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書中,對印度的早期記載見於【史記】,當時稱之為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對音。地域在四川之遠西2000里。
[【史記·西南夷列傳】:『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於是天子仍令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餘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
在【山海經】中也記載『西方有身毒國』。【後漢書·西域傳】則稱之為『天竺國』,『一名身毒』。
這些古籍中所說的身毒或者天竺,其實都不是指南亞的印度,而是位於西南亞之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據吳其昌先生【印度釋名】(【燕京學報】第四期)統計,中國古代文獻對印度一名的漢語音譯有38種寫法如:身毒、干讀、捐讀、申毒、辛頭、新頭、信度、身度、懸度、天毒、天竺、信圖、賢豆、賢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關於古代身毒及天竺的讀音,初唐訓詁學家顏師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則天竺也,塞種即釋種也,蓋語言有輕重也。』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說:『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干毒。【康熙字典】謂:『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篤』,『今之天竺,蓋身毒轉為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為竺音』。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則說:『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或雲身毒、 或雲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也就是說,印度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區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國。
至於印度河東南方向的恆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國地區,在古代可能稱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梵文吠陀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中。【摩訶婆羅多·初篇】有一段講述國王豆扇陀與靜修仙人義女沙恭達羅的愛情故事。二人結婚後生有一子,名婆羅多,婆羅多長大後成為轉輪王,他的後代被稱為婆羅多族。因此,印度諸語言又名印度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印度古人亦稱印度次大陸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經及【西遊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