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9|回覆: 0

[講古] 青禾田講古:哲人劉禹錫(下)

[複製連結]
程韜光 發表於 2018-4-30 00: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哲人劉禹錫(下)

長安舊宅仍在,十年間竟未有絲毫改變。十年時間,足以讓百姓們從當初街傳巷議的謠言中清醒過來,看明白誰才是爲國爲民之人。雖不擅表露於言語,但他們紛紛向劉禹錫表達著積蓄已久的歉意和敬意。劉禹錫爽朗大笑,反而安慰傷感舊僚:『我去桃花源中過了幾日,誰知出來時已是改天換地,不知怎地,頭髮鬍鬚也都白了!』

碧霄一鶴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

劉禹錫

農曆二三月之間,正是長安桃花盛開的季節。長安歷來有春日賞花的習俗,可是從前看的都是國色天香的牡丹啊,曾幾何時,開始流行看輕薄妖冶的桃花了?!劉禹錫不喜歡桃花,覺得灼灼其華的它們像極了朝堂之上那些趨炎附勢,不可一世之徒!其時長安內外桃花茂盛之處,第一等必是玄都觀。按照記憶中的道路,劉禹錫信步而行,在去往玄都觀的路上,試圖找回對長安城的熟悉感覺。這座恢弘的城市,大唐帝國的首都,它是少數人夢想成真的舞台,它也是無數人水深火熱的刑場。它的每一條大街小巷都是鋒利的刀刃,將許多人的理想和著血肉絞得粉碎。在這裡,無論是想保境安民,還是想大發橫財,追逐權力都是唯一的法門。只是,當少數的幸運兒經歷了重重鬥爭之後,真的手握權柄時,他真的還能記得最早來到這裡時的初衷嗎?劉禹錫誓做大唐忠臣賢士最後的堅守者,這是他一生不改的驕傲。

劉禹錫感慨世事滄桑,就在玄都觀揮毫作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此詩一出,朝中新貴們紛紛對號入座,群情激憤:很明顯劉禹錫是在映射我們呀,說我們都是靠打擊迫害他上位的!諷刺,赤裸裸的諷刺!尤其對劉禹錫一直存有成見的宰相武元衡看到了這首詩,以爲 『無人不道看花回』是以下品的桃花暗諷朝中群賢,『儘是劉郎去後栽』,更是譏諷自己是在劉禹錫走後才上位的,便心懷不滿,向皇帝憲宗告狀。

玄都觀桃花

玄都觀桃花

觀史而論,憲宗並非無道昏君,在唐朝皇帝中也算是有所作爲的。但終其一生,唯獨在永貞革新這件事上耿耿於懷,不甚大度。究其原因,一是當初身爲太子的憲宗親眼看見父親順宗病臥榻上,完全任人擺布,因而極爲痛恨王叔文等人將父親當作傀儡;二是憲宗登基後,坊間流傳著他篡位弒父的流言,憲宗疑心是王叔文餘黨所構,因此更生忌諱。所以,武元衡添油加醋地將劉禹錫的詩曲解後,憲宗當即決定,將劉禹錫等人再貶,不使生還。命犯桃花的劉禹錫再次被貶斥爲播州刺史!

播州地處黔北,就是現在的貴州遵義,當時只有五百戶人家,極度荒涼,是大唐疆域內下下州。將劉禹錫從朗州司馬改爲播州刺史,這是赤裸裸的貶黜。柳宗元與劉禹錫感情最好,知道劉禹錫的母親已經八十高齡,若劉禹錫赴播州上任,則爲死別。思索再三,柳宗元願以柳州與播州相交換,替劉禹錫去播州上任,並上奏朝廷。憲宗在裴度的勸說下,使劉禹錫改授連州刺史,柳宗元仍出任柳州刺史。

改授連州,對於劉禹錫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劉禹錫從一個六品的司馬擢升爲三品的刺史,這意味著『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詔令已被打破,只要用心治理連州,獲得優秀政績而再擢升近畿雄州,絕非難事。

劉禹錫剛到連州,便迎來海潮。聽說海潮將帶來嚴重的水患風災,劉禹錫便領著府衙中人檢視了公府倉廒,查看了河塘堤壩,督促公人將老弱婦孺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獨自登上城樓,寫下【踏潮歌】。

