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1|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8-4-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072121f40beca969755a5b1f688b746.jpg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1、禮:禮節、儀式。

2、先王之道: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聖王的治世之道。

歧義

1、『和』有兩解:

一解:中而諧,配合恰到好處,各方皆滿意。【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程端蒙【性理字訓】:『發必中節,無所乖戾,為情之正,是之謂和。』

二解:音樂。邢昺【論語註疏】云:『和,謂樂也。樂主和同,故謂樂為和。』又言:『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是先王之美道也。』

第二解有些牽強,不採。

白話試譯:

禮之應用,以把握『和』的原則最為重要。古代聖王治國,可貴之處就在於此。如果什麼事情都死守着禮的形式不放,有時肯定行不通;如果一味為和而和,不用儀節予以規範,也不可行。

疏解:

本章語錄,主要討論了禮之本質與形式的關係。

朱子說:『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論語集注】)此等於說,禮的形式是人事儀節,而本質則是天之道。

天之道以和為貴,人之道自然也以和為貴。人之道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以特定的規範儀式表現出來,即是禮。

周朝時期,禮的儀節繁多,號稱『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然而,人事複雜萬千,時勢古今變化,聖人制定的儀軌,不可能窮盡方方面面,也不可能千載不變。因此,禮的應用,不可拘泥於形式,應根據『和為貴』的原則,靈活斟酌。

可靈活斟酌,並不等於為和而和,不要原則,隨意變化。

一方面,禮假如不用儀節表現,便如同糧食不用器皿裝盛一樣,必然散漫而難以掌握;另一方面,禮畢竟為先聖所制,後輩之人,應在充分尊重的基礎上,謹慎變通。

因此,我們現代人對待禮,既不必過於拘泥於形式——例如,不合時宜、不分場合地穿兩千年前的儒服、行三千年前的古禮等——也不能對古禮完全否定,棄之如敝履。正確的態度應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遵循『和為貴』的原則,根據現實世情,而適當權變創新。

d44e6f9635d192e85afc6ef9ec45b76d.jpg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