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所謂『禮儀制度 衣服正之』,漢服自古爲禮制之服,是與禮儀制度分不開的,因此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漢服,都不是隨心所欲的。
而就算穿了漢服有形而無神,有表而無禮,在生活中仍然行爲浪骸無拘無束 舉止行儀不得當 也是屬於沐猴而冠的
所謂古人常說『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見不光只是行完了禮就可以東倒西歪胡瘋胡鬧 也不是爲了行禮而去行禮 爲了穿漢服而去穿之
竊以爲穿著漢服的一天 哪怕是一時 也要舉止得當 行爲得體 因爲漢服不等同於一般衣服 乃禮儀之服文明之服也你穿上了漢服 也就不等於一般的俗人 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知書答禮的上國之民 因此 所行所爲 也要與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
當然 所謂時代已進步沒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禮但 我認爲 此者是爲就事論事 對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 僅此而已 你穿上漢服 就應該去干與此行爲相得當的事 並不是只爲尊重古禮文化才這樣 這也是起碼的做人準則
你大可在穿上漢服之後哪怕是本著對漢服 對漢服起碼的尊敬這樣做既可 而脫下漢服 大可又做回『新新人類 隨意瘋隨意玩樂了』正因爲現在社會不要求人時時漢服不離身 因此你在穿著漢服這段時間拘謹點也累不倒哪去
言歸正傳在下便就著吳夫子所說接下補充幾點生活中的細微常禮 有不合之處 還望不吝指正
一 衣者——所謂『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來杯視爲最大失禮 竊莫做『衣冠禽獸』 穿好漢服後要將衣冠調規正既穿好漢服後要檢查一下所謂『整衣姿』 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 不要『側帽風流』(那是東施效顰)
2 腰帶繩結或鑲玉處以及綬佩要正對腰部中間
3 上衣 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內以及左衽都屬於反穿,裙子圍時由於兩面都有綬帶(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圍反)衣服穿反爲最大忌諱乃爲凶服對人對己都不吉利
4 不要在漢服配戴多餘的事物東西或者把多餘物品插在漢服中(如將什麼物事夾在腰帶上)古人要攜帶物品可將其藏於袖中不要將多餘物品暴露
所謂忌諱』衣不蔽體『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衣帶要繫緊不要坦胸露背或露出肉來(那是花和尚魯智深)
2 裡面一定要穿中衣(一般爲白色)中衣包括交領上衣下褲,既內衣-中衣-外衣系列的第二層,要穿袍衫或者襦裙的話裡面還要穿一層襯裙一般來說男子穿袍衫或深衣的話裡面還要圍一層白裙 深衣裡面是褲 袍衫裡面可直接是白褲 綁腿襪 這些都不可少,要是穿上衣下裳的話裡面要穿白褲 通常情況下很寬大;女子襦裙裝裙子裡面也要穿白褲(在裙子裡面不穿褲子那是和服)
3 有帽子的一定要戴帽子所謂自古』衣冠不分家『穿上漢服後在家要戴網巾出門要戴冠帽 沒有帽巾要用巾帕將髮髻處裹住(當然古代是那麼做,鑑於現代人不留頭髮,出門直接戴巾帽就行)不要』脫帽露頂『(那是喝醉的張旭)
4 不要直接穿中衣出門就好象穿內衣內褲上街一樣 雖然前者比之後者衣料多了一些 但你穿上漢服後比一般人高出一等衣服規格自然也就擴大一級:)
5 不要穿素衣(白色縞素)出門此凶祭守恪之服也 而正常的帶有衣緣綴有暗紋的白色衣服皆無恙
6 晚上睡覺時要穿中衣合衣而臥 如果你睡覺也想保持漢文化的話 當然 一般情況下來說脫下漢服就是暫時脫離了漢文化 因此 睡覺可不在禮儀之列
二 立——所謂』站似松 坐如鐘 臥似弓『古人講究的是這個 同時也藉此修身養性 從日常行爲鍾提煉人的心德當然我們畢竟沒練過武 不可能要求人人站如松但最起碼也要站直 不要駝背 不要』稍息『其實對站沒什麼太多講究 不過最難辦的就是手的姿勢 因爲站立時別的都很順其自然只有手感到拘束不知往哪放 (所以在脫離禮儀的今天我們看到站著的人手不是背後就是抱胸 什麼姿勢的都有)因此古人規定站立時手應貼在腹部 手藏在袖子裡 恭謹規矩 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比如伸出手請客人才看到手露在外面平時手都要規矩的放好 因爲古人認爲手腳無拘無束的亂動很爲失禮我們常看到的古畫中描繪女子多是手搭在腹前 現在看到的旗袍表演 雖然換成了胡服 但手的姿勢依然保持端莊的搭在腹部就是這種禮儀的延續 尤其女孩子應更爲注意 其實 更嚴格點講 古代女子漢服的袖子一般情況下比男子的袖子要長平時則更是手藏於袖中不輕易露出來當然現在不必那麼嚴格 只要男女都做到手很規矩不要隨意亂動就可以了
三 坐——
1 、坐椅子時只要坐直坐端正就行了 雙手放在膝上 不要翹二郎腿 不要東倒西歪 無論多麼疲憊古人在選擇正坐沒有選擇胡坐的原因也是由於胡坐腿如不注意的話 會很不雅觀 而且 雙足露於外面更是不好 因此 後來人們雖然選擇了坐椅子 但仍注意裾擺 走路時不受拘束坐下時卻一定要整理下衣裾蓋於腳面上
2 、坐在地上時按華夏最正統的禮儀應爲』正坐『既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腳跟上 雙手規矩的放在膝上目光平視 要問好時就頷首 要禮拜時就手放於地上叩首