禹錫園石碑

禹錫園石碑

這個世界,用一場接一場狂暴的腥風血雨考驗了他的品性,而劉禹錫堅信,終有一日,他也要用一場更加猛烈的暴風雨,將這世間的污濁沖刷乾淨,以他博如海洋一樣寬廣的胸懷重塑一個如美玉般美好的世界。劉禹錫雖爲文士,卻有一顆戰士之心。在戰士心中,只有奮勇搏擊,任何艱難險阻都只是他勝利勳章上鐫刻的榮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千零八十六年之後,在遙遠的波羅的海之濱,又一位以筆爲劍、以文爲膽的戰士,在感受到人民運動史詩般波瀾壯闊的力量後,在深深震撼之中,亦向企圖阻礙歷史洪流的狂風和烏雲發出了英勇無畏的宣戰——『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從中國到俄羅斯,從唐代到近代,從劉禹錫到高爾基,人類文明的進步,永遠歸功於這樣一群不向命運屈服、敢于堅持真理的人們!

對大唐國運深沉的擔憂與治理連州飽滿的自信,烈火一般的熱情與寒冰一般的冷靜,便這樣矛盾地統一在劉禹錫海納百川的心中,正如劉禹錫詩中所言『烏泥白沙復滿海,海色不動如青瑤』。在連州忙碌的歲月里,將劉禹錫性格之中最後的瑕疵徹底打磨乾淨,最終爲後人呈現出如寶玉般純美的君子德行。

劉禹錫在【連州刺史廳壁記】中的心願:整肅官場,做到『功利存乎人民』。『功利存乎人民』的爲政觀,對於千年之後的當下,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當時的連州是比較落後的地區。四年半的時間裡,劉禹錫修繕古蹟、勸課農桑、編【傳信方】解百姓病痛等,一系列政績留下了深遠影響,尤其是他興學重教,爲『連州科第甲通省』奠基的故事廣爲傳頌。

連州刺史廳壁記

連州刺史廳壁記

連州因偏居嶺南,隋唐初期辦過官學,但後來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對邊遠地區無暇顧及,官學不興。連州書院凋敝多年,學子還以爲讀了書便可稱進士,初次拜謁劉禹錫時,許多學子的名帖都寫著進士頭銜。有感於此,劉禹錫在當地興學重教。他重建書院,延請名師,鼓勵學子們刻苦進學,劉禹錫作爲一州長官,也會經常登台講學。在這種氛圍下,連州學風日濃,掀起了一股讀書熱潮。終於,劉景進士及第,開連州讀書人上京考取進士的先河。劉禹錫的開化之功,對後世遺澤深遠:此後數百年,連州名人輩出,文化教育在嶺南名列前茅。科舉場上,唐代廣東進士38名,連州占12名;北宋年間,廣東出了127名進士,其中連州占48名,連州贏得『科第甲通省』的美譽。1000多年來,連州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爲官清廉、政績卓著的官員,這一現象使理學鼻祖——湖南人周敦頤讚嘆連州爲『廉泉之源』,並將廉泉之源題刻於巾峰山麓的石崖上。其實,這一脈相傳的爲官清廉的『源』,正是劉禹錫『功利存乎人民』的爲政思想的薪火承傳!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劉禹錫的母親以近九十高齡壽終正寢,劉禹錫辭去官職,北歸洛陽爲母親丁憂。途徑衡陽的時候,劉禹錫又得到柳宗元逝世的噩耗。劉禹錫和柳宗元,有長達26年的真摯友誼。兩人並稱『劉柳』。柳宗元去世,劉禹錫『驚號大叫,如得狂病』。柳宗元曾囑他寫【墓志銘】,他一字一淚寫下【祭柳員外文】。

在柳宗元的遺書中,他將所有文稿託付劉禹錫整理,並又將身後一家孤寡,也託付給劉禹錫照料。從此之後,劉禹錫就待柳宗元兒子柳周六、柳周七如同己出,親自教導學業。後唐懿宗咸通年間,受劉禹錫言傳身教的柳周六與韓愈的孫子韓綰中同榜進士,又譜一段士林真誠友誼、兄弟情深的佳話。

