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鮮卑舊墟石室石刻
【何新早年未刊筆記,寫於1986年】
甲骨文金文屢見土方一名,為商周兩族之世仇。商周古地理學者咸謂土方族居於西北,常來襲擾中原。而清代以來古音韻學者早已論證,古無輕唇音,聲母f與b相通。故方、伯、跋諸異文字隨相別,古語則相通。故土方即土伯。土伯一名見於屈原【天問】,可知其在南楚神話中乃一食人怪物。我竊以為,土方即土伯即唐以後之吐蕃,亦即隋唐之拓跋。
對於『拓跋』語源,【魏書】云:『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資治通鑑】載北魏孝文帝改姓詔書,亦稱『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
土音通拓,相通。而跋乃君後也,案?跋音通伯,伯亦君後。
[案:周制度五等貴爵,一公二侯三伯。侯即後也。在宗法制度中,公即翁,屬於祖父以上系君長,後即舅,屬於母系君長。伯即父即夫即大,屬於父兄系君長。其下則為子與男,後生小輩也。]
故竊以為拓跋實際也是土伯土方之轉語。土方,土部,吐蕃,以及東胡鮮卑的禿髮一部,其族群未必屬於一類,但名號則皆為土方之轉語。蓋商周秦以來,北方西北恆有一強勢游牧異族名土方,後來許多隸屬其下之游牧族部落,皆以之為自號,於是而有拓跋、吐蕃、禿髮之諸異名耳。
(2017-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