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思路
选取头部穴位以调督养脑安神
《灵枢·大惑论》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上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刺激头部穴位,不仅可以疏通经脉气血,调节阴阳平衡,而且还能改善脑部的供血,缓解头昏、头胀、多梦等症状,从而到达治疗失眠的效果。《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可见,督脉与脑的关系极为密切。苏肇家认为,针灸治疗失眠,选取头部穴位应以百会、印堂二穴为主。督脉入络脑,百会位于头之巅顶,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之交会处,为诸阳之会、百脉聚合之处,可调补中气、健脑安神,为治疗失眠的首选穴位。印堂穴为调神醒脑要穴,不仅能够调理督脉经气,推动头部气血运行,而且可以充盈髓海,调气行血,调督安神。
选取腹部穴位以“胃和卧安”
早在《素问·逆调论》中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以化生营卫,营养全身。若胃气受伤,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则营卫化生不足,致营卫运行失常,阳不入阴,从而出现不寐。苏肇家在治疗失眠中常选取的穴位有中脘、建里、天枢和气海四穴。中脘为胃之募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的作用;建里可调理中焦、调畅气机,安神定志。《素问·逆调论篇》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同时选取足阳明胃经的天枢以健脾助运、和胃安神,使阴阳相交而得寐。而气海穴为任脉一重要穴位,可以调气安神,阴阳合和,培本固肾。诸穴共用,共奏奇效,胃和卧安。
重视选取“四关”穴及内关、阳陵泉
“四关”一词始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云:“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之原穴,主动主阳,有调经活络、行气开窍、镇静安神之功;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之原穴,主静主阴,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之功。苏肇家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尤其重视“四关”穴的应用。两穴伍用,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升一降,一脏一腑,共有气血同调、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之功效,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苏肇家在处方选穴中,还重视选用内关、阳陵泉两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络于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主心、胸、胃疾患,有镇惊安神、清心除烦、理气和胃之功。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及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云:阳陵泉能“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中云:“邪在腑,取之合”;苏肇家认为,此穴可以调肝理气、疏肝利胆、安定神志,在治疗失眠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善用背俞穴协调脏腑以养心安神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全身经脉之气通过经别的离、合、出、入,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使其与五脏六腑皆相通。背俞穴作为脏腑之气疏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具有反映脏腑功能状态、调节脏腑气血、治疗脏腑疾病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上额,交巅”与大脑直接发生联系,因此可起到充盈脑髓、调养元神之效。苏肇家在临床治疗中,常经过脏腑辨证之后,依据临床,常多以心俞、脾俞、肝俞、肾俞为主要穴位。对于心脾两虚型的失眠,苏肇家常选用心俞、脾俞;肝郁化火型,则选用心俞、肝俞;心肾不交型,则选用心俞、肾俞。经苏肇家多年的临床经验,针灸治疗失眠配合选用背俞穴,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验案举例
钱某,女,45岁。初诊诉入睡困难3年余,加重3个月。患者三年前因工作原因经常入睡困难,时轻时重;近三个月来,由于工作压力大,失眠加重,入睡困难,寐而易醒,常伴多梦,每晚睡眠2~3小时,严重时彻夜难眠,痛苦不堪。曾于外院诊疗,间断服用思诺思、舒乐安定等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刻下症见:入睡困难,多梦,寐而易醒,同时伴有急躁易怒、心烦焦虑、嗳气频繁、口苦、头昏等症,舌红苔薄黄,脉弦。
诊断:不寐(肝郁化火)。
治则:清肝泻火,理气和胃,养心安神。
针刺选穴:①仰卧位:百会、印堂、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合谷、太冲、内关、阳陵泉。②俯卧位:心俞和肝俞。
以上诸穴均留针20分钟,分正反两面治疗,再配合神灯照射。
3月8日复诊:患者入睡困难症状改善,但仍寐而易醒,伴多梦等。遵前方继续治疗5次后,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困难症状减轻,醒后易入睡,偶有夜梦,每晚睡眠6小时左右,无明显心烦、口苦、嗳气等症状。又予5次治疗,选穴略有加减,患者夜寐安,失眠基本告愈。(尹平 杨晓英 徐世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 苏肇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