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法律
法律
在中國古代法律是分開的,是分為『法』和『律』還有一個『刑』。大概最早把法和律合併一起的是管仲。在當時他就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的理論也並不完善,因為到底是人治高還是法治高一直是矛盾,因為當時還是屬於古代社會,皇帝是天的象徵法的象徵,也是人治的最高點。這導致法治必然不徹底。 最原始的法律可以算得上-"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他們的主要特點都是法自君出,禮教為先,用刑法來作為主要懲罰。而主導中國法學的是儒家思想。過程中也融入個各大家。而律學是法學的衍生,它是根據儒學原則對以律學為主的成文法進行講習、注釋的法學。律學濫觴於秦,發展於兩漢,昌盛於魏晉,至唐達到巔峰,唐以後逐漸衰落。 法律名言。『法者,天下之儀也。』『聖人為法國者,必逆於世,而順於道德。』『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禁勝於身,則令行於民;上不行法則民不從彼。』 從上面的幾句名言中都可以體會出當時的法律都是有一定矛盾的,這矛盾的發生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制度的問題。一個以人為天的社會他的法律必定是不能公正的。雖然有人提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但是並不存在這樣的實際現象。 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中國的發展歷史,從法律上能反應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我們也能從中了解到古代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