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9|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张即之·你说我旁门左道,我说你顽固不化!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1-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即之

张即之(1186——1263年)宋代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世孙。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后知嘉兴,以言罢。

张即之独特的执笔

张即之的执笔,我们从他的书法分析,应该是向右倾侧,这按传统的说教来讲,是错误的执笔,但好处是不再遮挡视线,不用笔杆是直的,写字人头却是歪的,这种尴尬或许我们许多写字的人久而久之并不察觉,直到闹起了颈椎病、肩周炎之后才发觉,可为时已晚。所以在这里提醒朋友们,稍微关心一下自己写字的姿态。

张即之执笔时的笔杆不是指向自己的鼻子,而是偏右,至于偏右是上,抑或中下,那不必死板,视笔画如何方便而言。但万万不可理解成他这样执笔要“顺笔”乃至于“拖锋”,近代只有康有为这么用,为有这一“拖锋”的用法,康南海的字曾被上海白蕉先生讥为“烂草绳书”,这是题外话。我们讲的是张即之在书写前静止阶段时的执笔,此后张即之的笔一经发动,笔杆便不再是这个样子,这点尤其要申说清楚。

ae21955a52ffeebed50b2a3b36c758e6.jpg

▲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局部)

接着,我们再来揭第二个谜。这关乎他独特的结字方法,执笔右倾已然是另类了,更惊世骇俗的是:他将毛笔在砚台上舔笔的时候,刻意将笔头舔成钩状,大致类似阿拉伯数字倒写的7。当然,谁也没看见过张即之这么做,我们是猜测。但是,请大家不妨试试,用这个方法临写几行张即之,看看是不是得心应手?狼毫笔做不到这点,因为它的笔毛太健,即便暂时能舔成钩状,但写不了几个字,它就恢复挺直的状态了,唯有羊毫、兼毫能够做到,前面我们讲了笔,这次讲了用,所谓顺理成章。

侧锋高手张即之

正锋与侧锋的问题。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历史问题,我们在这里也不想再发争端,而是仅就张即之的书法讨论。我们的问题是,在张即之的书法中,没有死板的正锋,完全是侧锋和假正锋的使用!这个“假正锋”的定义,简单地解释就是看起来仿佛是正锋,实际上还是侧锋,它的运用涉及手腕极高超的摆动技巧,并非可以简单到用“逆入平出”来解释。

101b866d0ccb225affa0afd42e6cc9af.jpg

▲张即之《台慈帖》

清人梁𪩘看不出张即之的美感,他在《评书帖》中刻薄张即之:“张樗寮《金刚经》字或瘦或粗,皆提笔书。然不能于中正处求胜古人,而只以鬼巧见奇,派头不正,邪念丛生,较之东坡之遒厚,山谷之伸拖,元章之雄杰,君谟之秀润,逊谢多矣。此其不能为大家,而止得为名家也。”

对于张即之精致的用笔,美观的结构,特别是侧锋奇妙地使用,梁𪩘不是视而不见,而是见了之后,不知所为何来?于是只能恨恨的用了十二个字“鬼巧见奇,派头不正,邪念丛生”,这大约已经不是在评论书法了。

71f91f6f3fcec879eb0af2bc2c0a3684.jpg

▲张即之《庄干帖》

沈尹默《书法漫谈》谈到中锋:“自来书家们所写的字,结构短长疏密,笔画肥瘦方圆,往往不同,可是有必然相同的地方,就是点画无一不是中锋。因为这是书法中唯一的笔法,古今书家所公认而确遵的笔法。”

不管是近现代书法大家还是历史上的伟大书法家,对于恪守正锋的原则,大家都不敢反对,但恐怕很少有人忠心不二的遵守,出于种种原因,大多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从科学的角度讲,落笔即侧,不可能有正,如果将侧锋纳入正锋(中锋)的范畴,并明确区分“偏锋”的定义,那么,沈先生的话是毫无疑问的正确(侧锋:笔锋入纸,笔杆左倾,逆行;偏锋:笔锋入纸,笔杆右倾,顺行)。

再有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不管是正锋还是侧锋,如何使用?这个问题各家都有各家的解释,但自隶书始,锋法实已备矣,后人简单概括为: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清人朱履贞《书学捷要》又进行了准确描述:“书法有折锋、搭锋,乃起笔处也。用强笔者多折锋,用弱笔者多搭锋。如欧书用强笔,起笔处无一字不折锋;宋之张樗寮、明之董文敏用弱笔,起笔处多搭锋。”

从历史上遗留的法书看,仅就起笔而言,晋人直截了当,唐人法度森严,宋人楚歌自弹,元人化繁为简,明清扭扭搭搭。晋人书迹人间罕见,唐人风致一生难求,恰恰是不谬风雅的宋人,为我们开启了上接晋唐的大门,这其中,张即之书法的侧锋运用,给了今天学书之人极大的启发。

f0aa4bb6fc5bcc2e70f38ec73c41a9ea.jpg

▲张即之《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选字)

著名学者周玉言先生1982年出版了一本谈书法艺术的小书,名叫《书法艺术答问》,书中有一则问答很有意思,我们来读读: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运用这个‘锋’呢?”

答:“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尝说:别家善书的,‘只得一笔’,而‘我独得四面’。

他的意思是说别人只会用一种笔法,我则四面都各有笔法。我再举一个笑话给你听:清初周亮工编刊过《尺牍新钞》,其中引过一个人涉及书法的话说:‘八面锋尚且不够使,如何只说中锋’?!”

周先生进而评论:“当时有些文士放诞不羁,说话的习气喜欢夸张,带着开玩笑的口吻,听起来不够严肃,其实却是‘歪打正着’,击中了‘正锋’论的要害,道出了笔法实际上的多变性。”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张即之,我找了他的书法奉上,便于大家有比我更深切地领会。如此,我们再来看张即之的书法,他用笔多样性,侧锋使用的大胆、漂亮,是不是能得到我们的激赏?

dd3d1ad4968c25c223fbf7a156accc84.jpg

▲张即之小楷残卷《华严经》(局部)

59893cacc21c7e7aa92fb7720360383a.jpg

▲张即之《双松图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