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5|回覆: 0

[中醫理論] 王世民·中藥的三個作用

[複製連結]
裴妙榮 發表於 2018-3-24 1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關於中藥有多種作用的現象,王世民認為,其中有藥物成分發揮的固有作用,還有在藥物固有作基礎上用次生、衍化出來的作用以及經過炮製、製劑或配伍等而產生的作用。

•王世民說,由於中醫臨床主要利用方劑中各藥物組合而成的『合力』定向地作用於某一病證,醫家往往把這個『合力』誤解為某一味藥的作用,而這實際是藥物配伍形成的『合力』作用。

王世民是山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首批『山西省名老中醫』 ,太原市『名老中醫專家』,2017年被評為第三屆國醫大師。

王世民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是業界公認的以『理論與臨床結合、醫學與藥學結合、傳統與現代結合』著稱的大師。『凡為良醫者必精於藥,唯精於藥者方成大醫』。王世民對中藥有深入系統地掌握,不但熟諳藥性、功用,而且能識、能辨,還經常帶領學生外出採藥,甚至自己種植中草藥。在對中藥作用規律的研究方面,探幽發微,融匯古今,創造性將中藥的性能功效解讀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這一全新觀點,實為王世民的真知灼見。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發生疾病,是機體陰陽失去了平衡。根據辨證選用適宜藥物,以調整陰陽,使機體重新恢復陰平陽秘。進一步說,藥物能夠調整機體的失衡,是基於藥物具有偏性,以藥性之偏糾正機體陰陽之偏,藥物的這種偏性就是其功能。

歷代本草著作及現代教科書,歸納的某種藥物的功能往往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藥含有多種類型的成分,這些成分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比如,大黃含有的結合型蒽醌類成分主要起到瀉下作用,游離型蒽醌類成分主要起到抗菌作用,而另外的鞣質類成分使制炭後的大黃具有了收斂止血的功能。另一類情況,或者說在更多數的情況下,中藥並不一定是因為含有多種類型的成分而起到多種作用。關於中藥有多種作用的現象,王世民認為,其中有藥物本身成分發揮的固有作用,還有在藥物固有作用基礎上次生、衍化出來的作用以及經過炮製、製劑或配伍等而產生的作用。因此,王世民將中藥的這些不同作用歸納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和配伍作用,他依據中醫藥理論,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入情入理地闡述了中藥的這三個作用。

固有作用

一般說來每味中藥都有自己的特有或主要的性味和作用。如黃連善清心火,黃芩善清肺火、黃芪能補氣,五倍子能固澀等。也就是說,每味藥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和特點。這種作用是藥物本身就具備的,是固有的,所以把這種作用叫固有作用。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藥方論序】中說:藥物『其寒熱溫涼四氣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後陰陽造化之機存焉』就是這個意思。藥物的固有作用,是由它本身的內在物質所決定的。這種內在物質就是中藥性味功能的內在根據。所以說中藥的性味,歸根到底是由其化學成分決定的。成分不同,性味則各異,孰多孰少,何者為主,何者為次,又決定和影響了其某一性味的偏盛偏衰。且五味所入不同,『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又表現了對機體作用部位的選擇性,這些交互差異,作用迥然有別,使中藥的作用益加紛雜,但畢竟還是有其共性的。某些內在物質或主要化學成分相同或相近,就有了它們相似的性味和作用。如日本學者小管卓夫等測定了附子、細辛、吳茱萸、川椒、高良姜、丁香等熱性藥,均含有甲基烏藥鹼。這個成分作為β-受體興奮劑,具有強心、擴張血管、鬆弛平滑肌、增強脂肪代謝、升高血壓等一系列的生物活性,這些作用與熱性藥的藥性基本一致。提示這些熱性藥藥性來自它們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因此,這類藥都有相似的能醫治機體寒證的功能。其他熱性藥不一定含有甲基烏藥鹼,但一定含有具有類似活性的物質,從而使它們擁有了熱性藥的藥性。對於寒性藥也應該有這麼一類共同的基礎。李時珍云:『蘭凡五種:菘蘭、寥蘭、馬蘭、木蘭、吳蘭,諸蘭形雖不同而性味不遠』,提示這些性味相同的藥物是由一類共同的物質所決定的。現已證實,這類物質就是吲哚苷類及其水解、縮合產物。進一步推斷,寒性藥也應該會有一類代表寒性的物質。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匡海學教授對藥性研究的結果就表明了寒、熱藥性的中藥確實含有代表藥性的物質基礎。但是,中藥功效主要是通過臨床應用總結出來,中醫的用藥特點又是多味藥組成複方,因而人們常常是把在製劑過程中衍化出來的次生作用,以及在複方中由於配伍而表現出來的配伍作用,也當作某一中藥的固有作用了。

次生作用

這是由中藥的固有作用衍化、派生出來的,大體可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固有作用延伸的次生作用。此種作用可稱作間接作用。如金銀花能清熱,按照中醫理論,毒由熱化,故亦能解毒,這個解毒的作用應是清熱作用延伸出來的次生作用。再如生石膏,其味辛、甘,性大寒,除清熱瀉火外,還能止渴,止渴並不是石膏的直接作用,而是由於清熱使津液消耗減少,間接止了渴,所謂『熱去渴自止』就是這個意思,可見止渴作用由是清熱作用延伸而來。三七的化瘀止血、生地的涼血止血等,應該都是這種延伸的次生作用的表現。