劉禹錫丁憂期滿,於長慶二年(822年)正月,任夔州刺史。夔州扼守三峽上游,治下四縣,地勢險要,郡守責任十分重大。雖仍在謫藉,但相較於在朗州的無所事事和在連州的信手拈來,肩上的職責加重,使通身才幹荒廢已久的劉禹錫得到了施展的機遇,令他得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夔州民俗與朗州、連州多有相同之處,劉禹錫在夔州城郭鄉野悠遊問訪,有似曾相識之感。鄉里少年往往奏短笛、擊皮鼓,三五聯歌,伴歌起舞,不亦樂哉。而能歌最多、舞最勤的人,必爲鄰里所喜愛。歌唱的曲調比朗州、連州更爲古樸優美,遙傳詩經之風。劉禹錫以俚曲【竹枝】爲名,或將山歌入于格律,或仿照山歌將目睹的情景形成文字,胸中文思噴薄而出,無意間,他竟創造出別具情采、獨特風格的【竹枝詞】,成爲中國文學史上很重要的篇章。

『白帝城頭春草生,白鹽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動鄉情。』蘇東坡讀此,嘆:『此奔逸絕塵,不可追也。』『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受劉禹錫影響,蘇軾、黃庭堅、楊萬里、范成大等人都寫過【竹枝詞】。黃庭堅還編造了夢見李白寫【竹枝詞】,要他傳播人間的『假新聞』。元明清,徐渭、袁宏道的七絕,『無不以夢得(竹枝詞)爲活譜』。

在夔州劉禹錫結合民歌韻律首創【竹枝詞】系列樂府詩,其中傳唱最廣的當屬以下這首:楊柳青青江水準,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首詩將初墜情網的少女內心既驚喜又困惑的複雜情緒巧妙刻畫出來,以『晴』代『情』,匠心獨運,一語雙關。即委婉含蓄,又耐人尋味:郎啊郎,你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意?愛情真是件折磨人的事啊!

竹枝詞

竹枝詞

相比傳統詩歌講求音韻格律,【竹枝詞】更加自由奔放,這般無拘無束的暢快感覺,是對劉禹錫飽經折磨的心靈的最好解放。

劉禹錫一面照常處理夔州的政事,一面沉下心來埋首案頭,專一整理柳宗元的遺作。『士窮乃見節義』,『一生一死,乃見交情』,劉禹錫爲友撫孤和爲友整理文集,讓我們這些後人,也爲之嘆佩!歷時三年,五十三歲的劉禹錫終於將三十卷柳宗元的文集整理完畢,並付刻刊行天下。我們今天能夠有幸讀到柳宗元諸多的優秀詩文,理應感謝重情知誼的先賢——劉禹錫!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由夔州赴和州時,劉禹錫已有政績等身,並以柳宗元的文集告慰故友之靈,心中了無牽掛,也有賞玩的心情。長江風物,在劉禹錫眼中更多了幾分壯麗。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對歷史潮流的深刻洞察,使他作出了『驪龍探珠』的詩作:【西塞山懷古】和【金陵五題•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金陵五題•石頭城

金陵五題•石頭城

中晚唐詩壇之上,若論詠史懷古詩,劉禹錫說自己是第二,恐怕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而在其30多首詠史詩中,作於和州任上的【金陵五題】又當屬巔峰之作!第一首【石頭城】只區區28個字便將六朝古都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冷寂蕭條之狀描寫的淋漓盡致,尤其一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堪稱神來之筆!連白居易看到後憋了半天都想不出更好的句子,無奈感嘆道: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辭矣!不得不說,白居易還是相當有先見之明的,此後模仿劉禹錫此作者果然不勝枚舉,連宋朝第蘇軾也不能免俗,仿寫如下:山圍故國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有意思的是,蘇東坡經常模仿唱和別人的佳作,大多都是和作勝過原作,但其模仿劉禹錫這句卻是公認的不如原作來的精彩,由此也可見劉禹錫詠史懷古之功力,實非常人堪比。

