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0|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

[复制链接]
安鲁东 发表于 2018-4-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072121f40beca969755a5b1f688b746.jpg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礼节、仪式。

2、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世之道。

歧义

1、“和”有两解:

一解:中而谐,配合恰到好处,各方皆满意。《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程端蒙《性理字训》:“发必中节,无所乖戾,为情之正,是之谓和。”

二解:音乐。邢昺《论语注疏》云:“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又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

第二解有些牵强,不采。

白话试译:

礼之应用,以把握“和”的原则最为重要。古代圣王治国,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的形式不放,有时肯定行不通;如果一味为和而和,不用仪节予以规范,也不可行。

疏解:

本章语录,主要讨论了礼之本质与形式的关系。

朱子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论语集注》)此等于说,礼的形式是人事仪节,而本质则是天之道。

天之道以和为贵,人之道自然也以和为贵。人之道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以特定的规范仪式表现出来,即是礼。

周朝时期,礼的仪节繁多,号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然而,人事复杂万千,时势古今变化,圣人制定的仪轨,不可能穷尽方方面面,也不可能千载不变。因此,礼的应用,不可拘泥于形式,应根据“和为贵”的原则,灵活斟酌。

可灵活斟酌,并不等于为和而和,不要原则,随意变化。

一方面,礼假如不用仪节表现,便如同粮食不用器皿装盛一样,必然散漫而难以掌握;另一方面,礼毕竟为先圣所制,后辈之人,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谨慎变通。

因此,我们现代人对待礼,既不必过于拘泥于形式——例如,不合时宜、不分场合地穿两千年前的儒服、行三千年前的古礼等——也不能对古礼完全否定,弃之如敝履。正确的态度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遵循“和为贵”的原则,根据现实世情,而适当权变创新。

d44e6f9635d192e85afc6ef9ec45b76d.jpg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