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内容提要:《易纬》一书编定于西汉末,但其中的一些思想内容形成较早。本文对《易纬·乾凿度》所载“五德终始术”思想作了初步考辨,认为此术为战国时邹衍师徒所创,采用了战国时《殷历》历数和时令思想。对《乾凿度》“五德终始术”的算法和内容,以及当时如何应用此术推算帝王受命,本文作了详细的分析。本文指出,“五德终始术”作为一种历史观,凸显出历史运行的数的必然性。
关键词:《易纬·乾凿度》;五德终始术;邹衍;数术
作者简介:刘彬,男,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易学与儒学。
《乾凿度》卷下有一种五德终始之术,其曰:
至德之数,先立木、金、水、火(笔者案:水、火顺序倒置,应为火、水)、土德,合三百四岁。五德备,凡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复初。其求金、木、水、火、土(笔者案:其顺序应为木、金、火、水、土)德日名之法,道一纪七十六岁,因而四之,为三百四岁,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乘之,凡为十一万一千三十六。以甲(张惠言曰:甲子也)为法除之,余三十六,甲子始数立。立算皆为甲,旁算亦为甲,以日次次之。母算者,乃立木、金、火、水、土德之日也。德益三十六,五德而止。六日名:甲子,木德,主春,春生,三百四岁;庚子,金德,主秋成收,三百四岁;丙子,火德,主夏长,三百四岁;壬子,水德,主冬藏,三百四岁;戊子,土德,主季夏至养,三百四岁。六子德四正。四正:子、午、卯、酉也。而期四时,凡一千五百二十岁,终一纪(笔者案:此“纪”不是七十六岁一纪的“纪”,乃元纪之意)。[1]
此术所称“五德”,是指木、金、火、水、土的五行。五德是由“五子”决定的:甲子为木,为木德;庚子为金,为金德;丙子为火,为火德;壬子为水,为水德;戊子为土,为土德。“五德终始”是指五德按五行相胜之序转移一次,为一终始。
对于此五德终始之术,历代学者研究很少。清儒黄宗羲在其《易学象数论》卷四中,对“五德终始”有所推求,[2]但甚为简单。一些问题,如此术的创作、形成时间、推算方法、特点等,仍没有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就以上几点,对“五德终始术”作一初步的考辨和分析:
其一,此术当为邹衍师徒的五德终始术。
提起“五德终始”,人们很容易想到邹衍,因为邹衍有“五德终始”的思想。邹衍为战国时齐人,是阴阳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封禅书》云“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集解》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曰:“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可见,邹衍有五德终始或曰五德转移之说。由于文献的缺失,我们只能从上面仅有的文献得知此说的大体面貌。邹衍的这种理论认为,历史的运行是按五行相克的原理进行的,每一行称为一德,故有五德。如土德后为木德,木克土;木德后为金德,金克木;金德后为火德,火克金;火德后为水德,水克火;水德后为土德,土克水。依次转移,终而又始,故称五德转移或终始之说。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记邹衍事迹看的很清楚:“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索隐》:张揖《三苍训诂》云‘襒,拂也'。谓侧而行,以衣襒席为敬,不敢正坐,当宾主之礼也)。如燕,昭王拥彗先驱(《索隐》按:彗,帚也。谓为之扫地,以衣袂拥帚而欲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请列弟子之坐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邹衍如此倾动当时王侯,受到君王们的至高礼遇,想来当是他的五德终始之说能解决当时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时当战国中期,周天子天命已坠,天下实际上已无天子,谁能成为下一位受命天子?邹衍的五德终始,以五德转移,来推知朝代更替,目的应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上面仅存的五德终始的简单内容看,还不足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它应该还有一些更复杂的内容,有一套深奥的推算方法,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一种湛密精微的方术,用此术能推算出受命天子。如此,它才值得君王们对邹衍郊迎撇席,拥彗先驱,亲身师之。
从上面所引《乾凿度》的五德终始之术看,讲历史运行中五行相胜的五德转移,并引入历数,通过历数演算,来具体推算出未来朝代的德运,即五德中的一德,此德运为天意、天运。再结合禨祥度制(见下),而得知未来天子落入谁家、谁人。对照以上邹衍其说、其事,应该说,《乾凿度》的五德终始之术,很可能就是邹衍的五德终始之说。即使不是邹衍其说的全部内容,也当是邹衍的弟子秉其师说进一步加工的结果。