【金陵五題】中另一篇不得不提的佳作則非【烏衣巷】莫屬: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樣是寫歷史興替,這首詩妙在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通過燕子作巢這一特寫鏡頭巧妙折射出金陵的滄桑巨變:燕子依舊飛來,世家豪族的華貴宅第卻早已淪爲普通百姓的煙火民居……每每讀來,今昔異貌,繁華成空的淒涼之感畢現。不僅懷古詩獨領風騷,因爲貶官走遍大江南北的劉同學寫起山水詩來也是出手不凡,構思新奇,比如縱目洞庭,劉禹錫看到的是:【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望洞庭

望洞庭

將波平如鏡的洞庭湖比作銀盤,而青翠的洞庭山恰似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綴放其中,比喻之形象,想像力之豐富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無由白居易同學感慨道:『劉君詩在處,有神物護持!

是的,一波三折的仕途之路,讓歷史上少了一個志得意滿的政客,卻讓我們多了一個獨出機杼的詩標國手。

以劉禹錫的才能,治理一個州郡,盡在掌握之中。他早年的執政思想在和州得到充分施展。州內官民皆愛他施政有方,美譽流傳經久不衰。至於歷史上膾炙人口的【陋室銘】的名篇是否作於和州,也就不重要了。

寶曆二年冬,劉禹錫盼得征還洛陽的詔書,一洗二十多年的冤屈,從此徹底脫離謫藉。摯友白居易頗爲劉禹錫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憤懣,『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說,他也知道才名太高是要遭受折磨的,但是被朝廷折磨二十三年,時間也太長了)而劉禹錫卻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回應,是的,一葉沉舟擋不住千帆競發的洪流,一木之病壓不住萬木爭春的生氣,理想和希望一直都還在心中。這是何等寬闊的胸懷!這就是劉禹錫,樂觀豁達的劉禹錫,寧願『人人負我,我決不負人人』的劉禹錫,一個追求卓越、海納百川的劉禹錫!

劉禹錫調回京城,任主客郎中。再度回到夢想開始的地方,劉禹錫心中橫生孤傲,他笑了,他笑那多災多難的命運最終被他扼住了咽喉,踩在了腳下。那些曾經對他惡語相加、造謠中傷之徒,還有幾人能活躍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之上?主客郎中雖然官非樞要,但已有力地宣告,劉禹錫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戰勝的力量!(當然,身體好更重要!因爲,畢竟劉禹錫的政治對手大半都已去世,連皇帝也都換了三代,可以說,已是56歲的劉禹錫熬死了對手。就像三國時的司馬懿一樣,他的高夀熬死了曹操、諸葛亮、曹真等人,從而可以一統天下。)

戲贈看花諸君子

戲贈看花諸君子

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劉禹錫快馬加鞭,趕赴京城。但他到達京城的第一站,既不是投宿館驛,也不是向郎署報到,而是去了玄都觀。

正是十三年前那首【戲贈看花諸君子】,讓劉禹錫復官夢碎,令他始終不能釋懷。再游玄都觀,不料昔年春遊勝地,已成一片雜草叢生的荒野,滿目的荒涼在劉禹錫眼中卻別有一番滋味:

此詩一出,猶如平地一聲驚雷,震驚了整個長安——二十三年的窮山惡水還沒享受夠?還敢寫?!朝野上下喜歡劉禹錫的也好,討厭劉禹錫的也罷,此時此刻也都忍不住發出了同樣的心聲:錚錚鐵骨劉禹錫!而對於劉禹錫而言,官場沉浮幾十年,他不是不知道這樣做可能會再度惹禍上身,但是他依然這樣做了,他就是要告訴那些執政者:永貞革新沒有錯,你們可以貶我的官,但卻永遠也改變不了我對理想的堅定!『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理想當然值得堅持,卻絕非廉價之物。果不其然,劉禹錫再一次付出了代價,博足了眼球的桃花詩第二彈令當政者深感其桀驁不馴,難以駕馭,本想委以要職的計劃也轉爲其他無關痛癢的閒職。

