、技術之義。俗語說『藝高人膽大』,一個人如果有真本事,身懷高超技能,始能勇往無畏。
在古代,教育學生主要有六種科目,即禮樂射御書數,稱之為六藝。事實上,在原始社會末期,六藝的教育就有所萌芽,商朝時已經有了初步的發展,到了西周時期,則形成了以六藝為核心的教學內容。禮,包括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等等,教導的是政治倫理規範;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課,禮樂是六藝的核心。射指射箭技術,御指駕車的技術,射、御都是軍事訓練課。書指識字、作文,數指算數,書、數則是作為基礎文化課進行的學習。在六藝之下培育的人才,文可治國、武可安邦,是文武兼備之士。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的就有七十二人。這與孔子的教育理念有關。在孔子看來,君子之於學也,應當『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前三項都好理解:要有高遠的志向,要有道德作為立身之本,要有仁的內心修養。而最後一項『游於藝』,即是說遊憩於六藝之中。不興其藝,不能樂學,通過游於藝,可以擴大知識面,得到更為廣博的學問,在有松有弛之中完成個人的修養。
古人又稱【禮】、【樂】、【詩】、【書】、【易】、【春秋】六經為六藝:【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這六藝同樣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學習。
由技藝生發開去,藝又有了藝術之義。中國的藝術,源遠流長。八千多年前出現的那些岩畫、彩陶、玉器,孕育着中國藝術的萌芽,發展到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藝術性。建築、雕塑、書法、繪畫、戲曲、音樂,如此種種,構成了中國古代藝術,也成就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繁華。而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更是賦予了中國古代藝術生命。
中國的藝術,講究氣韻生動,充滿一種對生命的描摹,有着生生不息、澄澈明淨的生命內涵,和於天地,應於萬物,化裁出天地萬物之心,也包含自身對宇宙、對人生真境界的追求。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從遠古的彩陶上,看到了遠古先民的驚人想像力;從夏商周的青銅器上,看到了自由與奔放;還有秦漢的大氣,魏晉的風骨,隋唐的輝煌,宋元的情趣……那些或精美或狂野的『藝術』,帶給我們心靈最深的感觸,是人類饋贈給自己的最美的禮物。(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