《史记·封禅书》说“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案齐威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78—前343年,齐宣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42—前324年,若以太史公司马迁所界定的战国时段公元前475—前221年,则时当为战国中期。从其时邹子之徒已论著终始五德,说明邹衍作《终始》(当有五德终始说的内容)的时间,应在战国中期。因此,《乾凿度》的五德终始之术,当形成于战国中期或偏后。
其二,《乾凿度》五德终始之术,采用了战国时《殷历》历数和时令思想。
《易纬》一书,采用了先秦四分历的《殷历》。这种历法,还记载于《淮南子·天文》中。从《乾凿度》五德终始术的历数看,也确为《殷历》。由上引《乾凿度》五德终始术所言“凡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复初”“道一纪七十六岁”等历数,对照《淮南子·天文》所载《殷历》“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等内容,其同于《淮南子·天文》的《殷历》显然可见。《乾凿度》所言“五德备,凡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复初”,指木、金、火、水、土五德,各304岁,五德全部转移一轮,为1520岁,再回复到木德,进行再一轮的五德转移。故1520岁可谓五德一终,终而复始,所以为五德一终始。又,从《殷历》以甲寅元为历元,即从甲寅年始,经一终建甲戌年,二终建甲午年,经4560年三终而复甲寅年来看,在一个甲寅元的4560年中,五德终始三次,可谓五德三终始。
《乾凿度》五德终始之术言:“甲子木德,主春,春生;庚子金德,主秋成收;丙子火德,主夏长;壬子水德,主冬藏;戊子土德,主季夏至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乃为时令思想的核心。这里的“戊子土德,主季夏至养”,应是吸纳了《管子·五行》时令思想。《管子·五行》模式在夏、秋之间安排土行:“睹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不诛不贞(戴望校正:贞当为责),农事为敬(戴望校正:敬当为亟),大扬惠言,宽刑死,缓罪人。出国司徒令,命顺民之功力以养五谷。君子之静居,而农夫修其功力极。然天下粤宛(戴望校正:粤,古越字。越为散。宛,古通作菀,苑,皆谓郁结。言天散其郁结之气,草木得以养长),草木养长,五谷蕃实秀大,六畜牺牲具,民足财,国富,上下亲,诸侯和。”[3]可见土德正为至养之意。而“季夏”这个词,依现存文献看,最早出现在邹衍的“五时改火”说中。郑玄注《周礼·夏官·司爟》引郑众说引邹子(邹衍)之语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梄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这也证明了《乾凿度》五德终始术确实与邹衍有密切的关系。又,《乾凿度》五德终始术中的甲子、庚子、丙子、壬子、戊子的“五子”(也即五德),也可与《管子·五行》时令模式中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的“五子”比照而观:虽然《乾凿度》五德终始术的“五子”(五德)是相胜的关系,《管子·五行》时令模式的“五子”是相生的关系,二者有所区别,但前者对后者的借鉴之意仍昭然若揭。
其三,《乾凿度》五德终始术的算法及内容。
《乾凿度》五德终始术,以木、金、火、水、土的顺序排列五德,每一德包括四纪(笔者案:《乾凿度》有些地方“纪”又作“部”,即“蔀”,如《乾凿度》卷下有“昌以西伯受命,入戊午部”,实即戊午纪。为避免混乱,本文一律称为“纪”)。五德的始日分别为甲子、庚子、丙子、壬子、戊子,其确立是通过如下计算:一纪76岁,一德四纪为304岁,每岁365.25日,共记111036日。一甲子数为60,以111036日除以60,其余数为36。从每一德的始日后数36位,为下一德的始日。如从木德始日甲子日始,后顺数36位,为庚子日,即为金德的始日。一德的四纪是:木德甲子纪、癸卯纪、壬午纪、辛酉纪,金德庚子纪、己卯纪、戊午纪、丁酉纪,火德丙子纪、乙卯纪、甲午纪、癸酉纪,水德壬子纪、辛卯纪、庚午纪、己酉纪,土德戊子纪、丁卯纪、丙午纪、乙酉纪。每一纪的确立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一纪76岁,每岁365.25日,计27759日。以27759日除以一甲子数60,其余数为39。从每一纪的始日后顺数39位,为下一纪的始日。如甲子纪的始日为甲子,后顺数39位为癸卯日,即为下一纪的始日。至于每纪的始岁干支,由于一纪为76岁,从前一纪后顺数76位即可得到。如甲子纪的始岁为甲寅年,后顺数76位,为庚午年,庚午即为下一纪的始岁干支。由于五德终始术采用《殷历》,其历元为甲寅,因此第一纪的始岁为甲寅。经过五德一次终始(可称为一终),建五德第二次终始(可称为二终)第一纪甲子的始岁甲午。五德二终后,建第三次终始(可称为三终)第一纪甲子的始岁甲午。三终后复建甲子纪甲寅元,完成一次大的终始。
其四,五德终始术对帝王受命的推算。