劉禹錫任禮部郎中兼集賢殿學士,在長安除編纂書冊外,只能常隨朝中的裴度、白居易等閣老們飲宴遊樂,做些應景唱和的文章,雖然博得了無數虛名,但他能越來越清晰地聽到身體枯萎的聲音,這象徵著生命之火將要燃盡的聲音不斷敦促著他,一定還要爲社稷做些實在的貢獻。兩年後,劉禹錫出任蘇州刺史。從此,他再未回到長安。

恰逢蘇州水災,劉禹錫爲民請命

恰逢蘇州水災,劉禹錫爲民請命

風物清嘉的蘇州是江南之冠,素來是唐代詩人官員嚮往的地方。加之劉禹錫出生地嘉興離這裡不遠,任蘇州刺史無疑使劉禹錫有歸來之感。上任伊始,恰逢蘇州水災,劉禹錫爲民請命,開倉賑饑,免賦減役,拯蘇州百姓於水火。水災過後,劉禹錫走入市井,探問農耕,教澤市民。數月之後,蘇州已恢復了災前的繁盛之狀。

浙西觀察使王璠在蘇州看到劉禹錫傑出的政績後,在考核中將劉禹錫列爲『政最』——這是和平時期大唐地方官員極少能得到的榮譽。朝廷特加褒獎,賜予劉禹錫紫袍、金魚袋以示榮寵。但與朝廷所加紫金魚袋相比,蘇州百姓對劉禹錫的愛戴,才是令他最爲欣慰的獎賞。蘇州百姓在劉禹錫離任後,自發地建起了『三賢祠』,以供奉曾爲蘇州做出巨大貢獻的韋應物、白居易和劉禹錫,千年以來,香火不斷。

爲何說『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一位官員,只要你不忘初心,心懷人民,夙夜在公,就一定能贏得人民的愛戴!

隨後,劉禹錫又任汝州刺史,再任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隨著年事已高,他時常被夢魘折磨,使他感到來日不多。他拒絕家人爲他請醫診治的建議,他對自己生命的掌握甚至超過任何神明。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終點了。當世能給他的,只有文壇上的些許微名,真正能讀懂他的人,也許在未來。他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筆墨,誠實地記錄下自己的一生,好讓後人能夠從迷霧萬重的史書中,讀到那個最真實的劉禹錫。

836年,65歲的劉禹錫因患足疾,向朝廷上書辭官,就此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值得欣慰的是,雖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並不淒涼,最終以正三品的虛職退居洛陽養老,與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詩唱往合,名滿天下。回望此前,劉禹錫一生曲折皆因永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覺得劉禹錫太傻了,逞一時意氣,誤一生大計!如果他圓滑世故一些,憑藉自身才華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睞,完全可以青雲直上,封侯拜相。是的,這個分析完全沒有錯。但是如果你讀過他高中進士之後寫就的【華山歌】,你就會明白他爲何要走這樣一條荊棘遍布的路,那首詩的結尾是這樣一句話:『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大丈夫如果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擁富貴也不過是庸碌之輩!——這正是劉禹錫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譯他一生選擇的密碼。從科場才子到鋼鐵戰士,只因爲一件東西——信仰。劉禹錫最終將他對永貞革新的忠誠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抱病之中,劉禹錫將生命最後的光輝,化入了【子劉子自傳】中。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如他自作銘文:『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絕筆自傳【子劉子自傳】,其中沒有對自己的文學成就做任何誇耀,沒有爲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鳴,卻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爲永貞革新的領導人物王叔文傾情辯護(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賜死),最後一次爲革新事業振臂高呼!永貞革新曆時只有100多天,劉禹錫卻用了一生來堅守。一次一次的希望,換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貶謫和打擊,他卻從未向命運和權貴低下高貴的頭顱,更不曾對自己的理想有過半點質疑。即使沒有人理解,即使所有人都不支持,即使已經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我依然無怨無悔!滄海桑田,此心不移。

子劉子自傳-劉禹錫

子劉子自傳-劉禹錫

作完自傳後不久,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秋,劉禹錫溘然長逝於洛陽宅中,終年七十一歲,官終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後追贈兵部尚書,葬於祖墳滎陽檀山原。實現了自己早年的願望:『葬近大墳(祖墳),如生時兮』。(文章轉載自:河洛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