二是機體應答的次生作用。黃芪是補氣藥,它所具有的行水消腫、止汗作用實際是由於其固有的補氣作用,使機體發生應答,肺的氣化功能增強,從而改善了由於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失常狀態,使小便通利,水腫消退。因而,黃芪行水消腫作用的表述方法應當是補氣行水消腫,這與車前子的利水消腫有區別。同樣黃芪的補氣固表止汗作用,也應當這樣理解。王世民認為從這樣的思路上來表述和理解,中醫藥學的術語就不是模糊的,而是頗為嚴密的概念了。

再就是炮製、製劑或在機體代謝過程中衍化而來的次生作用。某些中藥本來不具備某些作用,但在炮製或製劑過程中乃至在機體代謝過程中發生了分解、化合而產生了某些作用,亦應屬於中藥的次生作用,只是這種作用在過去我們中醫久遠的用藥過程中不太明了或未被發現罷了。如人參,一般說來沒有直接的抗癌作用,但在炮製加熱時產生的次級皂苷人參皂苷Rh2有明顯的抗癌作用;再如,有實驗表明柴胡皂苷C本身雖無促進皮質甾酮分泌的活性,而其代謝中間體苷元則在這方面有很強的活性。

配伍作用

配伍作用是指藥物互相配合之後產生的作用。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就是配伍應用,按照中藥的『七情和合』和方劑君、臣、佐、使配伍理論進行配伍,可以使藥物的作用發生很大的變化。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方藥離合論】中講道:『方之與藥,似和而實離也……聖人之制方,以調劑之……故方之既成,能使藥各全其性,亦能使藥各失其性。』這種通過多味藥的配伍產生的配伍作用,是組成該方劑的諸藥作用的綜合效應。王世民在20世紀80年代就論述到,這種綜合效應的是一個『合力』,這個『合力』應當是一個矢量。今天學習起來,我們愈益感覺到關於方劑『合力』的描述,實在是很有洞察力的見解。在近十多年來,業界形成一個共識,即中藥(複方)作用的特點是多種成分通過多種途徑,作用於機體的多個靶點,而產生整合作用。王世民的『合力』論至少比『整合作用』說早了十幾年。

王世民說,由於中醫臨床主要利用方劑中各藥物組合而成的『合力』,定向地作用於某一病證,因此,往往把這個『合力』誤解為某一味藥的作用。再加歷史條件的限制,所以有些本草文獻上記述的某味藥的不少作用,實際是這種配伍形成的『合力』作用。銀翹散是辛涼解表平劑,按吳鞠通的組方本意是遵【內經】『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方中用金銀花、連翹為君,其意是針對溫邪而施,不在解表。金銀花性味甘寒,功能清熱解毒,並無辛散宣解之能,只是由於配伍了辛溫的荊芥,豆豉,辛涼的薄荷,才使全方成為辛涼解表之劑。所以金銀花在銀翹散中的作用是清熱解毒,其本身並無辛散解表之功,現在的中藥學書籍中記述金銀花能『輕宣解表』是把它與別的藥味的配伍作用混同為固有作用所致。還有一個反證的例子是感冒退熱沖劑,方劑組成為大青葉、板藍根、連翹、拳參,沒有一味解表藥,但它治療風熱感冒的療效很確切,是這些藥味配伍後產生了解表作用。再如升麻、柴胡,它們升提中氣的作用,不論是補中益氣湯,還是升陷湯,都是在與參、芪等補氣藥配伍之後才表現出來,實驗研究工作也對此給予支持。王世民用這些很有說服力的例子說明了中藥配伍以後的『合力』作用。

通過配伍,可使藥物發生協同、增效或減少某些毒副作用,甚至還能改變單味藥的性能,發生『轉向』,產生新的功效。這不僅使方劑呈現它的多效性,從而使方劑的適用範圍更加廣泛,能夠適應各種複雜多變的病情,還儘可能地減少了副作用,可見配伍作用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不做這個工作就可能丟失許多實踐證明有效的信息。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證明,通過配伍可以使藥物之間發生某些化學變化,有的成分增加了,有的成分減少了,有新的成分出現了,也有原有的成分消失了。最後變化了的這個群體,才是方劑產生療效的真正物質基礎。探明配伍作用的物質基礎,才能最終揭示方劑產生療效的真諦。

王世民強調,在解釋方劑的功用時,也不要只按照傳統的方法,把組成方劑的各味藥物的作用,簡單地以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的關係來說明,而應當吸納新的配伍作用研究成果,逐步科學完善中醫方劑學的配伍內涵,為這個傳統學科注入新的活力。

王世民在20世紀80年代就致力於中藥作用的研究,他認為,在中藥作用的研究中,應當是首先探討它的固有作用,注意次生作用,並以配伍作用作為研究的重點,方、藥研究相配合,有主有次,才能把中藥研究搞得深入、細緻,使中醫藥學研究有一個長足的進步。他曾強烈呼籲業界要重視配伍作用的研究,現如今,方劑配伍作用的研究已經受到極大的重視,研究成果層出,人們甚至不僅注意一首方劑的研究,有的還涉及類方的研究,尋找配伍作用的規律。這種大好形勢的出現,也是王世民早年在倡導配伍作用研究時就希望開的花結的果。而且,王世民更希望,中醫藥研究者們,一定要在遵循中醫藥理論的基礎上應用現代科學方法和技術來搞『中醫藥研究』,而不要簡單盲目地或者是目標恍惚地『研究中醫藥』。(作者單位為山西中醫藥大學)

(Y)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