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7|回覆: 0

中醫飲食養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8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轉自國學網

飲食的攝取方法主要靠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中就有許多平凡、簡單、卻又不為人注意的養身秘訣,這些對於人體的健康長壽和疾病防治至關重要。綜合古代醫學家和養生家關於進食過程中的保健方法,可歸納出以下幾點。

1. 飲食以時飲食要有正常的規律,不要過分饑渴以後才去進食和飲水,也不要不到進餐時間便勉強進食。古人主張『先飢而食,先渴而飲』,強調適當安排飲食時間,每餐不要相距太遠或太近。早在春秋時期的【尚書】中,就有『食哉惟時』的記載。【千金要方】中也說『飲食以時』我國傳統的一日三餐制是很符合科學道理的。有人主張多餐制,不分時間隨意進食,這樣會打亂胃腸正常的消化規律,顯然對健康有害。又有人主張有挨餓的方法來保健,這只能對於需要禁食的病人才有利。另外,頗有影響的廢止朝食論,也應該和節制飲食、飢餓療法一樣,要在特殊情況下採取。

2. 早飲宜早,午飯宜飽,晚飯宜少 人體經過一夜睡眠胃腸空虛,清晨早起,人每感飢餓。這時,須進些稀釋的食物,才能使人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午餐宜飽是因為一般來說,上午工作量較大,為了補償半天內能量的消耗,午餐可適當豐富一些,但只是略飽而已,不可過飽。晚飯太飽或食後即睡,會使飲食停滯胃脘,引起消化不良,甚至發生慢性胃腸疾病。中醫所謂『中滿不消,而脾胃大傷矣』,就是指的這種情況。所以晚飯宜少。此外,須注意晚飯不宜太晚,夜間應儘量避免進食。

3. 食宜暖些【靈樞·師傳篇】說:『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就是指飲食不要太熱或太涼,人吃了過寒或過涼的食物,就會損害髒氣,甚至引起疾病。胃喜暖而惡寒。凡飲食中的生冷、涼食皆應少吃,否則會出現腹痛、瀉痢等疾病。特別是體虛胃寒者,以及兒童與老年人更為慎重。中醫還認為,寒飲不但損傷脾胃,而且也損傷肺及其它臟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中說:『形寒(身體受寒)寒飲則傷肺。』【素問·咳論亦指出:『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肺的經脈)上至於肺,則肺寒。』又及:『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都是強調飲食過涼,會引起疾病。

飲食也不可太熱,熱則反傷咽喉、胃脘。據報道,華北地區食道癌的發病率較高,與當地的居民喜歡飲滾燙的開水、喝熱粥等有關。因為過熱的飲食可使食道粘膜上皮細胞經常遭受燙傷,在損傷修復的過程中,如果不斷受到外界的刺激,新增的上皮細胞就有可能變為癌。

4. 胃好恬愉,脾好音聲安靜愉快的情緒有利於胃的消化,食前和食中能保持這種精神狀態,對於身體健康有重要的意義。於此相反的情緒,則會產生很壞的影響。【素問·舉痛論】中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很難設想,人體在氣血紊亂的情況下,能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古人說:『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推而廣之,進食過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緒都應盡力排除,以免其危害健康。

音樂對飲食的消化與吸收有很大的裨益。【壽世保元】中說:『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道家著作中也有『脾臟聞後而磨』之說。據說道家還有一套『音符』 和『梵音』的秘傳,其內容大致為用『蘆』、『絲』作管樂和弦樂的標準,配合金、木、玉、革等八音齊奏,並採用『黃鐘』定律,以『十三征』為發音符的韻腳標準,奏出柔和清越的音樂,以配合進食。並說這樣可以『陶治情性,樂以忘憂。』我們從這裏得到的啟發是:柔和輕快的音樂,乃至整個舒適清潔的環境,都可以作為一種良性刺激而通過中樞神經系統調節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與此相反,喧鬧嘈雜的聲音,剛強激昂的節奏,纏綿悲涼之聲調,混亂不堪之環境,則會對情緒和食慾,乃至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5. 食宜細緩,不可粗速【養病庸言】中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中又說:『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咀嚼是幫助攝食與消化的重要環節。進食時細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澱粉酶可幫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體則可殺菌解毒。口中唾液與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過細嚼使食物磨碎,都可以減輕胃的負擔,促進消化和吸收。緩食又可使胃、胰、膽等消化腺得到和緩的刺激,令其逐漸分泌消化液,從而不至因『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難以適應。

6. 食宜專致,不可分心【論語·鄉黨】中說:『食不語,寢不言。』【千金翼方】中說『食勿大言』、『飢不得大語』。說明古人主張進食時專心不二,以利容納和消化,如說話太多,或邊食邊看書,邊思慮,就會影響進食和消化,有損於健康。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就是這個道理。

7. 大飲勿飽食,大渴勿過飲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一次吃得過飽或飲水過多,從而使胃難以適應,造成不良後果。古人主張:『不欲極飢不擇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就是防止飢不擇食,渴不擇飲的科學辦法。如果一旦出現饑渴難耐的情況,能夠做到緩緩進食,漸漸飲水,則可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8. 飲食不可勉強出現厭食原因,一是由於人體暫時不需要繼續進食或飲水,這是屬於生理性厭食;二是由於疾病影響了神經系統或消化系統的功能,這是病理性厭食;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厭食,稱為精神性厭食。不論哪種情況,只要沒有食慾,就不應勉強進食。積極的辦法是:調整飲食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參加娛樂活動,保持精神愉快,耐心治療疾病,並創造輕鬆的進食環境,烹製色香味俱全的飯菜等等。關於勉強進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飢強食則脾勞。』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與人體健康長壽關係密切。所以注意節食,保護脾胃,至關重要。

9. 進食要定時定量 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說:『飲食以時,饑飽得中。』又說:『每吃不重要。』講的是吃飯要定時定量。這對維持腸胃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規律性是十分重要的。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飲以養陽,時以養陰,食宜常少,亦勿令虛。』【修真秘要】中主張『食慾少兒不欲頓,常如飢中飽,飽中飢。』這種飲食適可而止,常處不飢不飽狀態的節食理論,與現代科學所主張的觀點非常一致,因此應該成為每一個人飲食保健的座右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