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先秦時期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技藝,也是儒家認為君子所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基本禮節。其中禮指禮法、禮法,樂指音樂,射指射箭技術,御指駕車的技術,書指識字、作文、書法,數指算數。 數,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概念。數的概念的擴充,就標誌着數學的飛躍。因而對於人類的文明史而言,一個時代對數的認識和運用,以及對數的理論的建設,反映着當時的數學發展水平。 中國古代數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成果。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這些數字,最晚到戰國時,數這個字也已經出現,數量和幾何的概念也已經有了萌芽。尤其隨着商品交易的出現,人們逐漸具備了統一的記數方法和簡單的計算技能。這也是數本身所內涵的意義。篆文的數,從攴婁聲,【說文解字】言『計也』,本義即為計數、計算。 甲骨卜辭中有很多記數的數字,從一到十到百千萬。殷商的人們用這十三個數字,記錄了他們所認識到的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而大於十的自然數百千萬,則都用十進位制,這意味着十進位制在中國商周時期已然出現。這是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文化的一大貢獻,英國科學史學家李約瑟對此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古人認為數產生於大千世界。天地萬物有形有像,有增長有縮減,於是就有了數。【孫子算經】中說『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分釐毫秒忽,這是中國古代數學家眼中的十進位小數,而十進位大數,是十百千萬億。這兩者一脈相承,只不過一進一退而已。從忽到分,從一到十,從百到億,數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正如宇宙萬物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到繁。 有了數字,就可以用來記數、算數。數學來源於社會實踐,與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儲備糧食,就要知道倉庫的容積;要修建灌溉渠道,就要計算渠道的長短;要進行土木工事,就要計算日程人工;要修訂曆法,就要測得日月的運行。容積的大小、路程的長短、人力的多少、日月星辰的運行……如此種種,都需要用數來表示。於是,產生了數字的運用、數學的知識以及計數計算的技能。 回望數學發展史,不難發現中國的古代數學呈現出非常濃厚的人文色彩和社會性。中國的數學家們從不諱言數學來源於實踐,也致力於將數學應用於實踐。中國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就映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層面,它分為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都是與生產、生活實踐有聯繫的應用問題、以及應用問題的解法。 數,產生於大千世界,應用於生活實踐,圍繞人的生產生活,用加減乘除,搭建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樑。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