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書法位列宋四家之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蔡襄大字楷書【杜牧詩句】,來源於宋拓郁孤台法帖殘本,上海圖書館藏。一起欣賞 杜牧木蘭廟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杜牧寄遠 前山極遠碧雲合,清夜一聲白雪微。欲寄相思千裏月,溪邊殘照雨霏霏。 杜牧入商山 早入商山百裏雲,藍溪橋下水聲分。流水舊聲人舊耳,此回嗚咽不堪聞。 萬安橋石碑 若論老蔡人品,可算是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其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書藝高深。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雖說名字排列在『蘇、黃、米』之後,但有人認為他的書法應當列為宋朝第一。而持這種看法的,恰恰是『蘇、黃、米、蔡』中排在首位的蘇軾。不單單只有蘇軾持這種觀點,北宋皇帝、書法大家趙佶也說:『 蔡君謨包藏法度,停蓄鋒銳,宋之魯公也。』把蔡襄比作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可算是最高的褒獎了。 【暑熱帖】(致公謹尺牘) 宋仁宗皇祐以後,蔡襄的書法開始風靡天下,朝野士庶皆學蔡氏書體。蘇軾早年就對蔡書下過很深的功夫,他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仆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蔡襄書法如此被天下看重,那麼,想求蔡襄隻字片紙以裝點門面的人自然就多了。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 【自書詩卷】(局部)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31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仁宗感念張貴妃生前的種種情意,悲痛無比地對左右說,曾幾何時,宮廷叛亂,張貴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保護皇帝;當年,天下大旱,為了替皇帝分憂,又是張貴妃,在宮中刺臂出血,書寫祈雨的禱辭。仁宗最後決定用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朝野的反對之聲浪潮洶湧,直到治喪的第四天才對外宣佈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后,賜諡溫成。 下葬時,需立一塊溫成皇后碑,仁宗思前想後,覺得只有蔡襄才配給自己最喜愛的妃子來書寫碑文。於是,一道聖旨把蔡襄召進了集賢殿。 宋仁宗親自召見了蔡襄,可謂求字心切。 御案後面,宋仁宗溫和地注視蔡襄良久,和顏悅色地說:『朕想讓蔡愛卿來書寫溫成皇后碑,也只有蔡愛卿高超的書法,才配給張貴妃寫字,朕的內心也覺着對得起張貴妃。』 仁宗言辭切切,眼中似有淚花縈繞。 作為一位天子,此話最明白也最肯切不過。然而,蔡襄平靜地向宋仁宗行了君臣之禮,然後回答說:『陛下,臣不適合書寫此碑。』 宋仁宗大失所望,驚詫而問:『愛卿出此言何意?』 蔡襄說:『您應該明白,這樣的事,應當是待詔的分內之事,職責所系,臣豈能越俎代庖?』 宋仁宗沉默了一下,說:『什麼分內分外,職責義務,朕說誰寫誰就可以寫。放心好了,朕會重重地賞賜愛卿,不會虧待愛卿的。不論皇帝大臣,都有親情,你難道忘記,當年你想回鄉孝母,朕是如何對你的?』 蔡襄慌忙跪地,他立刻回想起當年之事。他初年在朝為官,頗受皇帝的器重,雖身伴君王,卻一心想着還鄉完成陪伴慈母夙願,可是宋仁宗一再挽留。 山堂詩帖 一天蔡襄陪仁宗遊園,見蕉葉上有許多螞蟻爬行,便心生一計,乘皇帝入室更衣之際,即蘸蜜糖在蕉葉上寫了一行大字,隨後隱在假山後面。仁宗回來,不見蔡襄,只見蕉葉上螞蟻糜集,細看成字,甚感詫異,不覺念道:『蔡襄,蔡襄,做官回鄉。』 話音剛落,蔡襄現身伏地三呼萬歲,並說:『臣蔡襄在此領旨,叩謝陛下聖恩!』仁宗一愣,恍然大悟,曰:『朕上當矣!不過這也是賢卿一片孝心,到任後,倘有興革,卿自裁可也!』 想到自己曾用機巧『騙』過皇帝,蔡襄跪拜道:『皇帝之恩,臣沒齒不忘。但臣絲毫沒有想讓陛下賞賜之意,臣若因為書寫碑文而領取了皇上的賞賜,那就更無顏面對待詔們了。同朝為官,還望陛下諒解臣的難處。』 宋仁宗沉默良久,慨嘆道:『君子之德啊!朕不難為愛卿了。』 事後,待詔們知道了這件事,湊份子在樊樓宴請蔡襄。席間,一個待詔喝得高了點,他捉住蔡襄的手,一個勁兒地搖着說:『若非蔡公賢德,換作他人,我們的飯碗豈不被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