3、 但考慮一來在現實社會中太小日本二來我們民族脫離跪坐時間太長難以適應(我跪坐時腳就被壓的生疼:P)覺得趺坐(盤腿)應取代正坐盤腿時 腿不要伸直不要半盤 身體挺直 手放於膝上 其實在古代華夏這種坐法很早就在周遍民族流行上了 但漢族沒有吸收的原因就是因爲那時男女都爲上衣下裳著裝 由於裳是圍著的這樣坐很容易露出身體不雅觀 但到後來一是這種坐姿已傳入了中原 二來男子著裝由上衣下裳變爲了袍衫 所以這樣坐也無傷大雅了 只要盤腿依然手放規矩 目光平視就沒問題但由於女子仍著裙裳加上禮教的禁錮所以不允許女子盤腿而坐 因此我們看到日本也有趺坐 但只限於男子 朝鮮男女雖然都趺坐 但女子爲了不失雅 而採取立起一腿 手放於膝上的坐法雖然如此 但在下以爲女孩子還是不要趺坐的好:)
四 行——
行就是走路 也不必講究太多 但一定要走的穩重 走的穩當 該放下步子的時候 莊重緩慢有禮 不要小跑也不要蹦蹦跳跳 其實對步子古代對女子要求最嚴什麼笑的露齒行不露足 走的緩慢不可邁大步 當然現在不必講究這個 其實男女應該一樣 只要做到步態穩重得體 該快時快該慢時慢就可以了古人行步有時也與立姿一樣 手貼在腹部但後來也不講究這些了 有時只限於女子
五 臥——
古時』臥『與』躺『是有區別的 現在所說的躺 按正統禮儀講 一般是指死物物品或者直挺挺面朝天的僵躺著古人無論休息還是睡覺都是』臥『的臥就是側身 有時以一手托頭 而沒有面朝天的躺 一則像物品那樣才叫躺 二則面朝天直挺挺的很不雅觀很失禮(說白了 只有死人才那樣)因此要側身到現在人們的睡眠習慣皆由』臥『改爲了』躺『 所以這點就不能強求了 但在休息時應合衣而臥 或者 躺著也可以 但上身一定要挺靠起來
六 揖 用頷首代替握手 雖然穿漢服應行正規禮儀 但平時打招呼 問好的次數也太多 如果都遵循古禮的話太累 拱手在現實生活中畢竟顯得有些怪因此像平時握個手之類的簡單禮儀用頷首代替就可以 見面點一下頭 或者微一鞠躬 簡單而有序 現在日本韓國就以頷首爲
常禮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閒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裡。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當是配合磬折來表達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當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然,處於藝術上的考慮,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用:竊以爲經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當共立。鑑於現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爲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裡,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場合,對朋友。
3、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4、頷首致意。
5、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6、一般拜禮(用於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後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7、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於忍讓的風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用:5用於一般用於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6用於雅坐時。1到4,應當作爲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禮節的程度……現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當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注意問候時要根據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四、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麼主人會裝作不認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門以後,爲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爲客人開門、掀帘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於現在建築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後主人行,是應當把握的精神。
五、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