《乾凿度》卷下曰:“今入天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岁,昌以西伯受命,入戊午部二十九年,伐崇侯,作灵台,改正朔,布王号于天下,受录,应河图。”案“天元”为古代四分历术语,指从天地开辟始至当时的积年数。《乾凿度》记载从天地开辟至周文王受命之年(即天元)为2759280岁。“昌”指周文王姬昌,“戊午部”即戊午纪。这段话讲得是以五德终始术推算文王受命。它的推算是这样的:五德终始术一元(即三终)为4560岁,以天元数2759280除以4560,商为605,余数为480,这说明从天地开辟始,已经过605元,入606元的第480岁。以480除以一纪76岁,商为6,余数为24,这说明文王受命之年在第7纪的第24岁,即庚子金德的戊午纪(即戊午部)的第24岁。对于上引文所言“戊午部二十九年,伐崇侯,作灵台,改正朔”等事,郑玄注曰:“受命后五年而为此者。”可见文王受命确在戊午纪的第24岁。当时的五德之运为金德,因此文王的德运应为金德之所胜——火德。《乾凿度》卷下曰:“亡殷者纣,黑期火代,苍精受命,女正昌,效纪承余,以著当。”郑玄注曰:“火,戊午部也,午为火。”正说明文王姬昌以火德代殷。郑玄认为所以为火德,因为戊午纪,午为火。
文王受火德的天运还需要有异常之兆来佐证,这涉及到禨祥度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邹衍有“禨祥度制”[4],所谓“禨祥”,指出于神意、天意而示于人世的异常兆象。邹衍的禨祥度制,是关乎帝王受命的异常兆象。《吕氏春秋·应同篇》有一段话记载文王受命的异兆,曰:“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此语正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内容(下文有考证),可见禨祥也为五德终始说的内容之一。由五德推算以及禨祥的佐证,最终确立了文王的受命。《乾元序制记》曰:“文王比隆兴始霸,伐崇,作灵台,受赤雀丹书,称王制命,示王意。”即言此意。
以上是邹子之徒以五德终始术对文王受命的推算和确立。由此推算和五德相胜的次序,可知继周的下一帝王受命将为水德,这是五德终始术最重要的功能和最终目的。它表明,未来的天运为水德,谁有水德的兆象,谁就能配受天命,就能成为未来的真命天子。可以想象,怀有如此能测知未来帝王天命之秘术之人,怎能不受到各国向往未来天子之位的王侯最高礼遇呢?
其五,五德终始术的历史观及其数术的本色。
邹子之徒的五德终始术,由文王火德之运的推算,下知未来之水运,而上对周以前的历史也得知了其德运。如此,容过去与未来,历史呈一整体的有机面貌,按其客观的天德(五德)而运行。可以说,邹子之徒获得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言“其(邹衍)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索隐》:言其大体随代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正表明了五德终始说的宏大历史意义。这种历史观的具体内容,见于《史记·封禅书》和《吕氏春秋·应同篇》的记载中。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可见齐人曾将五德终始之术的一些内容奏于秦始皇。这见于同书的另一处记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笔者案:‘或'应指上文的‘齐人')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将齐人所奏之言与《〈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所言“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相比较,可见这是秦始皇已称帝时的齐人,采邹衍的五德终始术,而将其术中本为未来之水德坐实为秦。《吕氏春秋·应同篇》有一段话,讲帝王兴亡五气相胜,与齐人的奏语大体相同,但将未来水德虚悬,应属五德终始术内容而更接近于原貌。这段话的内容是:“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盛。'金气胜,故其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由此可见,五德终始术使上启黄帝、下至未来的历史呈现出这样的天运:黄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下一代水德——再下一代回复至土德。如此,历史的运行呈现出一种必然。在邹子之徒的观念中,这种必然乃天意的或曰天命的,是必然的天命或曰天命的必然。从五德终始术的历数推算看出,从根本上说,这种天命的必然乃是由历数决定的,或者说是由数决定的。因此,五德终始的历史观是一种数的或曰天数的历史观,这正表现了五德终始术作为数术的本色。
参考文献:
[1](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6,57页。
[2]黄宗羲著《易学象数论》卷四,清光绪十九年广雅书局刊本。
[3]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860页。
[4]《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邹衍……因载其禨祥度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