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2|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如何令筆鋒立起來?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2-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筆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對於筆鋒的掌控能力,一直是書法臨習與創作的要領。

bd49c7c8586a0fe87c60c0e1952bafe7.jpg

毛筆在紙上運行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就是漢字的點畫。用同樣的一支毛筆,由不同的人來寫相同的一個字,結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為每個人的運筆發力方法不同。寫字時,筆毫由於手臂的發力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因此,才有『唯筆軟而奇怪生焉』的說法。筆毫在不使用時,形狀是錐狀的,一旦濡墨落筆,鋒毫即變,一寫一變。

75bc20ab376421d358129a94e07ecb1c.jpg

寫字時筆毫始終是處在變化狀態的,這就要求書者在書寫中發力控鋒、調鋒,在控鋒、調鋒中書寫。這種書寫過程中的鋒毫之變,我們稱之為『鋒變』。

無論何種字體書體中的點畫,其實就是書寫時『鋒變』的結果。研究用筆與筆鋒,實際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樣控制筆鋒之『鋒變』的這一關鍵點上。

b14734b93e8967f367413696d567db5a.jpg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筆畫,都是由入、行、收三個技巧環節來完成的,如下:

入—主要是完成筆畫前端的造型;

行—是完成筆畫中部的造型;

收—是完成筆畫尾部的造型。發力和鋒變的各種技巧,也就集中體現在這三個細小環節之中。

在這三個環節中,每一個環節都會直接影響一個筆畫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筆最基本的技巧環節,對筆法的研究也就必須着眼於這三個具體的技巧環節。

4dab051f724e616f9bc584038cef9ab1.jpg

如何控制筆鋒?用手、腕、臂的發力來控制和調領鋒毫,利用鋒變來完成這三個環節,並進行點畫的刻畫,就是用筆的關鍵。古人研究筆法最經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雖然它還是殘缺的理論(如:心鈎、鵝鈎、之捺等,這些極為重要的筆畫,只一個"永"字無法包含其中,說明它還是一個不完整的理論。),但其實踐指導意義確是重大的。

我們仔細分析"策、勒、弩、趯、側、掠、啄、磔"八字,其實,八法實際上講的就是一個控筆發力的問題。

2d6b576d4b6e4b65613039e9fea93167.jpg

由於發力方法的不同而導致鋒變的不同,又由於鋒變的不同而導致點畫的形狀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書筆法"、"篆書筆法"、"隸書筆法"、行書筆法"、"草書筆法"的五種筆法分類。

五種字體各有各的主要行筆特徵,篆書的"鐵線玉箸"、隸書的"蠶頭雁尾"、楷書的"永字八法"、行草書的"絞轉連綿"等既是。在同一種字體之中,無論其風格是怎樣變化,在點畫的刻畫,或者說在發力方法和鋒變上,都有着非常明顯的共性特徵和個性特徵。

【張遷碑】與【曹全碑】比較,共性是"波磔"和"蠶頭雁尾",區別是一方一圓、一剛一柔。柳楷和顏楷比較,共性是"藏頭護尾"與"八法",區別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4155d6f629060730aabe491d1ed5daad.jpg

這些差異的形成,無疑是鋒變的結果。由此,我們又可以推斷出,個性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原於個性化的運筆發力方法和個性化的鋒變上。人們稱米芾的"刷"、東坡的"畫"、山谷的"描",就是對他們個性鋒變技巧最典型最貼切的形容。

也正因為,他們各自的這種獨特的變鋒技巧,才形成了他們各自的書風,才形成了宋代"尚意"的書風。這種例子俯拾皆是。下面,我們論述用鋒的幅度與發力的方法有直接關係:

重發力:鋒變的幅度大,筆畫粗壯;

輕發力:鋒變的幅度小,筆畫纖細;

勁發力:筆畫挺而彈,剛硬有力;

緩發力:筆畫勁而朴,利用側鋒鋒變,筆畫方峻;

中鋒調鋒:筆畫圓渾。

dde3490bb3222116fe22cb6d375507b0.jpg

不管怎樣發力與鋒變,必須是以刻畫準確而高質量的點畫線條為宗旨的。若求點畫線條造型的準確,首先是要發力與鋒變的準確。不同的點畫,不同的字體,不同的風格,需要不同的發力方法和鋒變技巧。

筆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峰』,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畫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f0f0b8380ef59f7588933c78a049da68.jpg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着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里』(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a1193a267dadcc4fc5dffd4c76becac7.jpg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372dbbfb4aaedeb12360ce36329316c4.jpg

251e6f31a71e27725c32b27757394892.jpg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徵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c8367eccbe9e02b9c9d14bef8fe99ce6.jpg
791fa3e92ec94f4c96726fd5efee33cc.jpg

ea973402882fa1288b530d210aca8db6.jpg

bb5dfff4102b0241f8bb166a1fb88fb9.jpg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2a58e3161846a369d8c49787b6055138.jpg
85d099498a3203c93c68f7fbbf76f007.jpg

5a95a224be73d0a17c8fba4c0c429081.jpg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